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dquo系统辨证脉学rdqu

文章依据脉象与高血压形成的共性机制在于血管、心脏,以“系统辨证脉学”为导向,对高血压的整体疾病脉象和中医辨证脉象特征进行归纳整理,建立高血压脉-症、脉-病、脉-证和脉-治相应的整体性和规范化辨治体系,实现中医临床思维方式的技术调整,对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双诊断”和“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脉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高血压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常见多发疾病,也是心脑肾等血管病形成的危险基础。依据脉象与高血压形成的共性机制在于血管、心脏,运用“系统辨证脉学”中西汇通整合诊断模式,对高血压的整体疾病脉象和中医辨证脉象特征进行归纳整理,建立高血压脉-症、脉-证、脉-病和脉-治相应的整体性和规范化辨治体系,实现中医临床思维方式的技术调整,对高血压的早期预警、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常见多发疾病,也是心脑肾等血管病形成的危险基础,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临床上许多患者在血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才感知患病,且因多数人缺乏重视,导致了高血压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三高”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流行病学特点。因此,对高血压的早期预警、诊断和防治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脉诊是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之一,借助脉诊能判断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及疾病进退与转归等多种情况。《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心主身之血脉”,说明脉象的形成与心脏、气血、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高血压作为现代循环系统疾病之一,其形成与心脏的输出功能、外周阻力、动脉血管的弹性等因素亦有关。因此,脉象与高血压的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的共性,且高血压患者在未病或亚临床期虽然血压正常,未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其脉象已显示出相应的改变迹象,脉象变化早于临床症状出现,对于高血压的防治具有防微杜渐的意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因此,脉诊可以作为诊察高血压的一种灵感方法,运用脉诊对高血压的潜在萌芽、起病、发展进行感知,可阻止和逆转其发生发展,对防治重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系统辨证脉学”中西汇通整合诊断模式

中医脉诊是以象诊藏的一种精髓技术,是中医学原理在诊断认识疾病过程中的贯彻,不仅体现了中医“司外而揣内”的辨证观,而且充分彰显出对机体进行全面测查与评定的整体观。西医诊断强调的是病,聚焦在器质性病变,中医诊断强调的是挖掘症、病因、病机、病证等病变系统,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疾病。随着现代精准医学的发展,中医脉诊与西医诊断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有助于临床诊疗的精准化和科学化。

“系统辨证脉学”是在传统脉诊的基础上,融入血管生理学、血流动力学、脏腑全息定位等现代知识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性脉学。它打破了传统脉诊拘泥于以中医理论去解析脉象所蕴含定义的格局,具有定位、定性和定量的特点,从而使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辅相成,形成以脉象为维系,涵盖症、证、病的有机统一体。它根据桡动脉脉象要素的太过与不及,将脉象要素及其关联关系形成信息库,经过中西医逻辑分析,形成对人体健康状态的综合评价,将这种规律或过程提取出来,形成规范的模式,建立起系统辨证脉学独特的中西医汇通整合模式,从而发展了“脉-证-治”诊治链。“系统辨证脉学”中西汇通整合诊断模式既可以对西医疾病进行更加科学规范的精准判断,又可依据疾病和中医脉象辨证之间的关联关系,有的放矢地制定诊疗方案。

