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分付出一分回报。
年,德江县57万群众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中央、省、市对决胜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通过“春季攻势”“夏季大比武”“秋季攻势”等举措,紧紧围绕群众增收脱贫产业关键打响脱贫攻坚大决战。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潮砥的脐橙、煎茶的菌菇、沙溪的天麻、合兴的蔬菜等,无不是撑起群众脱贫致富腰包的新产业。
潮砥:火红的脐橙像太阳
冯胜彦
潮砥镇新华村脐橙成为全村富民特色产业。高应清摄
德江县潮砥、长堡两地亩脐橙获丰收。高应清摄
当冬日的阳光在乌江岸边浓缩成枝头火红火红的脐橙时,德江县潮砥镇群众的脸上又绽开喜悦的笑容。
走在石板村、新华村,笔者看到群众将一筐一筐的脐橙摆在路边等待过往的人选购。想体验采摘乐趣的顾客还可以深入果林随意选摘。
在新华村脐橙基地,60多岁的冉茂婵给前来采摘的游客们递袋子、拿剪子,忙得不亦乐乎。而她只是脐橙基地的一个管理人员,每个月拿着多元的工资让她感到生活越来越阳光。
新华村亩脐橙基地负责人张向京来此发展脐橙时,还是石板村的民选村干部,他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通过努力成为镇上有编制的事业单位干部,身份也从地方的农场主升级为全镇产业发展骨干人物。
年,作为村干部的张向京在潮砥镇政府的支持下来到新华村流转土地发展脐橙产业,把渐渐摞荒的田地重新利用起来,让在家的一部分劳动力半劳动力得到就近务工。
村里的冉茂婵便是其中的一户典型,其丈夫经常生病,儿子在外务工出事让原本充满欢乐的家庭走向贫困的深渊。张向京的脐橙基地建成后,冉茂婵成为第一个固定的工人,现在她每年能在基地拿到2万多元的工资。
目前,张向京在新华村发展的亩脐橙则已进入了丰产期,预计年产值将实现万元以上。基地像冉茂婵这样的固定工人有20多个,在采摘和除草季节每天用工达80人以上。据介绍,每年支付当地村民劳务工资近万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潮砥的脐橙产业在张向京的带动下发展到1.3万亩,而新华村借助年的“绿村行动”,将村寨周边房前屋后的土地多亩打捆给张向京发展脐橙,3年挂果后归还农户管理,群众对此十分乐意。
秋季攻势中,新华村将全村25度以上的多亩坡耕地统一流转后入股张向京组建的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全村脐橙产业的全域化发展。
冉茂婵满怀信心地说,农户占股3成,届时她家的3亩地丰产后每年分红有近万元,加上一年的务工收入,人均1万元没有问题。
除新华村外,潮砥镇在今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中把海拔米以下的10个村作为脐橙基地新规划发展亩,让脐橙产业成为全镇的特色富民产业、脱贫支柱产业。
镇党委书记姚青松说:“年已有亩挂果了,枝头火红火红的果子让群众看到了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
煎茶:食用菌带来新希望
冯胜彦
煎茶镇新场村群众在家门口食用菌基地就业。冯胜彦摄
德江县发展食用菌亩(万棒),促进群众增收脱贫。崔杰摄
新年的第一天,在德江县煎茶镇新场村亩食用菌生产基地,多名工人忙着采摘黑木耳,阳光乍现,虽寒犹暖。
工人中有年近七旬的老太,也有20岁出头的姑娘,大家一同在家门口就业。
院子组60岁的刘仕刚前一天结束了建筑工地上的活,当天又和儿子媳妇一同来到基地采摘黑木耳。新年第一天一家人通过在家门口务工收入多元,这对于刘仕刚来说是美好幸福新生活的开始。
年,刘仕刚一家还是村里的贫困户。
