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陇南中药材道地,其实陇南的种药人更

陇上江南,千年药库

梦里水乡,养生天堂

中国(甘肃)

中医药产业博览会陇南分会

于10月12日至15日在武都举行

在盛会召开之际

小陇准备了几篇陇南中药材种植大户

创业致富的故事

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

陇南中药材发展史

韩智杰

“小”产业走出“大”致富路

  深秋时节的宕昌哈达铺寒气袭人,但一个小院内却暖意浓浓,几十个当地的老人、妇女围坐成一个大圈,把抖干净的羌活码放整齐,羌活独特的药香充盈小院。

  这个小院是韩智杰在哈达铺租赁的一个小加工点,为什么要种植“小品种”药材,他有自己的选择标准。

羌人种羌活,巧打“特色牌”

宕昌县是我国中药材重要产区之一,宕昌中药材种植历史可上溯至古宕昌国时代。居住在古宕昌国的古羌人一直将中药材种植的历史延续至今。

  韩智杰是地地道道的宕昌人,多年贩运中药材的经历,让他对古羌国的历史和中药材市场有着自己的理解。年,在宕昌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大环境下,韩智杰和几个合伙人开始种植中药材,他选择了“小品种”的羌活。“他认为“羌人在羌地种羌活,这是其他地方没办法替代的”。

  如今他流转的多亩土地中,已经种上了几百亩的阔叶羌活。尤其是试种成功几分地细叶羌活,堪称药材中的大熊猫……

洋专家点赞土专家,贵在“含金量”

  因为打的是野生牌子,所以韩智杰的药材都种在深山里。

  而在宕昌县南河镇八路川村这片驯化基地上,更是留下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足迹:四川中医科学院、南京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国药集团产业中心、规范化推广工程研究中心、太极集团……

  韩智杰种植的羌活备受推崇的秘诀在哪里?“最主要的还是药材的品质和含金量。”韩智杰说,羌活种植最难的是育苗,尤其是大田育苗,一般羌活育苗成活率在30%左右,而他的在80%左右。现在,他的羌活苗子前景很好,真正成了这方面的“土专家”。

  “只要做成标杆,自然而然就会有人主动来找你,那时候的话语权、定价权都在自己的手里。”韩智杰这样认为。“现在好多专家学者都会拿着他们的试验项目来和我合作,而我也从专家学者身上学到更多中药材方面的知识和理念,我的药材始终保持着原生态,无公害种植,含金量越来越高。”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宕昌县南河镇八路川村野生中药材繁育驯化基地,已被确定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试验站。

“千年药乡”,走出“品牌效益”

  韩智杰的产业版图里,不止中药材。

  为了培育“资金链”,韩智杰在岷县闾井草原租下了多亩草场养羊,而且他还和一家草业公司签订了繁育牧草种子的订单种植业务,替他们种植白燕麦,“这样让资金循环起来,用这些见效快的短期项目来养长期项目。”韩智杰心里有本明白账。

  不仅如此,韩智杰还大力发展蚕羌产业。经过日本津存株式会社连续跟踪五年调研、采样、分析。现在韩智杰的蚕羌基地已被日本津存株式会社确定为直接供货基地。

  蚕羌人工驯化栽培取得成功后,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四川医科学院、中国农大、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林科院等高等院校的16位教授,自愿成为韩智杰公司的顾问团队成员。

  “每一方土地,都有道地性,也就是原产地,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和资源。”在韩智杰看来,政府要引导农民建立龙头企业,按照企业的标准,用老老实实的原生态种法,把这块土地保护好,做自己的特色。

  韩智杰说:”现在全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我们不仅有丰富、优质的药材资源,更有了‘网店’这个新兴的平台!让宕昌的药材优势变成资源,形成资本。”

  “今后产业发展中,我们将培养合作联社进行产业带贫脱贫,努力做到统一药材种源、统一栽植时间、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采挖时间、统一加工方法、统一品牌销售的“六统一”,让陇南成为大宗中药材品种大黄和羌活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的试点城市,带动全市更多贫困村脱贫。”韩智杰说。

(记者靳淑敏)

田永平

身残志更坚种药致富忙

在文县天池镇天池村,有一位左腿高位截肢的残疾人。20多年来,他在他们村子后面的骑马梁上植树造林千余亩,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在全市被传为佳话。

如今,他又立足实际,在林地里种植猪苓等中药材产业,走上了一条发展林下经济的致富之路,并带动周边近多户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一段段传奇、一段段佳话的背后,是他艰辛的付出和执着的追求。

