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科植物话天麻

兰科植物话天麻

李晓东

大自然界分布最广的是植物,我们知道植物是靠叶绿素光合作用维持生长。一般情况下,有叶绿素的植物,即使不是纯绿色,也会是深褐色,这是花青素等其它色素与叶绿素一起呈现出的颜色,例如月季的红褐色的幼叶,海带等。没有叶绿素的植物,要不就是淡黄色(叶黄素和胡箩卜素的颜色)要不就是鲜艳的红色或乳白色等。但是有些腐生和寄生的植物是没有叶绿素,不进行光合作用的,比如菟丝子,还有列当科的苁蓉,大花草,菰(寄生植物),腐生的有兰科植物天麻。所以,自然界中尚有许多神奇的的野生兰科植物有待开发、保护和利用。天麻这个兰科植物家中的一员就是被中国人利用了多年的神奇植物。

(一)天麻利用历史

天麻是兰科植物,而兰科又是仅次于菊科的一个进化而

(天麻)

复杂的大科,它的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据有关资料显示兰科全科约有属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属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

天麻作为兰科植物中的特殊植物,无根无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长年生活在地下,只有在开花结实有性生长时长出地面。它是营养器官极度退化的植物,仅依靠蜜环菌供应

(天麻种子萌发后当年生长成的种茎)

营养生长繁衍。

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我国《神农本草经》记载:“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并将其列为上品。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较系统的概述,天麻能“主诸风痹,

久服益气,轻身长年”,治疗“语多恍惚,善惊失忘”等症,历来被视为“治风之神药”。亦有文献记载天麻能“熄风定惊”。中医临床用于治疗惊风抽搐、肢体麻木、头痛眩晕、冠心病、面肌痉挛、高血压等疾病。另外天麻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一定的作用,如镇静安神、抗癫痈、镇痛;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如扩血管、降压以及增加机体耐缺氧能力等。

(天麻花序)

人工的利用加速了野生资源天麻的消耗,因天麻功效明显,生长奇特、繁育技术又未掌握,紧靠采挖野生资源,使得天麻被神秘化,因而有“传统名贵中药材”称号。近代开启了人工研究培育的先河。早在年,日本学者Kusan报道:天麻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是靠消化侵染的蜜环菌获得的,天麻与蜜环菌是一种共生关系。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天麻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大量研究。徐锦堂先生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并分离出紫萁小菇等种子萌发菌。它的分离成功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天麻完成生活史的全过程是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真菌供给营养。天麻种子萌发靠紫萁小菇等种子萌发菌供给营养,发芽后的原球茎靠同化蜜环菌才能正常生长。大量的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天麻与真菌营养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因此,蜜环菌就是天麻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并参与其代谢过程,科学研究揭开了天麻生活史的全部秘密,为天麻栽培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天麻生长环境及特征

我国绝大多数省、区都有野生天麻的分布,但由于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其分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南到北随着纬度的不同,垂直分布高度也相应不同。主要生长在凉爽的高山区环境,海拔在~m;土壤多为疏松透气和一定湿度的丰富酸性腐殖质层;林相多为栎类、阔叶落叶林内;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在-3℃左右;7月份在20℃~25℃,年降水量~mm,相对湿度70%~90%,无霜期~天。东北地区虽冬季气温低,但有厚雪覆盖,天麻生长层一般地温在-6℃以上。

天麻野生状态下,从种子到剑麻抽薹开花,至少需要3年,如遇逆环境状态,有性生育期更长。天麻生活史是一个循环史,是异养的历程。当气温稳定在20℃以上时,剑麻发芽,抽薹,待夏中,地下剑麻抽薹开花生长,授粉,相应剑麻营养消耗殆尽,成为干瘪的母麻而腐烂掉,地上的蒴果成熟后自然开裂,数以万计的微小种子随风飘落到多年的

(野生天麻生长环境)

落叶层、腐殖质上,在温度、湿度及小菇属真菌的作用下,20~30天发芽;40~60天形成1×2mm大小原球茎及营养繁殖茎。60~70天与蜜环菌建立营养关系,当年形成小于2cm的米麻和大于2cm的白麻。再经过一年生长,米麻又形成白麻;白麻生长成大小不等具有典型“鹦哥嘴”的剑麻。

(天麻种子萌发的原球茎)

我国天麻属植物已发现有6个品种,即天麻、原天麻、细天麻、南天麻、疣天麻,此外据文献记载台湾省还分布一种Gflabilabella。其中细天麻、南天麻主要分布在台湾省,疣天麻在云南省中部地区发现,原天麻分布于云南丽江、石屏及四川峨眉的高山区。传统主要依照天麻抽薹形成的颜色划分为红杆、绿杆、乌杆及卵果天麻。天麻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易危物种,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Ⅱ中,同时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中,为Ⅱ级保护植物。