“要不是有政策帮助,那几年不晓得会过成什么样子。”如今已脱贫的刘仕刚回想起前些年的贫困日子,言语间满是感恩之情。年底,刘仕刚一家脱贫了,年,身体不太好的儿子媳妇继续在家门口食用菌基地务工,刘仕刚则到附近的建筑工地上务工,一年下来,一家人的务工总收入近5万元。加上5亩多地的流转金和年底要出栏的两头肥猪,6万元收入有多无少。
走进基地旁边刘仕刚的家,干净的柴灶与电磁炉灶连成一体,一旁新修的卫生间与猪圈紧紧相连,房前屋后通过硬化十分干净整洁。刘仕刚说:“要真正过上安逸日子,除了政策帮扶以外还得靠自己勤劳肯干。”
以前,由于家属生病,刘仕刚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去年通过务工赚钱后又买了电视、冰箱、电磁炉,他计划着在春节之前把室内装修一下,像城里人一样装上空调。
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刘仕刚感恩党的政策、感恩县委、县政府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视。
年初,德江县整合扶投公司产业发展项目资金万元和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万元,引入浙江客商田其善在煎茶镇新场村建立以食用菌、经果林为主的农耕扶贫产业园。年生产黑木耳菌棒万棒,年产优质干菌吨左右,实现利润万元左右。
年,新场食用菌基地带动周边1.2万人次就业,群众务工收入共计万元,有效辐射周边村寨贫困户脱贫,投入生产后带动周边40户贫困户名贫困人口脱贫。刘仕刚一家的脱贫发展仅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据了解,基地在利润分配中按“”的比例进行,即县扶投公司占利润总额的30%,技术商家户占20%,村集体经济占20%,精准扶贫户入股占20%,当地农户入股占10%。
股份农业在新场村还是新兴的业态,群众不敢入股参与经营,村干部冉启权带头入股了5万元,预计分红将近两万元。刘仕刚一家的5亩地都流转建成了基地,有优先入股权,他计划年入股两万元让收入更加稳定。
年,德江食用菌产业基地扩展到桶井、共和、枫香溪等乡镇,共计发展食用菌亩(万棒),产量在1.6万吨以上,产值近1.5亿元;覆盖贫困人口近人,带动贫困人口脱贫余人,人均增收3元以上。
沙溪:小小天麻成致富“金疙瘩”
任旭锋
沙溪乡四堡村群众在天麻基地采收天麻。高应清摄
初冬寒冷,却挡不住德江县沙溪乡麻农挖天麻、捡天麻的丰收脚步。
沙溪武陵天麻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种植天麻6.2万平方米,集体种植示范基地1.5万平方米,带动贫困农户户人。
“您看这个块头大,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正在挖天麻的王加春笑着说。王加春是该合作社社员之一,自参加合作社以后,天麻成为了他家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每年种植天麻平方米以上,年收入2万元以上。
据了解,合作社还按照全员销售原则,建立销售激励制度,即社员将天麻交给合作社时第一次产生收益,社员还可以销售合作社天麻获取销售奖金,年底社员再参与合作社分红,这样既提高了社员销售积极性,也增加了社员收入。
家住沙溪乡空山村的村民张月华,全家种植天麻多平方米,当年喜获丰收,他将天麻卖到合作社得到3万多元,年底参与合作社分红2元。
“以合作社模式发展天麻,我们两次受益,这离脱贫致富还远吗?”谈起种植天麻带来的收入,张月华满脸笑容。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也在延伸。走进武陵天麻农民合作社加工车间,标准化厂房里,生产一片忙碌。
“合作社每年从社员手中收购天麻进行深加工,通过线上线下进行销售,获得的利润除去成本后拿出60%再分给社员。”合作社负责人吴昊介绍道。
