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陵漫步武万荣武家笤帚非物质文化遗

武家笤帚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武万荣

笤帚,生活之日常用品也!但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人们的生活千变万化和各种现代用具的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古老的手艺,笤帚就也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化开来。而说到武家的独门绝活,特别是他们捆扎的双把拉笤帚,更是少有人知。

说到武家笤帚,可以追随到一千多年前的开元盛世,那时的手工业很是发达,宫廷用品更是无不精致。公元年,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太上皇李旦驾崩了,作为受父亲拱让江山的皇帝,自然要凭借手中的权利大兴土木,以示忠孝。那时管理这个工程的是天后武曌的娘家侄儿武崇训。天后驾崩后,武家人一直很受排挤,工程完了,守陵的任务也落到头上,于是居家上下,包括家中的奴才丫鬟也一并从长安城搬到了奉先县的丰山脚下,形成了现在的蒲城县桥陵镇武家村的四个村民小组。这些人每日里少不了清扫陵园,而桥陵的墓道是乾陵墓道的两倍半宽,占地面积和长安城一样大。桥陵又不比长安街,可以清水泼街,打扫起来也是风轻云淡。这里满山遍野不是石头就是土疙瘩,乡村的风沙跑的特别快,没有一个细致的清理,根本就无法保证陵墓的瑰丽壮美。

作为武家人绝不敢怠慢这件事。很快他们就发现他们从京城带来的东西到了这里并不实用,而从市场买来的货物,更不能保证质量,经济上也不划算。用不了多少天,不是笤帚糜太硬,头早早磨损断裂了,就是麻绳不结实,笤帚把把散架了,于是乎,这些昔日皇宫大院里的人物就带着他们精益求精的思想,漫山遍野的种天麻,种长穗子的高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笤帚糜。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待把天麻放倒,高粱打了,就选择一片污水进行沤麻,沤麻的时间不能太长,太长麻杆会腐朽,太短麻又挎不下来,火候一定要掌握好。麻准备好了,就合绳子,绳子合好,就是准备好了扎笤帚的“经子”和“刹绳”。刹绳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太细容易断,太粗不利于绑扎。接着再整理扎笤帚的糜。这是一道精细的工作,要选用具有韧性的,软而长的糜,脱掉籽粒,用专用的棒槌敲扁糜杆,去掉它们多余的枝叶,剩余的理顺。因为浸泡过的笤帚糜会变得更加柔软坚韧,这样扎出的笤帚才不至于断裂,这两项工序完成,就开始捆笤帚。武家人的炕墙上都有一个木橛,需把刹绳的一头系在木橛上,另一头系在腰间,然后脚蹬炕墙,腰往后抻,把绳子绷紧,把刹绳在扫帚糜上缠一圈,然后继续借脚力和腰上的功夫把扫帚糜缠紧,直到勒出一道凹痕,系好——经子的起头要勒在刹绳的交汇处,用牙齿咬住经子后端,然后把扫帚糜往后转动,这样把经子在上面绕上两圈后,就可以打上死结了,接着扎下一把笤帚糜,连续扎上四五把,(把和把之间不能像其他地方,是并列的),要像上楼梯那样错开。接着用快刀削去多余的秸秆,捏紧,再用绳子在上面勒出一道道莲藕似的勒痕,打上死死的结,这样,笤帚把把做成了,笤帚的雏形也算出来了。最后再把笤帚糜一字划开,在上面均匀的经上两道线,一把笤帚就做成了。

而真正要结实耐用,除了灵巧的双手,没有相当熟练的功夫也是白搭。这也就是武家笤帚的吸引人之处。以至于大唐灭亡后,几朝几十代,这里还是漫山遍野的天麻和长穗子高粱,几乎家家户户都可以靠扎笤帚来维持生计,(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这种祖传的手艺曾一度在武家人的红苕窖中存续下来。)“”。而武家笤帚更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从皇宫带来了一种很特别的笤帚品种,并加以更新。这种笤帚的选料特别精细,糜要特别柔软,而且要红杆的,富有喜气才行。编出来的样子,就相当于一个女子在头顶编了两根辫子,到了交汇处又扎成一根。这种笤帚除了更加结实耐用,他们还赋予它神秘的人文气息,使之更具有传统意义。——这就是双把拉笤帚。

原因是古时候人类的成活率很低,病患多,特别是男丁,碰上战乱,伤亡率很大。因此上人人都希望多添男丁,用我们蒲城土话说,就是生个“带把的”。双把拉,自然就意味着儿孙成双,成行,满堂。加上笤帚本身就含有除旧迎新之意,因此武家人都会在孩子们成婚的当天,给新婚的炕上放这么一把笤帚,一是图个好兆头,二是授意他们要继承祖业,在这个行当继续发扬光大下去。久而久之,附近十里八乡有办喜事的,都会来购上这么一把有特殊意义的扫帚,跟着沾沾大唐盛世的好运气。

可是从八十年代开放后,年轻的一代都开始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又嫌这行当来钱慢,都另谋了生路。眼看着祖传的手艺日渐萧条,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村中几乎看不到以此为生的了。村中有个老汉叫武望弟,晚辈人称谋子叔,七十多了,脾气不好,是武家笤帚的正宗传人。他自己也是酷爱祖先留下的这门技艺,据说他扎的笤帚,把儿就像一溜算盘珠,凹凸有致,头就像孔雀打开的羽毛,匀称美观;三年不会断糜,十载不会开线,即使头磨损光了,提把再敲打三五代子孙的尻子也不成问题。为了不使祖先的手艺失传在自己手中,这老汉也是忙的不亦乐乎,发财他自然是不想的,但只要有空闲,他就会扎上几把,每日里走街串巷,碰到说话对路的,或亲亲朋友有给孩子完婚的,就送上一把。一是为自己的祖先传个名,二是希望有年轻人能爱上他这门手艺。

作者简介

zuozhejianjie

武万荣,男,中共党员,生于年12月28日,蒲城作协会员,唐金仙公主研究者,酷爱文学、摄影、歌唱,常有文字发表,摄影作品获奖,参与文艺演出,热爱公益,乐观积极向上。

本期编辑:蝶影

图片提供:武万荣

◆◆◆◆◆

往期精彩回顾

花痕//《风过原野》花草香

郭钊//呼啸的枪声

樊芳莉//诗心吐芬芳人间至情汇暖流

姜文社/高原皇后魂断森林

在烈火中淬炼成钢---长篇小说《金刚》读后感/曹晓红

一部好看阳刚之书《金刚》//姜文社

烈火人生//同向阳)

《落难西逃》第二十一章

万荣//和妈妈一起拾麦穗

万荣//带我回家

武万荣//父亲的电话

万荣//二舅

蒲城文学

投稿邮箱:

蝶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mae.com/tmjz/58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