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筛查”抑郁症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ojian/yiyuzheng/m/6079.html
手中拿着一张泛黄的照片,66岁的原耀州区政协主席周新民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这是他十九年前刚到耀州区任职时拍的一张老照片,“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周新民不禁念起民谣,说起近年来耀州生态环境的变化跟着他的思绪,耀州区的环境变迁缓缓呈现出来……
老县城“转身”养生耀州“记得在年‘美国事件’那天,我调任到耀县纪委书记一职。初到耀县,整个城市都是黑乎乎的,走在街上衣服就会沾满煤灰,十字路口行人直对着交警台横穿马路,手里的烟头随地乱扔。当时政府门口有两个大石墩,石墩上安装着两扇大铁门,走进院子两排法国梧桐树映入眼帘,政府与法院、武警、看守所在一个院子,看似有些拥挤……”64岁的周新民银丝多于青发,回忆起过去,他显得很兴奋,侃侃而谈。“随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不断制定、颁布、完善,环保部门也加大了污染监管、检查,下达了各种减排指标,开展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周新民说,到了90年代末,耀州区生态环境逐渐有所改变。年耀县改为耀州区后,区政府门修建了喷泉的广场,耀州有了“城市会客厅”,市民可以在此休闲游乐。原来东西南北四条街道路坑坑洼洼,而现在,四条路笔直宽敞,一盏盏路灯更是照亮了大家晚上出行的路,过去的三轮车、面包车已经被公交、出租车、私家车而替换,宽阔的马路修到家门口,耀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新民指着政府门前的广场感慨道:眼前的这一幅美景都来之不易,凝聚了历届区委、区政府的心血和环保人的智慧、汗水。臭水河“逆袭”成景观河“快看,那还有几只有朱鹮哩。”跟随周新民的脚步行走在沮河边,蓝天白云之下河流蜿蜒起伏,路边灌木丛生,绿草散发清香,林木乍现葱茏,一只只朱鹮带给我们惊喜。“以前的漆水河可不是现在这样。上世纪80到90年代,上游小煤窑、水泥厂污水直排入河中,水里飘着煤炭渣废弃物,还有各种生活垃圾,发出阵阵恶臭,从河边过都要屏住呼吸。”周新民一说起从前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漆沮两河,直言道:以前生活、医院、煤矿、企业污水都肆意排放,河道全部沦为‘臭水沟’。“上游肆意排放是源头,源头不治理,河道的病根就不可能根治。”为了彻底解决河水黑臭问题,区委、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扎实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施了沮河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治理漆沮两河沿线排污口,修建污水管网截污,将污水集中处理。目前,出境断面水质持续好转,结束了耀州沮河50年来断流的历史,沮漆两河清澈的水域和良好的绿化环境,吸引来了白鹭、苍鹭、水鸭在此栖息,给耀州山水增添了灵动,周新民对持续改善的环境感受深刻。土窝窝“演化”美丽宜居“记得年我第一次去耀州区庙湾镇玉门村的时候,开着一辆吉普车顺着河道走,连大路都没有,就从水里往过走。”整个玉门村四组都是土坯房,村口一堆堆垃圾散发着异味。抬脚踏进村民的房子,眼神环绕四周,仅靠一扇小窗采光的房间略显昏暗,简陋的家具上铺有一层灰,土炕上的草席布满补丁,连着土炕的锅台冒着浓烟,低矮破旧厕所紧挨着圈舍散发着阵阵臭味,村民捧着刚从地里挖出的天麻。年周新民再次去玉门的时候,透过窗玻璃,看着蜿蜒的水泥马路、崭新的农家小院、干净的村容环境,村口三三两两的村民或于树下闲坐,或陪着孩童嬉戏,其乐融融。走进村民家中窗明几净的客厅,宽敞舒适的卧室,液晶电视、电脑、空调、冰箱等家电设施一应俱全,全村都已经搬迁到新址,村上为五保户建起了养老院。如今,小丘镇、庙湾镇通达管道天然气,村民告别了祖祖辈辈烧柴、烧煤的历史。村容村貌的改善,不但为村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让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重污染“嬗变”蓝天白云谈到水泥厂,周新民眉头紧皱,思绪一下被拉回到那个浓烟滚滚,粉尘漫天的日子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耀州依靠煤炭和水泥发展经济,当时污染非常严重。”在他印象里,烟囱冒的黑烟,空气中飘散的煤灰,路上沙土随风扬起,耀县城每天被一层粉尘笼罩,水泥厂旁边,空气、水源,全部被污染,一遇到刮风下雨,路面泥泞不堪。周边村落,晾晒的衣服上、耕种的田间地头,铺着一层不算薄的尘灰。“耀州是工业老区,煤炭、水泥等传统产业一直是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占生产总值的70%以上,得益于此,也受困于此。”年开始,耀州区全力推进铁腕治霾行动,拆除关停了小煤矿、白灰窑、水泥厂、石碴厂、黏土砖厂等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同时,引领建设了一批工艺技术领先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修复,如今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天蓝、地绿、水清,是每一代环保人追逐的梦;从“煤城”变为满眼绿色的休闲养生城市是每一代耀州环保人的责任与担当,十年沧桑话巨变,让“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成功转变为一座文明之城,一座幸福之城,坚定了现在耀州环保人的信心与决心,印证了这些年来耀州环保人的辛苦。(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