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是一难题,临床上缺乏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现代研究表明,内耳微循环障碍是多种感觉神经性耳聋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最近的实验研究显示,多种中药均能扩张内耳血管,改善内耳微循环,如天麻、当归、红花、赤芍、川芍、三七、丹参、灯盏花等,但这些中药是否对耳聋真正有效尚需进一步研究。虽有动物实验显示一些中药复方制剂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所致的听力损害有保护作用,有的复方制剂对光化学诱导法所致的突发性耳聋有效,但单独用上述一种中药来研究防护耳聋疗效的报道尚少见。
天麻是一种经典的治晕要药,其主要成分天麻素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能促进细胞的能量代谢,增强抗损伤作用和增强机体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近来临床上也用天麻素治疗突发性耳聋伴眩晕,但认为其作用主要是针对眩晕,对耳聋是否有效尚缺乏研究。
本实验观察天麻的提取液——天麻素注射液对噪声性耳蜗损伤的防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材料鼓膜完整,耳廓反射正常的健康白色红目豚鼠28只,雄性,体重~g,天麻素注射液(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ml:mg)。
方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8只,单纯噪声暴露组(噪声组)10只,噪声暴露+天麻素治疗组(天麻素组)10只。采用磁带录制AA30型高级纯音测听仪发出的4kHz掩蔽窄带噪声为噪声声源,经功率放大器放大至dB(A)。用AWAB积分声级计监测。天麻素组和噪声组豚鼠置于隔音箱内,头部距离噪声源约px,作噪声暴露,每天1次,每次2小时,共30天。正常组豚鼠不作噪声暴露。
天麻素组从噪声暴露前1天开始每日腹腔注射天麻素mg/kg(1ml/kg),其它组每日腹腔注射灭菌用水lml/kg,持续30天。实验前后作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测试在隔声室内进行,记录电极置颅顶正中,参考电极及接地电极分置于给声耳及对侧耳后皮下。用交替短声刺激,带通滤波-0Hz,叠加次,扫描时程10ms,重复率10次/秒。
实验结束时作耳蜗基底膜铺片叫观察外毛细胞形态和耳蜗扫描电镜标本观察静纤毛。
结果
实验过程中天麻素组死亡3只,噪声组死亡2只。
ABR测试结果
实验前后各组ABR测试结果(见表1)。实验后,噪声组和天麻素组平均阂值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其中噪声组又显著高于天麻素组(P0.01)。
耳蜗基底膜铺片观察结果
正常组的外毛细胞排列整齐,无细胞肿胀或缺失(图1)。噪声组第二、三排外毛细胞肿胀排列紊乱,缺失较多(图2)。天麻素组第三排细胞有肿胀,排列不规则,缺失不明显(图3)。以上变化以耳蜗第三回为甚。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正常豚鼠的Corti器外毛细胞听纤毛呈三排V形结构,每簇听纤毛约呈低中高阶梯状排列(图4)。噪声组第三回的听纤毛簇散乱,听纤毛倒伏、缺失和粘连(图5)。天麻素组第三回第三排听纤毛有倒伏、粘连,但未发现有缺失。明显好于噪声组(图6)。
讨论
噪声暴露所致的耳蜗损伤及天麻素的防护作用
本实验采用噪声Hz,dB,每天2小时,持续刺激30天,发现豚鼠耳蜗破坏区主要是位于第三回的基底膜。
本实验发现噪声组有明显的毛细胞缺失和受损表现,如细胞肿胀、排列紊乱、纤毛破坏等,这些损伤和毛细胞缺失导致了ABR阈值升高。天麻素组耳蜗外毛细胞损伤明显好于噪声组,ABR阈值也显著低于噪声组,表明天麻素对噪声性耳蜗损伤有防护作用。
天麻素对噪声耳蜗损伤防护作用的可能机理
近来年由于对耳蜗微循环研究的深入,发现噪声可以造成耳蜗微循环的障碍,进而引起毛细胞损伤或死亡、螺旋神经节变性,从而使听觉减退。耳蜗微循环对维持听觉保持正常有重要意义。内耳动脉血流平稳而缓慢,维持着耳蜗和前庭器官的敏感度。但是耳蜗的末梢侧支循环较少,一旦发生阻塞,毛细胞易受损害,且不易恢复。目前天麻素药理作用显示其除了抗惊厥、抗癫痫、镇痛作用外,还能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血流灌注量,减少脑血管阻力,增加基底动脉的供血。薛希均等通过实验发现天麻有改善内耳微循环的作用,天麻素减少噪声性耳蜗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主要是通过改善内耳微循环。
活性氧族ROS对噪声性耳蜗损伤的作用是目前研究比较确定的因素,而铁是ROS产生因素之一,降低血清铁的含量能减少噪声对耳蜗和听神经系统的损伤。许珉等报道天麻能使外淋巴铁含量降低。结合这两者的报道,推测天麻减低铁含量的作用也可能是减少噪声性耳蜗损伤的机制之一。
此外,已有报道认为噪声对毛细胞和听神经的损伤都与细胞代谢障碍、氧自由基增加有关。Luo等报道天麻能减少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水平,从而有减少氧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有抗心肌缺血作用。Hsieh等报道天麻有抗痉挛和抗自由基的作用。Liu等对这方面也有报道。因此,天麻还可能通过对抗噪声引起的自由基增加而达到保护听力的作用。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