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
天麻
近20年天麻研究概况
天麻是兰科天麻属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以干燥块茎入药,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等地。其味甘性平,归肝经。
天麻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功效。用于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头痛眩晕、手足不遂、肢体麻木、风湿痹病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天麻具有益智(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脑保护、镇静催眠、镇痛、抗抑郁、抗癫痫、抗眩晕、降血压、降血脂、抗血栓、抗衰老、抗氧化、保肝、抗肿瘤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天麻
天麻研究
从上可知,关于天麻药理活性的研究较多,尤其是天麻素。在化学成分的研究上,目前报道了近百种,均集中在水溶性成分和微量成分上。天麻的应用广泛,是常用的大宗药味,除药用外,还可食用,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
因此,被卫健委纳入年新增9种《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名单》之一。
此外,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以天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有个;至于以天麻为原料组成的药膳更是很多,如天麻鱼头汤、天麻炖鸡等。
可见,天麻有望在健康产业中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本文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基于中国知网梳理近20年天麻研究概况,以期为民众从学术上了解天麻提供材料,并为天麻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1
方法
登陆中国知网,采用高级检索,条件为“主题词=天麻并且发表时间为年1月1日-年4月19日”,点击检索。
2
结果与分析
2.1主题分类
通过1.方法共找到条文献,将文献按主题分析,结果共分为26个主题,分别平肝息风药、天麻素、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蜜环菌、天麻素注射液、高血压病等等。并且平肝息风药、天麻素、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研究数量居于前列,分别为篇(占比22.16%)、篇(占比12.74%)、篇(占比8.90%)和篇(占比7.33%)。见图1。
实际上从主题可以清楚的传递这样的信息:天麻是平肝息风药;其天麻药材有栽培和野生之分,与蜜环菌分不开;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成分指标研究较多的为天麻素和天麻多糖;中医对应的症为偏头痛、肝阳上亢型、肝病辨证;现代对应的病主要为高血压;常用的组方为天麻钩藤饮(加减)、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天麻素注射液。因此,可以通过主题分析更深层次的了解天麻在中药学中的分类、药材质量控制、中医的证和现代的病以及常用处方,为天麻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奠定基础。
图1天麻主题分类
2.2文章发表年度
将近20年与天麻主题相关的文章按发表年度分析,结果文章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除年,篇特殊之外),表现为从年篇到的篇,平均每年增加22篇,预测年将达篇,见图2。
说明对天麻的研究热度逐年攀升。为什么会对天麻热?
笔者认为,天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尤其在偏头痛和高血压方面;同时,天麻也是药食同源药材,在贵州,天麻的食用可能没有哪个地方能与其相媲美,那里有天麻宴、天麻酒、天麻药膳等等形式,将天麻的食用发挥得淋淋尽致。加之健康中国战略及系列健康产业政策的出台,健康产业推向浪潮,对于天麻这样药食两用的中药,其研究必会是热点。
图2天麻的文章发表年度趋势
2.3作者
对文章的作者统计分析,发文数最多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徐锦堂老师,共计50篇,通过查询文章,其多为天麻栽培方面。
其次为云南中医学院的林青老师,共计35篇,其专注天麻药理方面,包括脑缺血、抗炎、抗抑郁等。发文数量并列第三的为郭顺星、王绍柏、胡文华,均为23篇,且均为天麻栽培方面,包括蜜环菌、品种选育等。
其后的作者均在20篇或20篇以下,最低为13篇。见图3。对作者分析,可以知道学术界哪些学者一直在专注天麻的研究并且发现发文数量前列的大部分都是专注天麻栽培研究,可见天麻栽培方面可能是产业的重点和难点。
图3天麻文章作者发文数量比较
2.4单位
以机构为因素,统计发文数量,结果主要有20个机构,其中大部分为中医药大学。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为山东中医药大学,达篇,其次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篇)、南京中医药大学(篇)、成都中医药大学(篇)、云南中医学院(99篇)、广州中医药大学(87篇)、贵州大学和贵阳中医学院均为77篇,其余机构均在60篇以下。见图4。
图4天麻文章单位比较
2.5基金分析
从基金资助的角度来看,涉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基金等国家级基金赞助,还有一些省部级基金支持,如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等。但在这些基金中,仍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最多,发文数量最高,为篇;其次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发文63篇;其他均在44篇以下。见图5。由此可知,天麻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视。
图5天麻文章的基金资助分布
3
总结
通过中国知网对天麻的可视化分析发现,近20年天麻的研究较为丰富,产生了篇文献,涉及不同主题、作者、单位,受到了国家级、省级等基金赞助。所有这些,能为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天麻的研究概况,明确其未来发展方向,为民众对天麻的认识和深度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天麻在健康产业路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声明
作者:怀喆
本文由中国现代中药原创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标明来源。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洽谈授权或及时删除!
更多阅读
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的生态模式探讨
王艳红,周涛,江维克,郭兰萍,张进强,张光文,潘成
中国现代中药,,20(10):-
天麻本草再考证
龚文玲,詹志来,江维克,王晓,陈科力,黄必胜,刘大会
中国现代中药,,20(3):-
云南昭通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的规范化管理
王丽,马聪吉,吕德芳,陈骏飞,张智慧,王家金,刘大会
中国现代中药,,19(3):-
怀喆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