在他植树造林形成一定规模后,年的一天,他发现常年落叶变成了肥沃的土壤,他突发奇想,何不在这么肥沃的土壤上种植中药材呢?产生此想法后,他立即付诸行动,当年春天,他挖来一窝野生猪苓开始试种,从此,开启了他林下种植的致富之路。

在埋下第一窝猪苓种子的那一刻起,田永平的心便被系在了那里,他天天要到那窝猪苓前看一阵子。秋天的时候,田永平埋下的猪苓种子已经有了新的菌核体。“我的心里比生了儿子还高兴。”田永平憨笑着说。

第二年,田永平大胆地扩大了猪苓种植规模,他把大家卖出的野生猪苓高价收购回来,同时还联系到了市上有名的农业科技专家给他做技术指导。一窝窝猪苓种下去,希望在一天天扩大……

可是新的问题又摆在了田永平面前。为了扩大猪苓种植规模,他将所有资本都投入了进去,资金周转出现了问题。困难面前,田永平产生将所有的猪苓都挖出来卖了解决眼前困难的想法。

“给资金不如给技术给信息,给技术给信息不如给精神。在最艰难的时候,家人和热心人的关怀、鼓励比啥都强。”田永平说。在家人的支持和大家的鼓励下,他决定暂不卖猪苓,资金的问题想其他办法解决。

在种植猪苓的同时,田永平根据林子的朝向和阴湿程度,选择不同的林地又种起了重楼、黄连等见效快的中药材。他说:“务药还要‘悟药’,要配好‘药方’,既要治表,解决眼前问题,又要治本,解决长远问题。”眼下,田永平已经发展猪苓、重楼、黄连、党参等多个中药材品种。

“别看我手里没多少钱,但这千余亩林地就是一个小银行,药在年年长,就像天天往银行里存钱。光这一片地的重楼就价值20多万呢。”田永平指着一片重楼药苗地说。

如今的田永平已经摆脱了贫困。几间房子收拾得面目一新,新式的组合衣柜、阔气的沙发、茶几,大屏液晶电视还配置了高级组合音响。

田永平说,现在花钱已不再困难。他身上这条假肢已经是第四条了。因为高强度的劳动,假肢很容易磨损,他先后四次去成都更换,花费了10多万元。但是田永平仍然在为资金发愁,因为他还有更大的人生梦想。

“我的梦想是让全村人都尽快富起来。现在,我已经摸索出了种植猪苓等中药材的经验,我希望吧这些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乡邻依靠中药材走上致富路。”田永平说。

田永平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带动群众致富,他将最好的猪苓种子留给村民,并亲自传授种植方法。现在,仅天池村天池社40多户人家,已经有30多户种植猪苓,有的种植户种植的猪苓估计价值达20多万元。

(记者许成儿)

康县阳坝天麻专业合作社

示范引领带富一方群众

  康县是全国天麻重要生产基地之一。阳坝镇位于康县南部三省交界处,气候湿润、土地肥沃,以生产天麻、黑木耳而闻名全国。

  康县阳坝天麻专业合作社,自年注册以来,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通过建生产基地、建厂房加工、建网络销售,大力发展天麻产业,引领农民群众通过种植培育天麻产业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也供全县经济的发展、引领农民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之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现在我们阳坝的天麻不仅发往上海、云南、江西、广东、浙江、福建及台湾等市场,还发往韩国、日本等国,市场前景广阔,很受国内外欢迎。”在合作社厂房内,李满福的爱人刘康红向记者介绍。

  康县阳坝天麻专业合作社注册于年,是我市注册最早的一批专业合作社之一。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天麻种植基地近亩,发展社员0人左右。“最近几年,我们主要开展天麻切片、天麻颗粒、天麻粉等新产品的加工研制,效益不错。尤其是前面你们看到的天麻薄切片,可以直接做菜,卖得很好。”刘康红说。

  阳坝天麻专业合作社走建基地生产、建厂房加工、建网络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出“田间股份制”,与农户建立了多次返利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康县多个乡镇0多户农民加入天麻产业链。阳坝天麻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阳坝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天麻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随着天麻种植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种植户的效益逐年攀升。年,康县全县天麻从业总人口人,鲜货天麻总产量2.5万吨,干货总产量吨,种植环节总产值5亿元,天麻已经成为康县南部山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记者靳淑敏)

