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有莎草纸,死海周边有羊皮卷,古印度有佛经贝叶,越南有蜜香纸,中国唐朝有阿拉伯国家传入的撒马尔罕纸,宋代还有高丽进贡的高丽纸。现在,有多少人还知道中国在两百年前曾经有过通草“纸”?
通草又称通脱木·木通树·天麻子,原产华南和台湾,是制宣纸的原料。
通草画,曾经在十八和十九世纪从广州黄埔港运往西方各国。由于那个时侯纸张价格昂贵,非画匠所能担负。所以画匠们取通草茎髓,切成薄片,加工后做“纸”,便产生了风靡当时,迎合西方审美·融入西洋水彩画技法的通草画。
通草画题材以反映清末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各种形色人物为主,诸如官员像·兵勇像·杂耍图·纺织图·演奏图等。作品造型生动,色彩浓艳,人物刻画惟妙惟肖。由于采用西方绘画原理,又反映中国本土风情,所以深受当时西方人的喜爱。通草纸非常适合水彩画运色着墨的需要,水彩颜料运用到质感丰富的通草纸上时,经光的折射,能呈现斑斓缤纷的效果,极富质感。只不过由于切割的树茎尺寸有限,故而通草纸画面十分小巧。小小通草画,见证了广州“一口通商”·中西文化交汇的辉煌历史。直到今天仍是欧洲和北美各大博物馆及许多收藏家手中的珍品。但现在,这种树木在广东已难觅踪影,加工通草纸的技术也在广州失传多时。通草画是两百年前中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今天我们研究当时中国近代史的珍贵档案。编辑:丁莉张立军
往期精彩回顾:宁夏著名画家周一新与宁夏日报名家书画班那点事
坚持传统,立足经典书家丁波走进宁报名家书法提高班
著名画家沈利萍作品慈善拍卖30万元,全部捐赠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分院
不练书法,画不好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