2高血压脉象临床研究简述

近年来,有关高血压脉象临床观察的报道较多,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方面:①以高血压为诊察对象,通过切脉总结高血压的脉象规律,发现高血压脉象主要为弦脉及弦脉相兼脉。弦脉的形成机制主要与心输出量减少、血管弹性较差、外周阻力增加有关,弦脉脉气紧张度和病情轻重成正比。对高血压不同分期脉象进行观察,发现高血压不同时期的脉象也是以弦脉为主。②对高血压不同证型的脉象规律进行研究,总结痰湿壅盛、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等证型的脉象特点,多为弦实、弦细、弦细数、弦滑、弦滑数等。这些研究均是以中医传统脉诊主观感知为基础的临床研究,虽获取了高血压的一定脉象规律,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如传统脉诊的弦脉除出现在高血压中,亦可出现在肝胆病中,主疼痛、痰饮等,故不能作为代表高血压的特定脉象,以弦脉和相兼脉象的组合来定位高血压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传统脉诊以手指感觉来描述脉象,这种感官性描述不具有单一性,因此,以传统脉诊诊断高血压的辨证精准性不强。“系统辨证脉学”中西汇通整合诊断模式更加注重对高血压脉象要素多维信息的交汇、缕析、甄别、聚类,从而使高血压复杂、模糊、交叉的脉象信息规律化、清晰化,有助于提高临床辨证诊治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3高血压脉象证治规律

3.1高血压整体疾病脉象

血压是动脉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内的侧压力,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中的血液充盈情况、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和血管壁弹性等因素失调的结果。高血压脉象所表现出的“刚”“长”“强”

“直”“敛”“驶”的特征亦与上述因素有关。

3.1.1“刚”特征“刚”是指血管壁顺应性降低。《诊家直诀》曰:“刚柔,以诊形之软硬也。”刚为脉气失畅,高血压患者血管壁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胶原纤维增加,血管壁硬化、弹性减弱,血管顺应性降低,故表现为脉刚。随着病程的延长、血压的增高或不稳定,脉“刚”的程度亦随之加强。初期,血压增高,脉管的柔韧性和弹性尚可,只表现为血管壁的张力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程的延长,血管壁的损害加重,血管的顺应性减退,僵硬度增加,此时脉管壁薄,触之硬、僵,“刚”之程度增强。古医籍中将“刚”要素描述为坚急、不柔、弦硬、急益劲等。

3.1.2“长”特征“长”是指在一次脉搏搏动中动脉搏波沿血管壁传递距离较长且压力变化区域增加。脉象要素的“长”与传统的长脉之“长”不同,传统脉诊的长脉是指脉体较长,脉动应指的范围超过寸、关、尺三部,向前超过寸部至鱼际者称为溢脉,向后超过尺部者称为履脉。高血压患者血管顺应性降低,其脉搏波传导速度加快,传递距离变长。现代脉图研究也发现,高血压患者脉图可见不同程度重搏前波抬高,呈平顶弦、双峰弦、宽腰弦、钝峰弦,都反映了整体波形的延长。动脉血管硬化程度越高,一次脉搏搏动传递的距离就会越长。

3.1.3“强”特征“强”是指桡动脉最大脉压值较大,是手指下压时脉搏反作用于手指的力较大。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是随着心脏的搏动血液对血管壁侧压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外周阻力越大,则脉搏应指越有力,故根据浮中沉不同层位压力的大小可以判断血压值的高低。沉取压力的大小反映机体的收缩压,由沉取回至中取、浮取的过程中,压力减少的层位和大小反映机体的舒张压。收缩压高的患者沉位脉强,舒张压高的患者由沉位回至中层未达到浮层时,压力骤然减小或消失。

3.1.4“直”特征“直”是指桡动脉脉管形态呈现挺直貌,自然弯曲度降低。高血压患者血管壁顺应性降低,脉中血流和脉搏波在脉管中流动和传播时,血管壁张力均匀,故血管形态呈挺直貌。

3.1.5“敛”特征“敛”是指桡动脉搏动时,血管的横向扩张有限而回敛迅速。高血压患者血管壁损伤,弹性降低,桡动脉横向扩张与回弹的时间减少,故呈现出“敛”的脉象特征。

3.1.6“驶”特征“驶”是指脉搏波沿血管壁的传导速度较快。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大动脉弹性减退,浅位压力与时间比增大。现代研究认为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wavevelocity,PWV)是血液压力波在动脉系统中两个部位之间的传播速度,它的快慢取决于动脉的弹性,是评价动脉硬度的经典指标。血管壁硬度越高,PWV越快,切诊时“驶”的征象越明显。

