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改确权到户后,带动了林地流转和林产业的发展。发展林下经济天麻产业是彝良县委政府立足县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做大做强彝良县林下经济天麻产业。本文在对彝良县林下经济天麻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和科学论证,找出了彝良县林下经济天麻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瓶颈,针对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科学地提出了彝良县天麻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为彝良县委政府发展林下经济天麻产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昭通市其他产区县乃至全国其他天麻主产区作参考。
关键字:林下经济;天麻产业;可持续发展
天麻(GastrodiaelataBI.)又名赤箭、明天麻、定风草、神草等,其块茎具有很高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是主产于我国的传统常用名贵中药,重点分布在云南、四川、吉林、贵州、陕西、湖北、西藏、辽宁、江西、安徽、黑龙江、河北、台湾等省区的部分高山地带。全国共有6个地方的天麻获得国家原产地地域标志,分别是云南的昭通市、四川的青川县、乐山市金河口区、陕西的略阳县,贵州的大方县、德江县。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简称滇东北)、金沙江下游右岸,与四川、贵州接壤,处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辖1区(昭阳)10县(鲁甸、巧家、彝良、镇雄、威信、大关、盐津、永善、绥江、水富)。昭通市地大物博,物种资源丰富,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其中彝良县平方公里),有林业用地万亩(其中彝良县万亩),境内立体气候明显,适合多种生物生长,不仅植被、生物种类多样,且珍稀植物繁多,以天麻、黄精、重楼、玉竹、龙胆草、党参等为主的林下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天麻最具特色和开发潜力,全市最适宜天麻种植面积约60万亩,其中彝良县约20万亩,林下经济天麻产业发展资源十分丰富。
昭通市年全面开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经营主体四权,年主体改革完成,全市个乡镇个村委会村民小组,集体林确权面积.78万亩,确权到户82.58万户,其中彝良县15个乡镇个村委会个村民小组,集体林确权面积.13万亩,确权到户9.万户。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及配套改革,大大激发了林农造林和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林农发展林业经济的信心,林下经济开发得到长促发展,天麻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开始凸显。国家、省、市、县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开发工作,于年相继出台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天麻产业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和扶持林农合理开发林下经济,加快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昭通市发展天麻产业的意见按照在最适宜区发展天麻的要求,以“一中心、两重点、四补充”进行区域布局。即:以彝良县小草坝为中心,彝良县最终发展到6-8万亩;以镇雄县、威信县为重点,最终发展到4-6万亩;以盐津县、永善县、大关县、绥江县为补充,最终发展到2-3万亩。从年起,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天麻产业发展。天麻产业发展相关县要严格按照1:2的比例配套投入扶持资金。有效整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发展、扶贫开发、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生态环境建设、科技“三项”工作等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天麻产业发展。年全市完成新增天麻面积3.67万亩,实现种植总产值29.64亿元,种植农户1.6万余户,8万余人,林下经济天麻产业已成为全市培育的新兴支柱产业。
彝良是国家标准《原产地域产品昭通天麻》的核心区,是我国天麻著名地道药材产区,也是全国天麻产业大县之一,是云南省科技厅、食药监局评定的以天麻为主的“云药之乡”。彝良小草坝天麻以质优而闻名于世,是昭通天麻乃至云南天麻的代表,是天麻中的精品。随着人们对绿色有机保健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天麻市场需求增大,使得人们研究、种植天麻的积极性高涨,加之麻农盲目种植天麻,使森林、植被、土壤也遭到一定破坏,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天麻生长的环境,重复种植导致天麻种植塘滋生杂菌,天麻产量降低,有的甚至绝收,特别是私采滥挖野生天麻,使大量野生种质资源遭到破坏,野生种源逐年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危险,现已成为天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1彝良小草坝天麻内在质量及发展现状
