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为多年生兰科草本植物,味甘,平,有平肝息风的功能,常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等症。
一、生物学特性
天麻为非自养型植物,植株肉质独苗,黄红色,没有根和绿叶,天麻种子无胚乳及其它营养储备,仅由胚及种皮构成,胚组织无器官分化,其块状的根为珍贵中药材—天麻。天麻的块茎呈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弯曲。一般两端钝园,上端有时带有枯干残茎,下端有凹陷呈圆盘状的根痕。外表呈黄白色、全身多纵沟,有油点状的须根痕组成横向环纹。质坚而紧密,不易折断。横切面为牙白色或黄棕色,为半透明体,味略甜带辛。天麻靠蜜环菌供给养料,蜜环菌适宜在潮湿的土壤中繁殖,而潮湿的土壤由于水的蒸发而在其周围形成雾罩。
天麻生长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避光性、向气性、向湿性。天麻生长的适宜温度10~30℃,最适温度20~25℃,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土壤含水量50%-55%,PH值5-6,即偏酸性的生态环境。
天麻是高度进化的兰科药用异养植物,在其整个生活史中需要与两种真菌共生,才能完成生长发育。天麻种子非常小,只有胚,无胚乳;因此天麻种子萌发需要小菇属一类真菌为其提供营养,种子萌发后形成的原球茎需要另一种真菌—蜜环菌的侵入为其提供营养,天麻才能完成由种子到米麻以及箭麻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
二、药理作用
天麻的功效主要包括治疗和保健功效。天麻“主治高血压、眩晕、头痛、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小儿惊厥等症”。一些名医把天麻的功效归结为“三抗、三镇、一补”,即抗癫痫、抗惊厥、抗风湿,镇静、镇痉、镇痛,补虚。天麻在民间被誉为“夜郎神草”。
在古代,天麻在医疗保健中已被广泛应用。
《本草纲目》: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天麻久服可健步轻身。
《神农本草经》:天麻有“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的奇效;
《名医别录》:天麻能“消痛肿,下支满,寒疝下血”;
《开宝本草》:天麻能“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骨”;
在现代,天麻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中国药典》:天麻具平肝熄风、祛风定惊的功效,用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高血压,耳源性眩晕。
《全国中草药汇编》:天麻主治高血压、眩晕、头痛、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小儿惊厥等症。
天麻是古今医家常用的名贵中药,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临床应用历史。主治头痛、失眠、眩晕、肢体麻木、癫痫、抽搐、小儿惊风、高血脂、高血压,补肝、健脑。具体功效如下:
1、天麻对健脑、增智、明目、防痴、有特效,且能明目、改善睡眠和增强记忆力。
2、改善睡眠,增加记忆力:用于顽固性失眠,神经衰弱。
3、定眩、镇静功效:对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头痛、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等,有明显的镇痛效果。
4、抗惊厥作用:对面部神经抽搐、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癫痫等的一定疗效。还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缓解心绞痛、胆绞痛的作用。
5、降低血压作用:可软化血管,增强血管壁弹性,从而从根源上降低血压,降低血脂。能治疗高血压。久服可平肝益气、利腰膝、强筋骨。