以上六种高血压脉象特征中,以“强”要素权重最大。高血压患者脉形和脉位并非都表现为粗和浮的阳脉特征,也有一部分患者脉形细、脉位沉,此种类型易被忽视,这就要求医者诊脉时注意分析“强”要素在不同层位的变化。还有一部分具有高血压家族病史的人群,其血压仍在正常范围,此类患者多具有脉形“直”、脉搏传递距离“长”、脉搏传导速度快(“驶”)的脉象特征,但脉在浮中沉三个层位的强度变化不大。

3.2高血压中医辨证脉象

高血压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主要包含以下证型。

3.2.1肝阳上亢证脉象特征:上、疾、浮、动、来疾去缓、进多退少、热、凸、强、寸粗尺细、寸浮尺沉、寸强尺弱。

临床症状:以眩晕、头胀痛、急躁易怒为主,兼有面红、目赤、口苦、便秘,甚或眩晕欲仆、肢麻震颤、舌红苔黄。

脉证分析:脉“上”表征气机逆行于上,故出现头痛、头胀、眩晕;脉“疾”表征气机亢盛,血流急速,上冲于头面,故出现面红、目赤、口苦;脉“浮”表征气盛浮越于外;脉躁“动”不宁表征阳气亢动化风,势急,振动血管出现谐振波,故出现肢体震颤;脉“来疾去缓”表征脉搏搏动沿血管走行疾动快,与外周阻力增大、心搏增强有关;且来疾去缓造成脉搏波在波峰顶点停留时间增长,来的上升支与去的下降支在波峰交汇转折时间增长,使波峰呈现圆钝感;脉“进多退少”为阳气亢盛,血流势急,进三退一的正常规律发生变化,以进为主;脉“热”为气郁化热,火盛则口苦;脉“凸”表征气机郁闭在局部,故脉局部可出现“凸”;寸部脉“粗”“强”“浮”和尺部“细”“弱”“沉”表征上焦和下焦气血阴阳分布失宜。

脉治分析:依脉定治,确定平肝潜阳治法,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脉“上”“动”以天麻、钩藤平肝息风;脉“浮”“进多退少”以石决明平肝潜阳、除热明目,加强平肝息风之力;脉“疾”“热”以黄芩、栀子清热泻火;脉“寸粗尺细”“寸强尺弱”以川牛膝引血下行、益母草活血利水;尺“弱”以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脉“动”“来疾去缓”以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

3.2.2肝肾阴虚证脉象特征:刚、枯、涩、细、弱、数、热,寸部粗、上,关尺部枯、细、热。

临床症状:以眩晕、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乏力、口干为主,兼有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津。

脉证分析:脉“刚”为肝肾阴虚,脉管失于濡润;脉“弱”“细”为机体气阴不足,脉道不充盈,故乏力、口干;脉“涩”为阴虚血行不畅,故头痛;脉“枯”为阴虚津亏,清窍失于濡养,故眩晕、耳鸣、健忘;脉“数”“热”为阴虚内热,故五心烦热;脉寸部“粗”、关尺部“枯”“细”“热”为肝肾阴虚,阴虚内热,扰动心神与清窍,故心悸、失眠。

脉治分析:依脉定治,确定滋补肝肾治法,予以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脉“枯”“细”以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滋阴补血、益精填髓;脉“弱”以山药补益脾胃、益肺生津、补肾涩精;脉“涩”以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脉“数”“热”以菊花宣散肝经之热、平肝明目;脉关尺“枯”“细”“热”以山药滋补肝肾之阴,茯苓健运脾胃,泽泻清膀胱,使肾精不为相火所扰。

3.2.3阴阳两虚证脉象特征:细、涩、寒、缓、短、弱。

临床症状:以眩晕、头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为主症,兼有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质淡胖。

