本草的雌雄公母是指少部分本草分别具有雄性和雌性特征,应用上有非常强大的藏象本草意义,甚至有时不需要考虑四气五味药性,只要知道本草的阴阳雌雄公母属性,就能直接进行配伍,达到药到病除或引经药的效果,超出了常规中医辨证论治以及本草处方用药思维。在临床中能给我们开拓思路,另辟蹊径。
雌雄文化溯源
在中药本草学著作中,不少中药名称前冠以“雌”或“雄”,用以区别同类中药,如雌、雄何首乌,雄黄与雌黄等。“雌雄”一词在《辞海》中有三层含义:即指雌性与雄性;犹言胜负、高低;或称成对的物件。前一种解释为字面义,后两种解释为引申义。在中药名称中,用以强调药材有二种来源,外观颜色深浅不同。通常将色浅者称“雌”,色深者称“雄”。如《开宝本草》云:何首乌“有赤白二种,赤者雄,白者雌”。中药雌黄为黄色,雄黄则呈红色或橘红色。引用“雌雄”的利弊如何?目前尚无专论。为比较准确地理解其含义,我们通过对雌、雄何首乌品种来源、植物形态、功效应用的分析作一探讨。1.1 表示“雌雄”间相互联系1.1.1 来源的成对性:早在唐元和七年(公元年),李翱作《何首乌录》,首次提出何首乌有“雌雄”两种及雌雄并用的原则,“候晴明日,兼雌雄采之”。《本草纲目》第一版(金陵版)何首乌原植物附图,在块根上特地标明“雌”、“雄”二字(图1),以突出说明何首乌有雌、雄两种。龚树生经多年研究证实:赤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multiflorumThunb.,白何首乌主要为萝摩科植物牛皮消GynanchumauriculatumRoyleexWight。1.1.2 生长环境相近:牛皮消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与赤首乌相似,均喜生长于温暖湿润的环境,既可攀援于高山山坡,又可“漫延于竹木墙壁间”,性喜缠绕,尤以赤首乌分布最广。笔者在武当山采集时发现,赤首乌上至金顶,下至武当山镇,均有分布。龚树生等人还在产区见到赤白何首乌相伴生长的情景,并采到“苗蔓相交”的标本。赤白何首乌相似的生态习性与历代本草所强调的“两本异生,苗蔓相交”现象相一致。类似的共生中药还有雌黄与雄黄。《别录》:“雄黄,生武都山谷,敦煌山之阳,采无时。雌黄,生武都山谷,与雄黄同山,生其阴,采无时”。《本草纲目》:雌黄、雄黄同产,但以山阳和山阴受气不同而分别。1.1.3 药物功效相似:如,赤首乌与白首乌均能滋补强壮、补血敛气、乌须黑发、延年益寿。雄黄与雌黄,性味均辛、温,有毒,能燥湿杀虫,解毒,《本草纲目》:“雌黄、雄黄同产,治病则二黄之功亦仿佛。”1.1.4 合并的协同性:明*李时珍很重视赤、白并用的传统经验,常按赤、白各半的原则配伍,例如:“七宝美髯丹”用赤、白何首乌“各一斤”;“首乌丸”用赤、白首乌“各半斤”。明*李中梓也指出:“白色入气,赤者入血,赤白合用,气血交培。”至今,我国一些地区仍保持赤、白首乌并用的传统。江浙一带,一些中药房生产的首乌丸等传统成药,也是按赤、白各半的原则配伍。由此可见,古本草所载何首乌补益功效,乃指赤、白何首乌的共同作用。雄黄与雌黄也有并用的历史。陶弘景认为:“既有雌雄之名,又同山之阴阳,于合药便当以武都为胜。”《圣惠方》治咳嗽喘急:雌黄一分,雄黄一钱,杏仁七枚。《济生方》治停痰在胃:雌黄一两,雄黄一钱。1.2 表示“雌雄”间相互区别1.2.1 植物形态不同:赤、白首乌来源于不同科属的两种植物,根、茎、叶、花、果有各自的特征。清*杨时泰称:“谓药有雌雄,类指花实之有无及形色之相肖,唯何首乌色分赤白”。掌握其特征,是避免混淆的有效途径。1.2.2 外观颜色不同:根据对原植物和药材观察,白首乌幼苗黄白色,单叶对生,含白色乳汁,块根断面白色。赤何首乌单叶互生,茎紫红色,块根表面和断面红褐色。上述特征与《本草图经》中“雌者苗色黄白,雄者黄赤”相符。以颜色区分雌雄的类似中药还有雌黄与雄黄。1.2.3 性味功效偏重:白首乌甘、苦,微温,取其“白者入气分”,以滋补强壮、敛精益气为胜,赤首乌苦、甘、涩、温,取其“赤者入血分”,以补肝肾、养阴血见长。公丁香与母丁香