1.1彝良小草坝天麻独特的内在质量优势
天麻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又是绿色保健品,因其特殊的药理和保健作用,声誉不在冬虫夏草、三七、人参之下,其作用被归结为“三抗、三镇、一补”;即:“抗癫痫、抗惊厥、抗风湿;镇静、镇痉、镇痛;补虚”。彝良天麻历史悠久,驰名中外。从国际看,18世纪进入石门坎传教的英国传教士回国后绘制的英国地图上,准确把中国的“小草坝”三个字标识在北纬27度和东经度之间,其含义是指小草坝天麻。从国内看,天麻在初唐时期被作为“贡品”,清朝时期作为皇家“御膳”,足见其珍贵。年云南省农产品展销上,彝良小草坝天麻第一次获奖,年的中国广州商品交易会上,“中国小草坝天麻”蜚声海内外;年“中国优质农产品及科技成果展览会”和年北京“食品专家鉴定会”上两次获金奖;小草坝天麻以其独特的自然和区位优势,品质优质,是天麻的精品,据《中国土特产大全》在综述国内天麻质量中专注:彝良县小草坝天麻个大肥厚,饱满色黄白,半透明,质实无空心,品质优良,称为“云天麻”。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测定:彝良县野生乌天麻天麻素含量为0.%,野生绿天麻素含量为1.33%,野生黄天麻天麻素含量高达1.79%;仿野生种植的乌天麻天麻素含量为0.%,天麻素平均含量高达1.13%,是国家新版药典规定的0.2%的天麻素含量5.7倍。同时,含有微量元素和宏量元素等无机元素29种,其中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14种,宏量元素6种,尤其是被称为与生命攸关的微量元素锌、锰、铜含量分别高达28.96微克、37.17微克、10.54微克;含有16种氨基酸,人体中不能自行合成的几种氨基酸都具备,其中对脑神经和肝脏有补益作用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含量分别高达0.92%、0.91%、0.30%。目前,对天麻的深度研究不够,对天麻各元素及元素之间的作用研究还是空白,随着对天麻的研究不断深入,将填补空白和发现黄酮等新的元素。
1.2彝良林下经济天麻产业发展现状
彝良县仿野生天麻种植历史悠久,至今已有50余年,经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经验总结,现种植技术已成熟,天麻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开始凸显,部分麻农靠种植天麻迈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年引进了彝良县小草坝野生天麻开发有限公司,实现天麻“两菌”规模化生产。年全县注册组建天麻协会4个、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8个,全县四家生产组织8万亩天麻种植基地成功通过有机认证,同时荣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县)》证书。年严格按照“五必须,五有”(必须建在最适宜区、必须相对集中连片达到亩以上、必须使用统一的乌天麻良种和“两菌”、必须建立天麻种植协会(合作社)、必须实行林麻间种,有种植许可证、有菌材林保证、有龙头企业带动、有技术支撑、有无公害认证)要求,在以小草坝为中心的两河、钟鸣、龙安、龙海、角奎、荞山、海子、牛街等9个乡(镇),完成新增天麻种植3.01万亩,其中:基地种植2.01万亩,辐射带动大面种植1万亩;年全县天麻采挖面积2万亩,年产鲜天麻万斤,年产值7.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元(以年末全县农业人口计算),农民人均增收元。据年至年天麻产量产值统计表分析:
民间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天麻产业促进林农增收成效明显,天麻产业已逐步成为彝良富民的主导产业。
2彝良林下经济天麻产业可持续发展瓶颈
2.1种质资源未得到合理保护
近年来,由于无性繁殖的多代重复种植,导致品种退化。为保证天麻的质量,麻农直接大量采挖的野生天麻种源进行有性繁殖,导致天麻野生种质资源数量逐年锐减,正濒临灭绝的危险。据年调查全县有野生天麻分布面积4.27万余亩,产量17.26万斤,到目前纯野生天麻分布面积约3.5万余亩,产量约9万斤,优良天麻种质资源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压力越来越大。
2.2天麻菌材林资源储备不足
根据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年《彝良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关于乔木林(纯林和混交林)按优势树种统计,其枝桠可做菌材的桦木、桤木、栎类、栲类、檫树和其它阔叶林总面积亩,活立木总蓄积m3。其中枝桠蓄积按活立木蓄积m3的25%计m3,按树木生长特性,修枝进行弱度修枝,即按枝桠蓄积的三分之一进行修枝,按枝桠蓄积的8%计,可修枝蓄积m3,按每立方米折算斤菌材计算,菌材总量万斤,按每亩天麻需菌材斤计算,仅可支撑种植天麻4万亩。同时,每种植1亩天麻配套营造4亩菌材林和“十二五”期间每年营造天麻菌材林10万亩,但菌材林营造地块多为天麻主产区,天麻主产区气候温凉,菌材林生长慢,年生长量低,菌材储备量不足。
2.3天麻种植科技化水平低