6、祛风:天麻用于肝风内动及外风侵袭所致的眩晕惊痫、肢体痉挛、筋骨痹痛等病症确有良效。
7、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而增加心血输出量,具有促进心肌细胞能量代谢,改善心肌血液循环,增加抗损作用。从而从根源上降低血脂。
8、提高人体抗缺氧能力:对高温、高海拔地区作业人员具有保护作用。
9、对抑郁症的治疗有独特的功能:对缓解病人精神压力、情绪不稳定及思维迟缓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对“激动型”抑郁症患者所表现的言语动作明显增加、焦虑恐惧的情形大为有用。
10、防止老年痴呆:在血管内能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使脑循环得到改善,用于肢体麻木、半身不遂、中风后遗症及帕金森综合症。
11、抗炎作用。
12、增强免疫功能作用。
13、抗癌、抗衰老、抑制肿瘤的作用。
三、目前发展
近年来天麻的保健、药用价值逐渐广为人知,对于天麻的需求也随之增长,然而近年来的天麻深加工技术却是并没有跟上脚步,天麻产量与深加工技术之间有较大差距。市场上大量的天麻(这里不包括制药所用)销售方式还是以新货、干货或是天麻片、天麻粉为主,营养价值低,市场价值更低。而在相关的天麻深加工方面,产品类型广而不精,大而不全,主体为药酒、药膳以及保健药(药片、胶囊或冲剂),其他的产品类型如糖果、饮料、含片、袋泡茶等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天麻保健品的研发方面还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贵州市已将天麻申报列入国家新食品原料,年11月已正式进入申报程序。由于天麻是从药品申请转为普通食品,国家卫计委出于对食品安全的考虑,评审和审批的过程都较为繁杂,且时间漫长。然而一旦申报成功,根据天麻的保健功能而研发出的食品必定会迅速成为消费者的“新宠”。所以对于以天麻为主要原材料的食品研发应该更为主动积极,才有机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引领、主导。
天麻主要产区有:陕西汉中地区、湖北宜昌地区、云南昭通地区、贵州铜仁地区、毕节地区、湖南雪峰山脉地区、安徽金寨、霍山的大别山地区、河南西峡地区,其中以云南昭通地区所产天麻品质为佳,天麻素含量为1.13%,我省雪峰山地区所产的天麻,天麻素的含量为0.5-0.7%。
四、市场行情:
鲜品:云南昭通小草坝20—40元/斤,陕西、安徽12-14元/斤,湖北宜昌10-11元/斤,我省12-16元/斤。
干品:统货价-元/公斤,四级元/公斤,三级元/公斤,二级元/公斤,一级元/公斤,特级元/公斤,今年价格总体比去年少量下滑。
五、天麻栽培模式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工栽培,70年代大面积推广人工栽培技术,全国有10多个省开始人工栽培,8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真菌药用研究所徐锦堂研究员(中国天麻之父)开始人工进行天麻有性繁殖研究,从天麻产区的自然山地中寻找到紫萁小菇的菌丝能促进天麻种子的萌发,并提纯复壮,做为天麻种子的萌发菌,后又找到石斛小菇的菌丝也能促进天麻种子的萌发,从而将天麻有性繁殖技术在全国推广,上世纪90年代,天麻有性繁殖使天麻栽培技术更进一步。我县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工栽培,年开始天麻有性繁殖栽培。
目前几种栽培方法:
(一)菌棒伴栽法:菌棒伴栽法是最基本的栽培方法。其它方法都以它为基础,这种方法接菌率高,产量也较稳定。以每穴放菌棒10根为例,开深30厘米的穴,如是坡地,穴底顺着坡向做10-15度的斜面。先栽下层,撒0.5厘米厚一薄层树叶,将已培养好的菌棒顺坡摆5根,顺坡放菌棒比横坡放容易排水。棒与棒的距离为一指半至两指,即1.5-3厘米左右。放好栽子后,填好两棒间孔隙,然后盖1厘米厚的土至棒平,在盖好的土上撒一薄层树叶。用同样方法栽上层最后顶盖土10厘米。
菌棒伴栽法目前仍大量使用。如新引种地区,或利用室内、防空洞等条件栽培天麻,不可能有更多的空间预先培养菌床,但这种方法往往因培养菌材的时间较长,木棒已开始变朽,营养较差。另外,集中培养菌材时,一旦被杂菌污染,损失也大。
(二)菌棒加新棒栽培法:这种方法既能使天麻同蜜环菌较快的建立好共生关系,又能保证蜜环菌有丰富的营养使天麻生长健壮,促进增产。