目前,该合作社有育种车间平方米、生产车间平方米、包装车间和仓库平方米等,天麻深加工条件俱全,现年均加工天麻10万余斤。
武陵天麻农民合作社是沙溪发展天麻富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沙溪围绕“生态立乡、产业富乡、旅游活乡”发展目标,不断加大天麻产业发展力度,累计滚动发展20万平方米,年新增8万平方米,产值在万元以上。
随着天麻产业的不断发展,吸引了不少企业入驻,天麻产业得到综合开发利用,为农户增收添足了后劲。
位于沙溪乡万坝社区的康奇药植公司天麻产业基地,是集天麻种植、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避暑养身为一体的综合园区。该园区总投资万元,规划总面积1万余亩,分为天麻种植区、山果采摘区、文化服务区、餐饮住宿区、狩猎垂钓区、健身体验区、养生度假区、儿童游乐区八大块。
“我们以天麻为主,通过吃天麻、赏天麻、体验天麻种植、天麻深加工等与旅游相链接,使天麻产业发挥多重效益惠利于民。”该公司总经理张玉兴说。
目前,该景区观光亭、餐饮区、游泳池小木屋别墅、园区步道等旅游设施已建成投入使用,成为避暑的理想之地。
合兴:蔬菜产业园富民又美村
冯胜彦
合兴镇鸟坪村亩花菜迎来丰收季。冯胜彦摄
合兴镇鸟坪蔬菜产业园建成农旅一体化园区。冯胜彦摄
杭瑞高速过境德江县合兴镇,让鸟坪村蔬菜专业合作社搭上快速发展的顺风车,而今已是全省“菜篮子”基地。
年12月29日上午,鸟坪村的杨东维与工友们完成了一车花菜的收割,下午来到基地工棚里继续装盘育苗。
一点也看不出手脚麻利的杨东维是一位聋哑人,聋哑疾病加之3个孩子读书是她家的致贫原因。早在年春,自鸟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建起,杨东维便成了合作社的固定工人,现在每月拿着2元的固定工资。
3个孩子2个读大学1个读高中,杨东维一家正处脱贫关键期,也是用钱的高峰期。去年全面实施的教育扶贫为杨东维家减轻了不少的负担,3个孩子的教育扶贫资金在1.2万元以上。
丈夫张贤勇是当地的一位唢呐手,为有红白喜事的人家演奏一天有元的收入,平时也在基地打工,两个人加在一起每个月有0多元的收入。
在鸟坪村农业产业园的蔬菜基地,像杨东维一家这样通过务工实现稳步脱贫增收的共有65户人,这还不包括来自思南县宽坪乡的临时务工人员。
鸟坪蔬菜专业合作社创建于年,由旷光坤、周厚华、旷光标等5名雁归人员筹资万元,政府扶持万元建起的一个高效设施农业园区,种植技术是从山东寿光学来的高科技术,亩产值高达10万元。
目前,园区由最初的50亩蔬菜基地扩展到亩综合农业园区,经营主体从一家发展到多家,形成了集观赏、体验、垂钓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园。生产的蔬菜已取得无公害产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获得全县中小学“营养餐”、事业机关单位“团餐”蔬菜配送资格。
在园区中,笔者看到投资万元建设的农旅一体项目已全面结束,生态停车场、木栏步道、4个不同风格的亭阁镶嵌园区中,增添了不少的雅性。
在年春季攻势中,园区引入新的经营业主体发展莲藕亩、生态养鱼亩。在秋季攻势中,新增蔬菜大棚50个,露天蔬菜种植面积亩,大面积发展花菜、牛心菜、莴苣等,成为全市屈指可数的蔬菜产业园。
据村干部介绍,仅蔬菜基地每年的土地流转费、务工费就达万元以上,占地亩的生态鱼养殖区曾对外开放过6天,带来了4元的收入。
看着越来越大的基地,越来越美的园区,杨东维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她的心中有一本务工增收的脱贫账,一幅生活富生态美的画卷正在她眼前展开。
(来源:《铜仁日报》.1.7第三版“德江视界”)
审稿:杨绪刚张月军编辑:杨洋
温馨提示:投稿邮箱zzbdjb
.白癜风医院石家庄哪家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