漆石生

药材地里的“致富经”

沿着弯弯曲曲的硬化公路前行,透过车窗向外张望,半坡上,青瓦白墙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之中,袅袅的炊烟萦绕在空中,安静祥和的村庄似一幅优美的油画。

如画美景的村庄是宕昌县木耳乡的布竜村。就在几年前,这个村还是全县最贫困的村庄之一。经过整村推进建设后,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巨变的不仅仅是该村的村容村貌,也体现在村民收入的增加方面。

在建好布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县扶贫办每亩地为村民补助元,帮扶布竜村发展党参育苗基地和中药材产业,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加快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漆石生就是全村发展中药材产业最先富起来的人之一。

见到漆石生时,他刚从自家药材地里回来。他告诉记者,以前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家里土地以种植粮食为主。随着市县相关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利好政策的出台,他从年开始发展党参育苗;年,他开始租地发展中药材产业,现在共发展党参、当归、柴胡、大黄等中药材近20亩。发展中药材产业让他加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展中药材比种粮食划算多了,以前种植粮食每亩收入多元,现在种植中药材每亩收入1万多元,近20亩中药材每年净收入达到了10多万元,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漆石生说。

种植中药材富裕起来的漆石生,不但将家里土房进行了翻修,建起了二层洋楼,还用一楼两间房子开起了商店让妻子经营,自己做起了药材生意,每年能获利6、7万元,加上种植中药材收入,全家一年纯收入达17万元左右。

在漆石生家里,记者看见席梦思大床、沙发、彩电等摆放得整整齐齐,更引人注目的是桌子上摆放的电脑。漆石生告诉记者:“买电脑主要是为了查信息,上网查询药材交易的价格和信息,把药材生意和产业做大做强,带领更多群众致富。”

漆石生时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带动下,如今,他周边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了依靠中药材产业增收致富的路上。

(记者许成儿)

高新全

赶上新时代,就要奋力拼

  40年前,他是失去亲人在外乞讨的流浪儿。

  40年后,他成了合作社的管理者,村民们的致富带头人,省道德模范。

  他就是出生在宕昌县哈达铺镇召藏村,被当地人称为“药材大王”的高新全。

  “那些吃过的苦受过的难,终将成就更好的你。”这是高新全经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的身上也得到了验证,在他7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10岁时大哥意外身亡,母亲独自一人将他和二哥、姐姐拉扯长大。

  由于家中没有了主要劳动力,在高新全13岁那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迫于生计,他与二哥到附近村庄及岷县闾井一带讨饭。“天当被,地作床”,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熬到了成年……

  “虽然经历了很多苦难,但是我从未放弃过努力生活,因为我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暗自发誓,一定要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过上像模像样的生活,于是我产生了创业致富的念头。”说起往事,高新全湿了眼眶。

  年,外出务工回乡的高新全,看到乡亲们种植的中药材由于卖不上好价钱而滞销时,他决定做药材生意。他拿出打工攒下的钱,收购了20多吨乡邻们滞销的药材,运往岷县销售,营利1万多元,不仅解决了当地药农药材滞销问题,还为自己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随后他以每年80吨左右的收购量,收购当地药材、贩运销售,为当地药农解决了销售难题。

  在中药材行业打拼了十几年,高新全积累了一些经商经验,也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他成为村里第一个盖三层小洋楼的人,而且还开上了小车。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高新全实现脱贫致富后,他立刻想到要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年春天,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村里的大部分人都加入了合作社,大伙儿将自家的地腾出来,按科学方法种上药材,一起劳动、一起收获。

  “我们给合作社取名为‘兴旺’,就是寄托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合作社成立以来,社员不断增加,如今,村里8户贫困户也被吸收了进来。”高新全说。

  “以前种粮食,靠天吃饭收成不好,一年忙到头,手里也没几个钱。”高新全的媳妇张选英是种药材的一把好手。以前种完庄稼,张选英都会到新疆摘棉花,辛辛苦苦好几个月,只能挣几千元。如今,她带领村里妇女种药材,不用出门,一年能挣好几万元。

  “如今,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里修了文化广场,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就连家门前的那条泥泞小路,也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村里的好多人都开上了轿车,我坚信将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高新全谈起未来信心满满。

  (记者罗艳韩县银)

监制:蔡向德责编:刘琼

编辑:王艳校审:杨建芳

觉得不错,请点赞↓↓↓

赞赏

长按







































北京哪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哪家医院专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mae.com/tmjb/30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