其基本方法与菌材伴栽法相同,只是栽培时每隔一根菌棒加一根新棒,麻种应靠近菌棒摆放。天麻收获后,有大批已栽过天麻的菌棒,尤其是栽天麻时新加进去的新棒,木材还未完全腐烂,蜜环菌生长仍旺盛,为了利用这些菌棒,故又有了以下老棒套新棒的方法。
(三)老棒套新棒栽培法:天麻收获后,选择还未朽的粗大老棒,同时无感染杂菌,另挖新穴,一根老棒一根新棒伴栽天麻,其栽法与菌棒加新棒相同。为了利用废材,降低成本,这种方法还是可以利用的。但一定应选择较粗大的还未完全腐朽的,无杂菌污染的老棒。其缺点是有半数菌棒已用了一年营养较差。往往农民收获时挖出天麻,拿出箭麻和多余的白麻、米麻,然后就在原地穴内利用原老棒,加入一半新棒,栽入麻种,边收边栽,省工、方法简单,药农最易采用,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其最大缺点是原天麻老窝中,蜜环菌的代谢产物大量积累在土壤中,继续连作,加快天麻退化,同时杂菌污染率高,病虫害严重,天麻产量逐年降低。
(四)菌床栽培法:这是目前在生产中一种较实用的栽培方法。湖北宜昌地区天麻所以能在全区很快普及,主要是因为推广了这种方法。菌床栽培法能减少和消灭空穴,使天麻稳产高产。其主要原因是预先已将菌床培养好,栽种天麻时,挖开菌床,拿出上层菌棒,下层菌棒不动,然后在下层棒间用小铁铲在栽麻种的地方挖一个小洞,放入种栽,盖土至棒平。上层栽法同菌棒伴栽,只是将原穴挖出的菌棒放还回去。这种方法可以调节农活的忙、闲季节合理安排劳动力。抽5-7月份农忙季节的小闲时间就可分散培养出菌床。
栽天麻时工作量大,菌床可以省大量的工。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还在于分散培养菌材,每穴只有菌材5-10根,如果感染杂菌,可以弃而不用,浪费不大,不会影响大局,起到防止杂菌污染的作用。同时,菌棒就地培养就地利用,避免转运过程中对蜜环菌有影响,也费劳力。此外,栽种天麻时,未动下层菌棒和周围的土壤,使天麻很快和蜜环菌建立了共生关系,接菌快,接菌率高,栽后一个月左右就可接好菌。其缺点是预先要占地,故室内栽培无那么多地方能预先培养菌床,但它仍是大面积生产较实用的一种方法。
(五)纯菌种伴栽法:从专业菌种生产厂购买蜜环菌三级生产菌种,选择优良的种麻、砍伐新鲜的树棒。伴栽天麻的方法,即为纯菌种伴栽法。其具体操作如下:挖穴深30厘米,穴大小以半m2较适宜,穴底铺一层湿树叶及细树枝,新棒砍鱼鳞口后摆在树叶上,棒间放入种麻,从培养瓶中掏出三级蜜环菌小菌枝纯菌种,放在种麻与新棒之间,应靠紧新棒与麻种,可用纯砂或砂壤土填棒间缝隙,盖土后用同法栽上层,窝顶覆土10厘米,穴顶盖10厘米厚一层落叶,采用此法菌种纯度高,用砂覆盖杂菌很少感染,树棒新鲜营养丰富,只要管理得就当可获得较理想的产量。
(六)无材栽培法:-年贵州大方县用玉米芯、谷壳进行人工栽培,试种成功,减少杂木资源消耗,解决生态与发展的矛盾问题,由于产量和品质不稳定,目前在生产上推广不多。
(七)熟料栽培法:安徽金寨、霍山等地区用直径20厘米的菌袋装上杂木进行高温灭菌培养菌丝,再进行天麻栽培,此法解决了天麻栽培中天麻杂菌感染、产量不稳问题,但其缺点需要有一定制菌种和培养菌丝的条件。
(八)天麻有性繁殖方法:天麻有性繁殖从根本上解决天麻种性退化,抗逆性差、商品性下降等问题,也常用来进行天麻杂交育种,是目前天麻高产栽培、培育种子的主要措施,有性繁殖经过授粉、拌种子和萌发菌、再播种和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使培育的天麻种子在生产上每个平方产量达到15-30斤。
天麻的产地、栽培模式及加工方法对天麻药材的质量和产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应因地制宜的来控制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天麻品质,天麻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在选择种植场地,种子保存和萌发,蜜环菌浸染及营养传输,后期田间温湿度控制等方面,都需要慎重考虑。这就需要我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并且不断进行实验研究,使天麻种植达到高产优质。
中药材办谢建辉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