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坐诊时间:医院每周二、四上午
吴某,女,54岁。
年6月15日初诊。反复发作性晕厥1年余。患者诉1年前出车祸后出现晕厥,医院住院检查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但经治未见明显好转,每日发作1次,甚则1日2次,改求中医。现症见:无明显诱因阵发性晕厥,发则全身乏力,走路不稳,视物昏蒙,伴恶心呕吐,嗜睡,精神萎靡,纳寐可,二便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黄芪50g,白参10g,升麻5g,柴胡5g,桔梗10g,红景天10g,葛根30g,丹参10g,天麻10g,蔓荆子10g,炙甘草10g。7剂。
辨证思路:本案中医诊断为厥证,病机关键在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所致。现代医学认为其病理机制是大脑及脑干的低灌注所致。本病患者病起于车祸,粗工一般从气滞血瘀辨证,概用活血化瘀为法治之。然患者现症见嗜睡,精神萎靡,发则全身乏力,此乃宗气下陷,清阳不升之象。根据张锡纯所说,宗气“为诸气之纲领”,宗气亏虚,不仅可以导致“贯心脉以行呼吸”功能不足而出现胸痛、心悸、气短、上下气不相续接,而且可以导致神昏。气虚帅血无力,血脉无以灌注营养头目耳窍肢体诸脏,则肢体懈惰,好卧,耳目失聪,健忘。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聩,脑力心思为之顿减”“其神昏健忘者,大气因下陷,不能上达于脑,而脑髓神经无所凭借也。”因此,患者的病机关键在于宗气下陷。故方以黄芪、白参、升麻、柴胡、桔梗升补宗气;气虚不能运血,每致血络瘀阻,此为心脑血管病隐存病机,故加葛根、丹参活血通络;用蔓荆子升提引药上行;加用葛根升提;宗气亏虚,无力推动血行,用红景天益气活血通络;天麻能息风定眩,为治眩晕要药,故用之。
年6月22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期间前4日晕厥发作,发作时症状同前,后3日未发作,精神转佳,无畏寒,口干,无口苦,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黄芪50g,白参10g,升麻5g,柴胡5g,桔梗10g,红景天10g,葛根30g,丹参10g,天麻10g,蔓荆子10g,炙甘草10g,山萸肉30g,三七3g。14剂。
辨证思路:服药后前4日仍发作,后3日未发作,治疗有效,药中病机。升陷汤加山萸肉乃张锡纯惯用之法,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讲到:“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不更胜哉。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凡人身之气血阴阳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此处重用山萸肉30g不在救脱,旨在借其收敛固涩之力,固护宗气,上达神明。加用三七,配合丹参活血和血通络。
年7月11日三诊。患者诉服上方后晕厥未发。
毛以林,中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首届名中医,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4岁开始学习中医,从医30余年,学验俱丰。同时兼任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常务编委等职。集30余年临证经验,著有《道少斋中医讲稿》、《被淡忘的经络辨证》、《分部经络辨证理论与实践》、《火神派热潮之冷思考》、《疑难危重症辨证论治24讲》、《疑难病证辨治思路详解》、《经络辨证用药学》等《步入中医之门》系列著作,在国内业界有深远影响。求诊患者遍及全国各地,亦不乏海外来者。
毛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