彝良天麻仿野生种植有50余年的历史,天麻种植水平不断提高,天麻种植技术日趋成熟。但由于天麻科技种植投入高,多数麻农天麻种植零散、科技含量低、规模化程度低,严重制约天麻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2.4抵御风险的能力弱
一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目前,尚未引进大企业、大集团进行规模化、集团化、工业化开发,普遍处在天麻原料初级加工阶段,大多属于家庭作坊式加工,加工方式粗放、落后。二是市场销售渠道短而窄。尚未形成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多数以农户分散销售与大户收购并存,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导致天麻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三是缺乏市场影响力。云南自古有“南三七,北天麻”的说法。与天麻齐名的文山三七已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品牌,产品多达多个,形成了独特的国际文山三七文化。而昭通天麻宣传造势力度不够,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未形成独特的天麻文化,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影响力弱。
3彝良林下经济天麻产业可持续发展途径
彝良小草坝天麻品质优得益于彝良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植物群落、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乌天麻、绿天麻、黄天麻、蓝天麻、蜜环菌、萌发菌种质资源。
3.1科学保护优质野生天麻种质资源
3.1.1保护好天麻适生环境
以小草坝为中心,独特的气候、土壤、植被群落条件构筑了天麻生长的最佳环境,使彝良县小草坝天麻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天麻产业发展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总要求来发展天麻产业。一是天麻种植坚持林麻间种、适度稀值和林下种植的原则,天麻种植密度控制在每亩不超过塘,每塘不超过0.5平方米的标准,且株行距不能低于2米,严禁全垦和采伐天然林种植天麻;二是在天麻主产区及周边地区严禁引进污染企业,确保土壤、水、空气环境不受污染。在保护好天麻生长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才能永保彝良小草坝天麻的品质,实现天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1.2规划建立野生天麻种质资源保护区
天麻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Ⅱ级保护植物,据调查,彝良县15个乡(镇)都有优质野生天麻分布,尤其是以小草坝为中心的龙安、角奎、钟鸣、两河、海子、荞山、龙海、牛街等九个天麻主产乡(镇),野生天麻分布更为广泛。彝良小草坝野生天麻有乌天麻、黄天麻、绿天麻、蓝天麻四个变形种,而乌天麻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优质的天麻种源。这是上天赐予彝良人民的宝贝,为永葆这一优质品牌,使其造福于彝良人民乃至全人类,必须在以小草坝为中心的野生天麻、野生蜜环菌、野生萌发菌密集分布区规划建立1万亩野生天麻种质资源保护区,并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建立种质资源基因库,从基因水平对彝良优质天麻种质资源进行研究、保存及利用。同时加强对保护区外的野生天麻的管理,禁止私采滥挖,以确保天麻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2天麻菌材林营造基地化、商品化
菌材是天麻产业发展的基础,彝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天麻菌材林营造工作,在《彝良县天麻生产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申请种植1亩天麻,必须事前配套营造4亩菌材林。彝良“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举全力营造天麻菌材林50万亩。但是彝良目前天麻菌材林营造面积虽然很大,可是很零星,基地化、商品化水平不高。今后,除在天麻主产乡(镇)每种植1亩天麻配套营造4亩菌材林外,还要充分整合利用天保工程、陡坡治理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等在天麻非主产乡镇建立菌材林基地,引导天麻菌材商品化发展,每年在非主产乡镇营造菌材林2万亩,在增加菌材储备的同时,实现天麻主产乡镇和非主产乡镇共同发展。
3.3天麻栽培用种良种化、工厂化
集中育种1亩产量市斤,产值元,扣除育种成本元,可获毛利23元。彝良县原生态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43麻农集中育种收入万元,仅育种户均收入达5万元,其中天麻大户杨洪述育种收入达50万元。天麻分段式栽培(育种和无性繁殖栽培分开)可以充分利用小径菌材(菌材来源于修枝打杈),缩短了天麻生产周期,降低了菌材资源消耗,增加了麻农经济收入。同时根据《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天麻产业的意见》文件规定,天麻种植必须使用统一的乌天麻良种,而单家独户的育种很难做到品种的统一和良种质量,只有采用优质乌天麻实行工厂化育种,才能确保天麻生产用种良种化,生产用种永续使用优质乌天麻0、Ⅰ、Ⅱ代种子,防止品种退化,达到天麻高产、稳产的目标。按每年建无性繁殖基地2万亩测算,每年需生产优质乌天麻0、Ⅰ、Ⅱ代种子万斤。
