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中国天麻的主要产区之一,大方天麻主产于大方县九龙山脉的深山丛林中,以天麻素含量高而闻名,有“中国天麻数贵州,贵州天麻数大方”之说。
生长环境优势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高海拔低纬度地区,属暖温带润湿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1.8℃,山峦重叠,地形复杂,最高海拔米,最低处米,平均海拔米左右;大方县自然条件复杂,生物类型繁多,立地条件的垂直分异明显,天然植被类型多样。县内天麻分布与栽培地的土壤多为山地黄棕壤,其土质疏松,偏酸性,pH值5~6;并含有硒、钼、铷、锰、锌等微量元素,适合天麻生长。
天麻素含量高品质好
大方天麻以重要成分天麻素的含量高、微量元素丰富而形成独特的内在特征。市场上商品天麻所含天麻素一般在0.4%以下,而大方天麻的天麻素含量在0.42%-1.90%之间,是药典标准的2-9.5倍;天麻素平均含量为1.17%,是药典标准的5倍多。大方天麻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有硼、锌、硒等,其中,硒的含量高于其他产区的天麻。贵州天麻的硒平均含量为0.41μg/g,而大方天麻的硒含量为0.6μg/g,是实实在在的“富硒天麻”。
大方天麻外形特点
大方天麻的鲜品个形肥厚,肉质,长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约8-15厘米,宽3-10厘米,块茎表面黄白色或浅黄褐色,顶端顶芽显著,乌黑色或红褐色,习称“鹦哥嘴”;尾端有圆形疤痕,习称“肚脐眼”;全体节上有由点状痕点与膜质鳞片形成排列均匀的环纹。断面渗出乳白色浆液,气特异,味微甜。
历史渊源大方县地理优势明显,野生天麻资源丰富,且药用价值高,民间称天麻为“夜郎神草”。大方天麻明代就是进贡皇室的珍品,拥有多年的进贡历史。
《大定府志·方物篇(药类)》记载上贡药品有天麻、麝香等10余种,其中天麻在明洪武年间,为奢香夫人进贡朝廷之佳品。
清代,大方天麻作为地产名贵药材运销贵州省外,并于光绪年间出口。
年,大方县试验成功天麻的无性繁殖栽培技术。
20世纪70年代,大方县普及了天麻人工种植,形成了具有大方特色的天麻栽培技术。
《大方县卫生志》版有民间方剂利用天麻治疗脑震荡、脑震荡后遗症;《贵州省毕节地区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汇编》版记载用天麻治疗头晕目眩、小儿惊风、风湿痹痛、痢疾、真中风回醒后偏瘫脑弦硬血压等。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中草药普查”中,查明大方是贵州省内野生天麻主产区之一,而且质量优良,外形美观。从理化、药理成分上来讲,比其他地区产的天麻含量高,因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批名为出口商品。
圣地原乡,药韵绵长
大方天麻因其原生原质的特点,其身价可与茅台酒齐名。大方天麻制品主要有:天麻胶囊、天麻酒、天麻粉、天麻茶等。年8月,大方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天麻之乡”的称号。同年11月大方天麻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业发展
年9月,大方县制定了《中药产业天麻专项发展10年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将采用科技措施促进天麻生产规范化与质量提升,制定措施解决天麻种植与开发的融资问题,为巩固和发展大方天麻产业优势筑牢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自年起,大方县针对天麻产业,自筹资金万元、申请国家资助资金万元,规划建设“大方天麻种质资源圃、菌材林研究、育种场、天麻伴生菌厂、天麻产品加工车间”等12个项目;其中基地项目3个,生产线项目5个,服务平台4个。
年,大方县20余个乡镇共种植天麻亩,按每亩(可种植天麻40左右个平方)平均产天麻(含麻种)斤,按每斤天麻(含麻种)均价30元计算,当年大方县新鲜天麻及麻种产量达吨,实现产值在5亿元以上。
大方天麻宴
除了药用,在大方当地,天麻作为蔬菜鲜食也很有名。
大方研制成功天麻保鲜技术,使大方天麻这味名贵药材进入了普通百姓的餐桌。“大方天麻宴”便是以保鲜天麻为原料的地方特色盛宴,但凡品尝过的客人,无不为之惊赞。天麻入菜,因为其质地脆嫩,无杂味,入什么菜就跟什么味,因此既可做凉拌,也可烹炒,主要还是煲汤。
代表菜有:冰镇天麻、银芽天麻、翡翠天麻、天麻绣球、鸡茸天麻、皂仁天麻羹、天麻杂果羹、乌鸡煲天麻、霸王煨天麻等等。如果真有品尝一桌地道的纯“天麻宴”,那可谓“豪门盛宴”,老饕们无不心驰神往。
目前大方县的天麻种植及深加工正在向规范化、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方向大步迈进,天麻产业将不断做大做强,并逐渐成为引领地方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