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山今年55岁,康县城关镇赵坝村农民。年,他高考落榜后,怀揣着致富梦想,一个人南下到广州打工。3年多的打工生涯让他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善于观察的他发现在家乡卖的很便宜的木耳、香菇等土特产在城市里能卖到几倍的价钱,便起了购销土特产的念头。年冬天,他毅然辞掉工作回乡创业。当时,康县出产的黑木耳、香菇等土特产物美价廉,质量上乘,可山区交通不便,许多农家的土特产还没运出来就烂在了地里,大部分只是限于自给自足,基本上产生不了经济效益。他注意到这个情形之后,便下定决心要让家乡的优质土特产走出大山。说干就干,第二天他就到信用社贷款元,开始了土特产收购、包装、贩卖的艰苦创业之路。每天天不亮,他便骑着自行车到乡、村收购,实地查看各地种植情况,顺便收购新鲜的山货,晚上把货拉回家进行晾晒加工,然后和家人一起用塑料袋封装,在逢集日拿到市场上销售。就这样,辛辛苦苦一年下来,走了不知道多少路,骑坏了两辆自行车。但算了一下帐,除去家庭日常开支,他不仅还了贷款,还赚了一万多元,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万元户。就这样,郑文山一干就是10年。曾有人给他编了个顺口溜:“能吃苦的郑文山、一辆破车山里颠、一杆旧秤背身上、一条麻袋山货装、一年四季人不闲、一毛一毛赚万元。”
有了初始积累之后,他拿出多年积攒的2万多元,又向银行贷款2万元,在县城黄金地段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商铺,开始了土特产“收购、加工、外销”的二次创业。为了打开市场,他逢集日就到各乡镇农贸市场找货源,拉回家后和妻子一起对产品进行筛选、加工、包装。然后把包装好的产品用麻袋装着坐上长途客车拉到武都、天水、兰州等地进行推销。刚开始的时候,困难重重、十分艰难。有时候拉到外地卖不出去,连回来的路费和饭钱都所剩无几,他就啃点自带的干粮、就近要点白开水、自来水凑合一顿,然后背起麻袋边走边推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多的时间下来,他不仅成功的打开了市场、还清了贷款,而且还赚了20多万元。
年,郑文山筹资多万元,在县城成立了占地多平方米,集食用菌、茶叶等农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经营实体---康县兴源土特产经销中心,中心下属一座加工厂和多平米的商业铺面,拥有员工25人。加工经营的品种也发展到黑木耳、银耳、花椒、天麻等40多个品种,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康县土特产品。
6年,生意日渐兴隆的郑文山注册成立了康县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在兰州、天水、陇南各县设立了销售网店,随后把市场拓展到西安、成都、重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由于他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事迹突出,7年他被推选为陇南市人大代表,9年,他获得“全国创业之星”称号,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接见。公司“康耳”牌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在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万元以上,被国家列入规模以上企业,被陇南市政府评为“陇南市农业企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了扩大经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在政府的扶持下,年,公司又投资万元,在康县独一味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开工建设了集农产品加工、研发、展销一体的标准化农产品加工厂,于年建成投产,年实现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余吨,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实现利税万元,新增了就业岗位60余个,成为康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人富,不算富。从租铺面开始到现在的20余年里,郑文山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带动了全县农业特色产业的飞速发展,先后带动出了数百名特产种植大户,与其中的户签订了农产品和食用菌常年购销合同,与全县近30户个体商贩建立了营销关系,建成了一个覆盖康县及周边县区的庞大供销网络,带动接近5个乡镇的增收。年4月,郑文山又和王坝乡鸡山坝村、李家庄村、王坝村,长坝镇花桥村、段庄村等村庄签订了为期10年的核桃种植管理和销售协议。近几年,公司还出资指导、带动康县南部山区8个乡镇上千人栽植天麻,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增收。年公司成立了党支部、工会委员会等建立健全了组织,年,公司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投资多万元建成了陇南市最大的电子商务展销大厅,扶持全市大学生村北京中科医院爆光白癜风专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