3.4仿野生栽培规范化、基地化
天麻传统仿野生栽培1亩(每亩种植塘、每塘规格50㎝×70㎝)需菌材市斤,平均空塘率高达30%,平均亩产市斤,亩产值13元;而科技化规范化仿野生栽培1亩(每亩种植塘、每塘规格50㎝×70㎝)需菌材0市斤,平均空塘率仅2.5%,平均亩产市斤,亩产值达元。科技化规范化仿野生栽培耗材低,空塘率低,产量高。为促进仿野生天麻栽培规范化、基地化发展,年起,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天麻产业发展。天麻产业发展相关县要严格按照1:2的比例配套投入扶持资金。目前主要对验收合格的仿野生天麻栽培示范基地科技支撑环节进行补助,每亩补助两菌费元,从而减轻了麻农科技投入压力。年小草坝乡采收天麻1万亩,产值达万元,全乡户户均收入达4.4万元。仿野生天麻栽培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
彝良小草坝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现已成熟,制定了仿野生栽培地方标准:《天麻两菌(萌发菌、蜜环菌)生产技术规程》、《天麻无性繁殖栽培技术规程》等技术规程,制定出台了《彝良县天麻生产管理办法》,引导组建天麻产业协会和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为天麻仿野生栽培规范化、基地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年建无性繁殖基地2万亩,由协会、合作社组织麻农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使用乌天麻良种和彝良小草坝优质“两菌”(萌发菌、蜜环菌)、统一栽培技术,严格按《彝良县天麻生产管理办法》在天麻最适宜区相对集中连片规范化建基地,才能实现仿野生栽培规范化、基地化发展,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天麻空塘率,确保彝良小草坝天麻优质、高产、稳产、安全、可控。
3.5强化天麻种植及加工认证
种植方面严格按《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GB/T-《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AP)进行认证、生产和管理;加工方面严格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LP)、《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简称GC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SP)进行认证、生产、管理和销售。
3.6天麻产品加工集团化、工业化
彝良小草坝天麻加工多为初加工,等同于卖原材料,产品附加值极低,影响了天麻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彝良天麻种植以达到一定的规模,年采挖天麻2万亩,产鲜天麻万斤,年末天麻留存面积达5.06万亩,为引进天麻加工企业奠定了基础。因此,做大做强做精彝良天麻产业,必须引进1至2家有经济技术实力的公司入驻彝良农业园区建厂,建立天麻深加工产品生产线并进行相关认证,生产有机天麻和以天麻为主保健品、药品等天麻系列产品,按照公司+协会(合作社)+基地+麻农的模式,由公司与协会合作建基地,并与麻农签订最低保护价,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按市场价收购,低于保护价就按保护价收购,切实保障麻农的利益。同时深加工可增值5至10倍,假如年以50%进行深加工,按增值5倍计算,可增值18亿元。天麻深加工企业的入驻生产,就地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延长、加宽、增厚天麻产业链,增加天麻附加值,带动天麻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随着人类回归大自然热潮的兴起,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外贸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彝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不可复制,所产天麻形好质优,药用价值高,促使世界各国人民对彝良有机天麻食用和药用价值认识日益提高,有机天麻系列产品市场潜力巨大,有机天麻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因此,彝良县委政府决策发展有机天麻产业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符合彝良发展实际,该产业项目的实施必将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对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农业增效将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云南省彝良县林业局 林勇
编辑:王双阳丨审核:莫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