丁香分公丁香和母丁香。公丁香,就是丁香花刚刚开的时候采摘的。这个丁香为什么称为公丁香呢?因为丁香花刚开的时,有一个很长的呈紫色的花蕾,此时的花蕾形状犹如男人和动物的阳物,所以将之称为公丁香。那么母丁香呢?丁香花开花落,长成果实,丁香果比较饱满,形如枣核,气味没有公丁香那么浓烈,但整体比较虚翠,淡淡的幽香,犹如人的乳房,所以称为母丁香。公丁香和母丁香虽然都有香,都有温中降逆、温肾暖胃、行气止逆的作用,但是他们的用药用途、两者的化合以及和其他本草化合产生的作用,他们的引经作用和导向作用,以及本草合和作用是十分玄妙的,在这里就不详细阐述了。公丁香和母丁香区别简单来说1、公丁香,指的是没有开花的丁香(桃金娘科蒲桃属)花蕾晒干后作为香料。2、母丁香,指的是丁香(桃金娘科蒲桃属)的成熟果实,也是晒干后作为香料使用。公丁香和母丁香的外观上区别丁香树到了一定的季节就会开花,在丁香的花朵尚未绽放,花蕾由绿色转为红色的时候,将这种花蕾采摘下来晒干,称为公丁香。没有采摘下来的丁香花朵,继续生长下去就会结出果实,将成熟后的果实采摘下来晒干,称为母丁香。公丁香和母丁香在外观上很容易区别,因为公丁香是带着花梗的花蕾,晒干后看起来很像一枚钉子。而母丁香是丁香花朵结出来的果实,晒干后呈椭圆形。公丁香和母丁香颜色上区别:公丁香外观上是干燥的研棒状,颜色是棕褐色或者褐黄色。而母丁香看上去是干燥的椭圆形的果实形状,颜色是红褐色或者土红色。公丁香和母丁香同样具有温中健胃的功能,用于治疗胃寒风冷,小儿疝气等。公丁香和母丁香的香味上区别:公丁香是烹调中常用的香料,在烹调中主要用于烹制风味菜肴,或作为卤菜及酱腌菜的辅助调味料,也是制作五香粉和咖喱粉的原料之一。赫赫有名的香料“鸡舌香”,指的就是公丁香。母丁香虽然也可以当作香料使用,但并不常用。由于这两种丁香所含的芳香精油成分和含量不同,所以它们在香味上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公丁香的香味走窜,直冲鼻端,辛烈而直白,深具男性的魅力,经火炙后挥发出清冷略辛的气味;母丁香的香味纡徐,缓入心肺,低调而幽玄,更具女性的婉约,经火炙后更显现酸甜的神韵。无论公丁香还是母丁香,作为香料,它们在烹调中的用量都很低,因为两者的香味都较为浓厚,稍微多用一点就会剥夺其它食材的味道,甚至无法下口。公丁香和母丁香的药用效果上区别:公丁香作为中药材有温中降逆、散寒止痛和温肾助阳的功效,既能温中散寒、止痛,又尤善降逆止呕,治胃寒之脘腹冷痛、呕吐、呃逆,为治虚寒呕逆之要药,还能温肾助阳,治肾虚阳痿及宫冷等症。母丁香的药用功效虽然与公丁香相似,但公丁香的药力更足,侧重在降逆,母丁香的药力较弱,侧重于散寒。公连翘与母连翘
连翘分公连翘和母连翘。连翘,藏问是最清楚的,因为他家那里(云台山)正在采,但估计很少有人去研究这个本草的公母问题。连翘在花开花落刚长出果实时,果实是青(现在这个季节连翘应该是刚刚结有果实),经过一两个月,就是说在七八月份之前,果实未成熟,果实都是青色的。这种青色的连翘果实,形状是尖尖的、圆圆的,犹如阳物,称为公连翘,也称为青连翘。在八九月份后,连翘果实成熟以后,会裂开成几瓣几瓣,其形状犹如阴物,称之为母连翘。
在中医本草中认为连翘具有补少阳之气的功效。所以连翘在瘟疫和一些感冒发烧中常用,重点和解少阳之气。我们经常说的补阳都是温阳的,唯独连翘是清阳之气能消散化解阴霾,阴邪和瘟疫等。公连翘和母连翘一起配合使用时,效果是非常神奇的,对女性的卵巢和男性的睾丸,尤其是生殖系统的一些炎症,输卵管不通、不孕不育症、心脏和瘟疫等有神奇的效果,有一些非常神奇玄妙的作用。传统连翘采集炮制认为,白露前采集初熟果实,色尚青绿,称青翘。寒露前采集熟透果实,则为黄翘。采得后即蒸熟晒干,筛取籽实作连翘心用。青翘以色青绿、无枝梗者为佳;黄翘(老翘)以色黄、壳厚、无种子、纯净者为佳。连翘临床有青翘、老翘及连翘心之分。青翘,其清热解毒之力较强;老翘,长于透热达表,而疏散风热;连翘心,长于清心泻火,常用治邪入心包的高热烦操、神昏语语等症。苦,微寒。主归心、肺、胆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用于痈疽,瘰疠,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雄黄与雌黄
