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睡难还是容易醒失眠也要辨证治

睡眠是消除身体疲劳的主要方式,合理调节睡眠有利于身心情志的调养。近年来,许多调查研究资料均表明,健康长寿的老年人均有一个良好而正常的睡眠。然而,对于失眠患者来说,睡一个好觉竟成为一种“奢侈”。

治疗失眠,简单快捷的方法无疑是服用“安眠药”,但随着人们对安眠药副作用包括成瘾性的担忧,越来越多的失眠患者倾向于中医药的治疗。

失眠,中医又称“不得卧”“目不瞑”“不寐”等之名。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

运用中医药根据失眠阶段性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效果较好。

入睡困难——调肝柔肝

有部分失眠证患者主要表现为经常性不能正常入睡,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久不能入眠等,中医应从肝论治。

如伴有头昏头胀、眼花目眩、心烦不安,舌质红苔黄、脉弦者,应辨证为肝阳上亢,治以平肝潜阳、镇静安神,选用天麻钩藤饮为主方加减;

如伴有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者,应辨证为肝阴血亏虚,治以养血柔肝、滋阴除烦,选用逍遥散合酸枣仁汤为主方加减;

如伴有胸胁胀满、常叹息、忧郁少欢,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者,应辨证为肝气郁滞,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安神,选用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加减;

如伴有急躁易怒、目赤耳鸣、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者,应辨证为肝火旺盛,治以清利肝胆、泻火除烦,选用龙胆泻肝汤为主方加减。

醒后不能再睡——调理脾胃

有部分失眠证患者主要表现为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等,中医应从脾胃论治。

如伴有头晕目眩、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者,应辨证为心脾两虚,治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选用归脾汤为主方加减;

如伴有食欲不振、食后作胀、消化不良,舌质淡红苔厚、脉濡缓者,应辨证为脾胃失和,治以调理脾胃、消积导滞,选用保和丸为主方加减;

如伴有脘腹胀满、嗳气矢气、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白、脉涩滞者,应辨证为脾胃气滞,治以健脾燥湿、理气和胃,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加减;

如伴有胸胁胀满、情绪欠佳、消化不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者,应辨证为肝胃不和,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选用柴芍六君汤为主方加减。

通宵不能入睡——滋肾济心

有部分失眠证患者主要表现为通宵达旦都不能入睡,中医应从心肾论治。

如伴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应辨证为心肾不交,治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选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为主方加减;

如伴心悸气短、潮热盗汗、大便干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者,应辨证为心肾阴虚,治以益气滋阴、养心补肾,选用天王补心丹为主方加减;

如伴有心烦不安、口舌赤烂、腰酸膝软、男子梦遗、女子月经不调,舌质红苔少、脉细者,应辨证为水亏火炎,治以滋肾水、泻心火,选用六味地黄汤合三黄泻心汤为主方加减;

如伴有白昼精神不振、瞌睡连连、面色无华、眼圈发黑,舌质淡苔薄白而干、脉沉细无力者,应辨证为心肾阳虚、虚阳外越,治以温肾补阳、敛阳安神,选用右归丸合桂枝加龙牡汤为主方加减。

睡中噩梦多——潜心壮胆

有部分失眠证患者其主要表现为入睡较快,但在整个睡眠中梦很多,且噩梦萦绕,醒后惊恐不安、怕生事端,中医应从心胆论治。

如伴有醒后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头重目眩,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应辨证为痰热蒙心,治以清热化痰、和中安神,选用黄连温胆汤为主方加减;

如伴有醒后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者,应辨证为心胆气虚,治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选用安神定志丸为主方加减;

如伴有平素胆小心怯、多愁善感、忧郁易虑,舌质淡红苔白滑、脉细弦或濡缓者,应辨证为胆虚气郁,选用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为主方加减。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良方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mae.com/tmjb/78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