(三)培育

最初人工种植天麻种源都来源于野生资源。69年代~90年代,我国培育天麻是采用无性繁殖,多年在低海拔、纯沙土、人工创造环境中进行无性繁殖,导致天麻产量下降,天麻变长,急剧退化。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所徐锦堂先生研究发现了天麻种子萌发机理,最终缓解了天麻的退化。所以,目前天麻栽培普遍采用有性繁殖,只是在后期生长中有无性栽培环节,其技术原理均相同。

随着天麻有性栽培技术的推广,天麻栽培技术民间群众迅速掌握。但长期人工片面追求产量、效益,传统栽培区已出现萌发菌、蜜环菌、天麻退化,主要表现为菌丝提前老化,供应营养不足,天麻细长,易得病虫害。面对这方面问题,最简单的工作就是采集野生资源,克服目前困境。于是药农又大量采集野生资源。从育种学角度看,野生资源到人工种植品种,需要多代选育,选择表现好的,均一的品种,淘汰生长差的。但群众传统认为野生天麻的就是好的,正如“野生的就是好的”。吃野味、挖野生,疯狂的自然掠夺,导致野生资源急剧下降。导致野生天麻资源遭到了破坏,忽视了科学选育。

野生资源采挖后,我们首先进行选育,天麻最好进行无

(天麻成熟蒴果)

性繁殖保持它的种性纯正、均一。第一年评价天麻种子形状,大小;第二年按照短、扁平、芽直,病虫害少等特征进行筛选;第三年将按照自己特征种麻取顶芽进行无性繁殖,让其分身为多个种茎,然后将种茎进行栽培再次筛选出形状、颜色、大小、芽头、环纹等要素基本一致的天麻,直到呈现稳定的特征为止,此刻,天麻即可进行有性繁殖推广应用了。根据生产实践,在培育中为减少种源退化,建议在米海拔以上,可采用半野生状态下进行。如陕西略阳白水江镇青泥河任玉宝,今年62岁,年采挖野生天麻,在米海拔的林缘地种植,一个野生种源、一个野生蜜环菌,无性繁殖30年,竟然未出现退化现象,而且所种植地病虫害极少。这归根于低温、林缘、土壤、野生种植,大自然让其保持了兰科植物天麻的种性。

现代人追求高速发展,使野生天麻从高海拔转移到~m中低海拔范围,在人工培育的蜜环菌、萌发菌下,人工覆盖地膜加温、遮阳网遮阳,种子生长速度从原生1~2年,缩短为6个月生长周期,剑麻从1~2年缩短为8个月生长,纯粹脱离了原生态环境,高温、纯沙、人为因素加速了种质的退化,我们在片面追求高速发展的时候,是否从最原始种植的药农任玉宝那里得到一点启示呢。保护种质资源,恢复其野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种植加工

保护野生资源,科学种植是天麻生产的必然之路。那么怎样才能种好天麻呢。在天麻紧缺时代,传统认为高产就好,因为高产才能高效。但是现在的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想往和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现在既要保护,还要高产,更要注重品质。所以我们倡导“平地育种,林地种剑麻”这个思路。思路已提了10年多,显然效果还是不错的。今后,我们要在有计划的采集野生天麻、蜜环菌、萌发菌种源培育后,将一部分种质资源回归到大自然,让其自然繁殖,保持其野性;另一部分则可以利用。将开花自交授粉的蒴果种子均匀地洒在萌发菌上,撒入在有萌发菌的落叶上,然后铺上栎类木材,再播植蜜环菌,盖土即可;待次年3月春暖花开,气温达10℃即可开挖移植到林地提前培育好的菌材上,按15~20cm放置天麻种茎,待霜降过后即可采挖剑麻。待种子出现退化时,我们即可启动原来培育回归到大自然的种质资源,如此生产,循环发展,生生不息。

采挖天麻一般在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收,采挖应选择晴天采用人工刨挖的方法,防止损伤天麻,挖出的天麻抖净泥土后分别按商品和种子进行分选。剑麻运回后,除选择好克以上做种麻用外,其他剑麻全都立即进行清洗,除去麻体表面蜜环菌、泥沙等杂物,然后将分好级的天麻蒸煮至透心,再烘干后出售。

传统认为野生天麻好,现代研究表明人工种植天麻在仿野生种植下,人工种植天麻里的有效成分高于野生天麻,而且形状好,易加工。种质好,药材才好。天麻亦如此。让我以陈毅元帅“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祗为馨香重,求者遍山偶”为结束语,希望种植天麻户,保护野生资源,注重科学循环发展,让这位兰科植物的一员造福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别让成为此物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年2月14日于略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mae.com/tmjz/51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