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阳出上窍”这一经典医理,源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这里的清阳,是指维系我们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呼吸、发声、视觉、味觉、听觉等功能的发挥所依赖的元气。而上窍,则是指我们头部的五官,包括耳、目、口、鼻等。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清阳之气温煦滋养上窍,使五官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以耳鸣这一常见病症为例,我们可以从病理角度来深入理解“清阳出上窍”的医理。耳鸣,是指耳内出现异常的声音感觉,如嗡嗡声、蝉鸣声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听力。从中医角度来看,耳鸣的发生与五脏精气的盈亏有着密切的关系。耳为肾之窍,肾精充足则耳聪目明,反之则可能出现耳鸣等症状。在现代临床上,对于耳鸣的治疗多从补肾入手,采用如六味地黄丸、耳聋左慈丸等经典方剂。然而,有时效果却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忽略了“清阳出上窍”的重要性。在治疗耳鸣时,我们不仅要注重补肾填精,还要注重调理清阳之气,使之上荣于耳,从而改善耳部的功能。因此,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该灵活运用中医经典理论,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治疗的优势,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内经》对于耳鸣的成因有着深入的剖析,认为其根源既可能源于内伤,也可能因外感所致。但最为核心的病理机制,在于清阳之气无法上荣于耳。因此,在治疗耳鸣时,理解并调节清阳不升的病理状态显得尤为关键。清阳不升的情况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涵盖了脾胃气虚、经脉瘀阻、上焦之气不足、髓海不足以及阳气过亢等多个方面。脾胃气虚,则后天乏源,经脉气血无法得到充分补充,导致清阳不升,耳鸣随之产生。治疗此类耳鸣,可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补中升阳。经脉瘀阻,气血不畅,亦能使清阳之气无法上荣于耳。对此,《内经》提出可采用四物汤加减,以活血通络,从而达到治疗耳鸣的目的。至于上焦之气不足,则多指心肺气虚,胸阳不振。这种情况下,上部阳气无法顺利输送至头部,导致清阳不升,耳鸣便会产生。治疗时,可选用瓜蒌薤白加附桂,以振奋心肺之阳。髓海不足,即脑之精气亏虚,亦能引发耳鸣。《内经》中提到,髓海与耳鸣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髓海萎缩,多见于年老者,耳鸣亦随之出现。尽管后世中医对髓海病理的研究运用较少,但加强对髓海生理病理的研究,或许能为类似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启示。最后,阳气过亢亦能导致耳鸣。《内经》认为,清阳上升出上窍并非无度,而是在阴阳调和的范围内进行合理升降。若清阳上升过盛,反而无法正常出上窍,形成阳亢耳鸣。对此,可采用珍珠母丸、天麻钩藤饮、小柴胡汤等加减疏肝平肝潜阳为治。总之,《内经》对于耳鸣的成因和治疗有着深入而全面的论述,为后世中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病理情况,其中“清阳不出”便是其中之一。这种病理状态往往伴随着虚瘀同在、阴阳并存的复杂情况,需要我们仔细辨识,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我曾治疗过一位中年妇女,她患有耳鸣症状,两耳鸣响如蝉,不得安宁,同时还伴有心悸胸闷、畏寒肢冷等症状。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她的舌暗脉结代,证属上气不足兼血脉不畅。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四物汤加附桂的治疗方法,仅仅七剂药之后,她的耳鸣症状就有了明显的改善。最近,我阅读了《明医杂著》中关于耳鸣如蝉的论述,深受启发。书中提到:“耳鸣证,或鸣甚如蝉,或左或右,或时闭塞,世人多作肾虚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为鸣,郁甚则壅闭矣。”这段话告诉我们,耳鸣不仅可能是肾虚引起的,还可能是痰火上升导致的。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可以补充和发展《内经》中关于“清阳不出”的论述。此外,书中还提到:“大抵此症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恼怒而得,怒则气上,少阳之火客于耳也。若肾虚而鸣者,其鸣不甚,其人多欲,当见在劳怯等症。”这段话进一步揭示了肾虚耳鸣的症状特征,为我们临床辨别提供了实用的参考。通过深入理解和研究“清阳出上窍”的生理功能,我们可以发现它包括了肾精充盛、髓海充实、脾气健运、气血上荣、胸中阳气振奋、输部气血上达、血脉和利、气血通畅以及阴阳和调等多个方面的丰富内容。同样地,清阳出其余目、鼻、口等窍的生理功能也一定包含着各自独特而丰富的含义。对这些生理功能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将对我们的临床实践产生巨大的裨益。#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