脉证分析:脉“细”为阴阳不足,脉道失充,脉形变细,清窍失充,故头晕;脉“涩”为阴阳两虚,气血运行不利,血液有形成分之间摩擦力增大,故头痛;脉“寒”为阳气不足,温煦脏腑的功能降低,故出现畏寒肢冷;脉“缓”“短”为阳气虚衰,无力推动血行,故血行迟缓,沿血管壁行进的距离缩短,故出现气短、心悸;脉“弱”为阴阳俱不足,鼓动脉道无力,尺部“弱”为肾气虚,固摄无权,故出现气短、夜尿频等症状。

脉治分析:依脉定治,确定育阴助阳治法,予以金匮肾气丸合二仙汤加减治疗。脉“细”以生地黄、山萸肉滋补肾阴、填精益髓;脉“寒”以附子、桂枝、仙茅、淫羊藿、巴戟天温补心肾之阳;脉“缓”“短”以茯苓健脾宁心,泽泻泻肾中之邪;脉“弱”以山药滋脾固肾,当归温润养血。

3.2.4风痰上扰证脉象特征:上、疾、滑、稠、强、凸、粗,血流内无数细丝,血管壁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

临床症状: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纳呆、嗜卧、多寐、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证分析:脉“上”“疾”为内风动跃扰于上,脉搏搏动超过腕横纹,血行疾,扰动清窍,故头晕、昏蒙、多寐;脉“滑”为痰浊内蕴,若痰浊日久黏腻难咳则脉表现为“滑”兼“稠”、血流内无数细丝,如《脉简补义》所言:“脉有无数细丝,此痰脉也。气过指下,似觉拖带粘涎,宛然中有无数细丝,此心包络与肺胃之有痰也。”脉“凸”“粗”“强”为气机郁结于局部;血管壁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为痰浊中阻,脾气不运,故胸闷、恶心、呕吐痰涎、纳呆。

脉治分析:依脉定治,确定化痰息风治法,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脉“上”“疾”以天麻平肝息风;脉“滑”“稠”、血流内无数细丝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血管壁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以白术运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脉“凸”“粗”“强”以橘红理气化痰。

3.2.5瘀血阻络证脉象特征:涩、刚、强、短、沉、枯。

临床症状:以头痛、眩晕、面晦唇暗为主,兼有心悸不寐、胸痛阵作、精神不振、舌暗有瘀斑。

脉证分析:脉“涩”为气血运行不利,血液瘀滞,故头痛、面晦唇暗、胸痛、舌暗有瘀斑;脉“刚”为阳气阻滞,血管壁的张力相应增加;脉“强”为气血郁滞于内,血液黏稠度增加,对血管壁的压力变大;脉“短”为气血运行不利,脉搏波沿血管壁传导距离缩短,血液运行距离缩短,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寐、胸痛阵作;脉“沉”为血瘀导致气机不能鼓动于外,《濒湖脉学白话解》曰:“沉脉如绵裹砂,内刚外柔,然不必兼大弦也”,气机郁闷于内,故精神不振;脉“枯”为瘀血不去,日久则新血不生,脉体失于荣润。

脉治分析:依脉定治,确定活血通络治法,予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脉“涩”以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脉“枯”以生地黄、当归养血益阴;脉“刚”“短”“沉”以柴胡疏肝解郁,桔梗升达清阳,枳壳理气行滞,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且桔梗与枳壳、柴胡与牛膝升降结合,宽胸行气。

《伤寒论》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脉诊作为窥视机体状态的窗口,是一种准确无创的疾病诊察手段。以“系统辨证脉学”为导向,建立高血压脉-症、脉-病、脉-证和脉-治相应的整体性和规范化辨治体系,实现中医临床思维方式的技术调整,对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双诊断”和“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编号:J16LK5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编号:-4)

[作者简介]滕晶(-),女,山东济南人,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脑病与脉诊的临床研究。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杂志》年第4期,完整原文见链接。

责任编辑:毛逸斐









































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卡介苗接种时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mae.com/tmzw/22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