雄黄和雌黄,都是砷的化合物,化学成分略有差异,雄黄的化学成分是硫化砷,化学式为AsS,而雌黄的化学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化学式为As2S3,但雄黄经过氧化可以变成雌黄。之所以有雄雌之说,源于我国古人对矿物的错误认识,最初发现雄黄的古人以为雄黄只出现在山的阳面,雌黄只出现在山的阴面,故而按照阴阳五行学说而将其分雄雌两种,现在看来,这并不准确。 李时珍曾赞之曰:“造化有夫妇之道”,故而有“鸳鸯矿物”的说法。更让人觉得有趣的是,《本草图解》一书中如此写道:“妇人觉有孕,以雄黄二两,绛囊盛带之,可转女为男,以雌黄半两,素囊盛带之,可转男为女。”意思是这两种矿物具有转变胎儿性别的功效,当然,这是极其荒谬的。 虽然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矿物,但实际上,彼此经常共生在一起,形影不离。比如,有着多年开采历史的湖南石门界牌峪雄黄矿,这里既是雄黄产地,也是雌黄产地,被国际矿物界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雄黄、雌黄晶体产地,有着“教科书式的标准矿物”之美誉。橘红色雄黄与黄色雌黄共生 雄黄和雌黄的颜色十分特别,可称得上是地球上颜色最醒目的矿物之一,而且它们的硬度都很低,莫氏硬度仅为1.5~2.0,易于研磨,所以在历史上曾作为绘画、建筑用的彩色涂刷颜料,常常用在宫殿、庙宇等建筑之上。凭肉眼辨别二者,主要就是依靠颜色,雄黄晶体呈现出典型的橘红色,条痕(即矿物粉末的颜色)为浅橘红色,加热时产生的橙色、黄色烟雾浓而持久,而雌黄晶体则是柠檬黄色,条痕为鲜黄色,加热时烟雾较淡,以青烟和白烟为主。 端午节的雄黄酒。“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在这样一句古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是:忘不了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情景,手持艾叶(多年生草本植物),头带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上一个大大的“王”字。这是我国南方过端午佳节时的传统习俗,大家都知道,端午节的来历与投身于汨罗江的诗人屈原有关,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就把家中的粽子拿出了投入江中,意思是让鱼吃了之后就不再咬屈原的尸体,还有人把雄黄酒倒入江中,目的是毒杀水中的蛟龙,保护屈原的尸体。大人们用雄黄在小孩子的额头上写上“王”字,意在驱避毒蛇害虫,保护孩子。雄黄,又名“薰黄”“石黄”“鸡冠石”等,成书于西汉末年的医书《神农本草经》最早把矿物作为药剂,其中就包括雄黄,书中写到:“雄黄味苦平,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由此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知道,作为一种天然产出的矿物,雄黄具有解毒、杀虫、除恶疮的功效,可治疗疮痛、蛇虫咬伤、疟疾寒热等病症,现在的常见药牛黄解毒丸中也含有少量雄黄。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曾详细描述过雌黄改字,书中记载:“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尝校改字之法:乱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古人谓之铅黄,盖用之有素矣。”可见,用雌黄涂改写错的字,不仅见效快,而且可以很长时间也不脱落,究其原因,应该是雌黄的颜色与当时的黄色纸张颜色恰好一致。现如今,雌黄多用于外涂中药,可杀虫、解毒、消肿等,对多种癣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天花粉与天花果
栝蒌分公母,公的叫天花粉,母的叫天花果。天花粉就是栝蒌根,其实栝蒌是雌雄异株的植物,雄性的栝蒌长的根茎比较粗大,由此根茎制成的天花粉,质量比较好,因为粉性大,微甜,称为天花粉。雌栝蒌也有天花粉,但效果次之。雌性的天花粉根虽然也可以当药用,也具有清热生津解毒消痈散肿的效果,但味非常苦、涩、酸,如果使用不当,会产生呕吐现象。所以一般天花粉是指雄性的栝蒌根,效果是比较好的。那么天花果是什么呢?天花果其实就是栝蒌实,雌性的栝蒌植株长得非常高大,结的果实是圆嘟嘟的,状如乳房,所以古人称之为天果、天女果、乳果和天花果等。天花果的效果是非常好,从皮到瓤,从种子到瓜蒂都是很好的中药。一般常用的是栝蒌实和栝蒌子分开使用。栝蒌就是天花果而不包含栝蒌仁。因为栝蒌仁又叫天葵子、天女子,与栝蒌的用途不太一样。这是本草的一些趣味的故事、趣味用法以及灵性的用法,要牢牢记住。蛤蚧雌雄成对
