鐧界櫆椋庢湁娌绘剤鐨勫悧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
去年上半年,一部纪录片刷遍了朋友圈,
很多人看完它,都想起了《舌尖上的中国》:
同样是足迹踏遍中华大地,
也同样是立足广博悠久的传统文化,
又最终切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它就是:
《本草中国》
顾名思义,这部片子讲述的,
就是我国的
中草药文化和中药人。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
渊源古老的中医,
已经成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命题。
在中华大地上薪火相传数千年的中医,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甚至被斥为伪科学、唯心主义……
出品方说:
没想过靠一部片子就扛起复兴
中华医药文化的使命,
只是希望更多人、
更多年轻人以此为入口,
打开一个被尘封已久的,
至美的中医药世界。
纪录片没有过多谈论中医,
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每一株药材上。
从取材、制作,到中药背后的人们,
每一株中药,
都藏着中国人的光阴与故事
草木背后,更有故事的,
是静候、守护着中草药的中药人。
在追求效率的年代,
他们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
陈皮,大家应该都吃过,
而最盛名的陈皮,
来自年老店的广州陈李济陈皮,
当第11代后人陈永涓推开厚重的狮头门栓,
眼前出现的是一口巨大的锅,内装蜂蜜,
下放灰炭,上挂专门挑选的某地陈皮,
这些陈皮有些甚至晒了十几年,
新的旧的年年翻晒,
连切割橙子的刀法都有讲究是对切还是四六刀。
她的家人旅居国外,
而自己留下打理四百年老店。
人们都以为店中有珍藏的陈皮秘方,
陈女士笑着说,
“其实没有(秘方)的,
陈李济的陈皮就是靠陈化,靠时间。”
“35年有多长,不过是为做好陈皮这一件事专注了一生,
作为后人要把陈李济的牌子亲手擦亮。
我太眷恋这里的一草一木,
这份坚守我不觉得孤独。”
此话耐人寻味。
一味道地中药,
从新鲜的橘皮,变为入药的良品,
靠的只是一日日的风化,足够的耐心与光阴。
陈永娟坚守着老一辈留下的传统,
无论现代技术怎样日新月异,
始终对笨方法,不离不弃。
退休药厂老厂长王良春,
身披蓑衣,头戴草帽,
蹲在檐下望雨出神。
他身后的室内,
地上平铺着几块凉席,
席上几小堆红色籼米,
正在进行着最后的发酵。
几天之后,他做了一辈子的红曲,就要再次完成。但他却少了几分欣喜,多了几丝惆怅。因为他知道,自己制作红曲的人生,就要随着这次的收获,而画上句号。
红曲是一种,
霉菌发酵米而来的药物。
可以治食积饱胀,
也能够降低胆固醇,
并且无副作用。
红曲还可酿酒,
和担当食品调色剂。
江南一带人做菜,
喜欢使用红曲,
使菜色红艳发亮。
王良春18岁进药厂做学徒,
如今大半辈子已过,
红曲的制作工艺,
早已牢记于心。
首先将籼米洗淘干净,
再放水中浸泡一整晚,
第二天上笼蒸饭。
蒸好的饭要不软不硬,方便菌种寄生,又不易感染杂菌。其中的技巧,也不是能一蹴而就。想做到恰到好处,只能由时间和经验累积。
之后将熟米饭,
一笼笼倾倒在凉席上,
浇上调和好的红曲母,
均匀搅拌。
剩下的,
只能交给时间。
疾不得,慢不得。
唯有天天守候,
测温、洒水,
细心照料。
等饭粒上长出白毛,
长出粉色斑点,
最后慢慢变红……
普通米饭蜕变成红曲。
这个过程,
需要六七天。
发酵完成之后,
摊平晾干,
红曲便成了。
王良春和他的小孙子,
抓着红曲向天上撒去,
红色颗粒落下来的时候,
爷孙俩开心大笑。
这一老一少,
都是天真可爱的摸样。
但王良春也告诉我们,
红曲的加工已经全面步入机械化。
王良春老人,
也将自己最后一次制作红曲的工具,
捐给了工厂附近的重要博物馆。
此后,
再也不会有人守着满地籼米,
等候着雨天。
全世界只有中国化州才能种植化橘红。
58岁的李锋,是李氏橘红家族的第24代传人。
耕耘与炮制橘红的手艺是明朝成化年间传下来的。
“七爪橘红”费时费力,
渐渐成了“古董”,
但李峰仍像对待工艺品一样,精心修剪,
清代高祖时留下的木具已传了5代人,
而今依旧咿呀作响。
她说:
“爷爷过去把家训写在宣纸上,
要我把化橘红世世代代传落去。”
“用心把住金色火,细心烤出精品药,
如果做冇好,佢会打我手心咯~~”
那种坚持、用心很令人敬佩。
人真的要很用心很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
《本草中国》除了扎根于自然,
更着重讲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一群穿着当地民族服饰的庄稼汉们
对着远处的青山吼山,以表示对自然的敬畏。
想想我们从自然里攫取了这么多,
而对自然回馈的至少。
鲸被捕杀,草根被斩断,我们越来越无处溯源。
当我们将感谢和歉意吼给自然听时,也获得了善意的回馈。
大学毕业后,毅然孤身回到老家贵州德江,
种植天麻的23岁少年田旭林,
梦想是能带着天麻走出大山,
乡亲们用天麻炖肉,酿酒,熬中药,
天麻成为了他们生活里并同于婚丧嫁娶的一部分。
刘香宝是中药炮制流派“建昌帮”第十三代传人,
他说:
我最大的动力就是把我所学到的技术传下去,
我不想带到阴暗角落里面去。
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张金莲知道刘香宝,
拜老药工为师,向他学习炮制法。
她说:
“这一批老药工准确来说比大熊猫还更珍贵。
我们如果再不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
向老药工传承下去,最后就是消亡了。”
为了让毕生所学传承下去,老药工背井离乡,
生活在南昌四十平米的旧出租屋里,
然与老伴,不改其乐。
于悬崖峭壁之上寻找野生石斛,
是雁荡山的绝壁采药人周朝义一家世代相传的绝技。
铁皮石斛生长条件极其严苛,
多出自海拔米以上的绝壁,
采摘过程可以用“凶险”来形容。
“我的师傅采石斛,石头掉下来,
刚好砸在后脑勺上,当场死亡。”
不过,周朝义却坦言,自己并不想把这门手艺传给子女。
“我希望他们好好读书,
有朝一日走出大山,我希望他们能过得更好。”
但是,儿女不学,传统技艺将何去何从?
《本草中国》正提醒着我们,
神农尝百草的勇敢、
李时珍30年写下《本草纲目》的耐心、
孙思邈、张仲景,
以及无数人毕生投身中医药事业的伟大,
都不只是历史传说。
除去他们,
片中还介绍了,
几十位中药人。
将1寸白芍切成片的,
62岁老人丁社如。
武当山上,
九蒸九晒,
祛除首乌毒性的,
73岁道长王泰科。
用古法炮制凉茶的,
90岁的老人曾坤。
还有不厌其烦,
一遍遍耐心,
制作阿胶的秦玉峰,
炮制熟地黄的张小秀。
进深山,
挖人参的崔长安,
找灵芝的邓桂庭。
……
这些人,
都在用一生年华,
谱写中华的医药史诗。
本文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