在历代的本草中,蛤蚧的功效最开始是以补肺气、疗咳喘为主,明清以后增加了补肾阳的功效。宋代的《开宝本草》云:“蛤蚧主久肺劳,疗咳嗽”;《本草衍义》云:“蛤蚧补肺虚劳嗽有功,治久嗽不愈。”到明清时期,各医家推崇蛤蚧补肾助阳的功效,李时珍曰其:“补肺气,益精血……蛤蚧补肺气,定喘止咳,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赢,功同羊肉”;除此之外,《本草新编》及《本草备药》等书均记载了蛤蚧益精血,助阳道的功效。“因声而名”蛤蚧最早的称谓为“蛤解”,记载在汉代的《方言》,后来《本草纲目》云:“一雌一雄,常呼其名,蛤蚧因声而名,以雄为蛤,以雌为蚧。”《中国药典词典》亦云:“本品雄者为蛤,雌者为蚧,夜闻其鸣声,一曰蛤,一曰蚧,遂因其声而命其名也。”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仙蟾”,因为形似蟾蜍,其首如蛙而得名。“雌雄相随”自然界的蛤蚧常常是一雌一雄出现的,雌雄相随,入药也是成对为佳。《药性赋》中言:“行常常一雌一雄相随,入药亦当用成对者良。”《本草图经》曰:“入药肆须雌雄两用最多”。《雷公炮炙论》还记载了它的用法:“男服雌,女服雄。”但并没有记载如何区分雌雄。目前市场上出售的蛤蚧是成对的,但对其的性别分类并没有很讲究。蛤蚧属于补阳药,有两大功效。第一个是补肺气定咳喘。有一个较出名的方剂叫“人参蛤蚧散”,方中蛤蚧为君药,人参为臣药,蛤蚧补肾气,人参补肺气,用于肺肾两虚、肾不纳气的虚喘久咳。蛤蚧是治疗肾不纳气、虚喘久咳的重要药物,单独的肺气虚一般不用蛤蚧,它主要和补肾阳联系在一起,肺肾两虚时使用。它还与补骨脂伍用,治疗陈年宿疾,喘息气短,动则尤甚的咳喘证。第二个功效是助肾阳,益精血。蛤蚧可以补肾阳,同时也补肾精,有双重的作用,适用于肾阳虚兼有肾精亏损或者需要配伍补精药时的病症,如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单用时泡酒,或者加入人参、鹿茸、淫羊藿等滋补的中药。蛤蚧分雌雄。蛤蚧到交配的季节时,雄雌两个是抱对的,怎么打也打不开,扯也扯不开。这种蛤蚧成对使用是补肾壮阳,填神益精之品。所以对男女都是很有用的。其实蛤蚧也分为雌的和雄的。市场上的蛤蚧,很多根本就没有抱对,不是在交配的时候抓的,只是把两个蛤蚧随意粘到一起,然后晒干来使用,这样的效果就很次之。所以在蛤蚧雌雄交合时把它们逮住晒干,这样的蛤蚧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不过这有点残忍,但是这确实是中医流传和证明了几千年的方式方法。阴起石与阳起石
下面再讲一对矿石,也是分为公母雌雄的,但讲得比较含蓄一些,分为阴起石和阳起石。据说阴起石和阳起石从矿石属性上区分是有差别的,是不一个东西的。同时他们分别代表了阴和阳的属性,阴起石是代表对女性具有兴奋作用、补益作用,补肾壮阳的作用;阳起石对男性具有补肾壮阳作用,具有明显的男女和公母雌雄的选择性,不仅对人类有作用,在动物的诊断治疗中也常用到阳起石和阴起石这类药。阴起石和阳起石在炼丹中一起使用,也起到公母雌雄搭配、阴阳和谐作用,所以也广泛使用。阴起石药材性状: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银白色而微绿。具光泽,表面光滑而不平坦,断面显层状纹。质软而疏松,易碎,用手可捻成薄鳞片状或纤维状。粉末附于手上有光滑感,且不易掉落。以火烧之不变红,而易传热。气微,味淡。产地:河北、河南、湖北。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杂质。性味归经:温;咸;归肾经;功能主治:温补命门。用于肾阳虚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痹等。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禁忌:阴虚火旺者禁服,不宜久服。阳起石为长条形或扁长条形,大小不一;全体乳白色、青白色至青灰色相间的纵花纹,有的带黄棕色,表面显纤维状纹理;质松软,小块者可折断,断面呈纤维状,易纵向裂开,捻碎后呈丝状,其丝绵软而光滑,富弹性,粘在皮肤上不易去掉;气无,味淡;以针束状,色乳白,质柔软,易撕碎、无杂质者为佳。药性温咸,归肾经,主治:肾阳虚衰,阳痿,遗精,早泄,腰膝酸软,宫寒不孕,带下,症瘕,崩漏。内服:煎汤,3~5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禁忌:阴虚火旺者禁服,不宜久服。雌蝉蜕与雄蝉蜕
可以根据鸣叫来分辨知了,只有雄知了能够鸣叫,而雌知了不能鸣叫。雄蝉会鸣叫,它的发音器在腹肌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度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同的声调激昂高歌。雄蝉每天唱个不停,是为了引诱雌蝉来问交配,它们并不能听见自己的歌声。每个品种的雄蝉发出3种不同的鸣声集合声,受每日天气变动和其他雄蝉鸣声答的调节。交配前的求偶声,被捉住或受惊飞走时的粗厉鸣声。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可以从2个地方分辨雌雄蝉蜕。一个就是观察尾部,第7腹节处,有产卵器结构的,是雌蝉,无此特征的是雄蝉。第二个是观察腹部,第一腹节处,有红色,盖板结构的是雄蝉,无此特征的是雌蝉。蝉蜕富含甲壳素、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等,古代《礼记》中还有食蝉的记载,当时蝉不仅是一般平民的食品,而且成为君王贵族筵席上的佳馔,至今还有不少地方保留着食蝉的习俗。蝉的食法多样,既可烩炙,也可煎炸。它和蚯蚓、蚱蜢、蚂蚁、豆虫、蚕蛹等昆虫样,均为高蛋白食物。据营养师测定,蝉含蛋白质高达72%,不失为一种天然的营养品。《本草纲目》:“蝉,主疗皆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府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蝉蜕的功效有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据说,公蝉蜕利咽开音,疏散风热较强;母蝉蜕明目退毉,息风止痉更好。蝉蜕可治一切内外风“雌雄”的引用属历史范畴:综合上述分析,在中药名称前冠以“雌”“母”或“雄”“公”,用以区别同种药物的不同来源,有利于掌握各自的形态、性味、功效特点,在中医药发展史上有积极作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其弊端日显突出。对多来源的中药品种的命名,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规范,尽量避免以“雌”或“雄”来区别同类药物的不同来源品种。规范多来源中药名称的办法:根据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国家药品标准手册》(年版)中药命名原则,对品种来源比较复杂的中药材命名,既要防止产生混淆、误解,又要考虑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联系。具体办法如下:1)来源为同科、属,不同种者,若性味、功效相同,可采用相同的中药名称,如白首乌来源为萝摩科(Asclepiodaceae)牛皮消属(Cynanchum)3种植物[6];2)来源为非同科、属、种者,无论性味、功效是否相同,均应采用不同的名称,如五加皮与香加皮,赤、白何首乌,《中国药典》年版以“首乌”和“白首乌”分别收载;3)来源为同科、属、种,同药用部位者,若加工方法不同,性味、功效不同,亦应采用不同的名称加以区别,如赤芍与白芍;4)来源为同科、属、种,不同药用部位者,均应采用不同的名称,如公丁香与母丁香,首乌与首乌藤等;5)对于沿用历史已久,又不易产生混淆、误解的药名,其传统名称应继续保留,如雄黄与雌黄。〓●相关查阅●〓①五性十味
②道地药材
③五味化合
④本草藥应
⑤藥道合亼
藏曌传承亼毉藥道,守正勤善精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