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闾山“女王”张凤秋
(做个深山里快乐的“野人”)
大自然中,花是鲜活的,草是鲜活的,树木河流都是有生命的。那个无言的世界,在冥冥之中诱惑着她,那些神秘的植物常常令她梦绕魂牵。她决心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她本是个小女子,却硬是把自己变成女汉子,5年时间行程超两万公里、拍摄8万张照片,最终集结成书,其主编的《医巫闾山地区野生植物原色图鉴》填补了辽西空白。
“我选择了闾山,闾山也选择了我” 张凤秋,年生于黑山县羊肠河畔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的她就对花草、昆虫、小鸟充满了好奇,常梦想自己能够像独行侠一样在大森林中行走,像小鸟一样在山里自由翱翔。那时,她遥望远方的医巫闾山,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和向往。 中考时,张凤秋报考的第一志愿就是陕西林业学校,年毕业后,张凤秋坚定地选择了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一名工程师。张凤秋说:“我觉得是闾山同时选择了我,命中注定我和闾山之间要有很多的不解之缘。”
医巫闾山,全国五大镇山之一,总面积平方公里,纵贯北镇全境。自辽至明清以来帝王将相、高人名士的足迹常常光顾闾山,碑刻摩崖数百处,弥漫着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闾山人民世代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闾山文化。 工作之余,张凤秋常去爬山,无论山石泥土、花草树木,还是蓝天白云、鸟鸣蝶舞,都那么赏心悦目、和谐动听。时间长了,她渐惭发现一点缺憾:医巫闾山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但数百年来,本地甚至辽西却不曾有一部详细考证本地生物种源的作品问世,遇到资源方面问题除了一些名录外,再没别的资料可以参考。这成了她心里的一个结。 年,单位购置了一台单反相机交给当时负责宣教工作的张凤秋,这让她兴奋异常:何不借此机会拍拍植物来填补这项空白?以生态摄影的形式把闾山植物影像记录下来,为人们了解闾山地区的物种提供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并以此激起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让这些宝贵资源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一次,在向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肖放汇报工作时,她把自己的想法忐忑地说了出来,肖局长对此极为感兴趣:拍,一定要拍!而且要拍好,把图片集合成册,写出一本植物学专著! “把闾山植物拍全!”——践行豪言何其难
对于一个只会按快门不懂什么是光圈曝光角度的她来说,拿起专业相机拍摄无疑势比登天。于是,她天天看说明书、找专业人士虚心请教,还为此加入了北镇市摄影家协会。实践出真知。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她逐渐掌握了摄影的基本技巧,正式开启专业的植物摄影生涯。 张凤秋曾豪言:“我要把闾山所有植物拍全!”可这个“全”字非一般功夫能做到。据资料记载,闾山有上千种植物,这意味着张凤秋不仅要拍出每一种植物的全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生态环境等,还要兼顾它们的分类特征(比如蒙桑和桑的叶缘比较)。这是一项怎样的浩大工程! 另外,她还面临身体上的考验。以专业的角度去拍摄不同于赏花观景,要在山上不停地寻找。春天拍幼苗,夏天拍花朵,秋天拍果实,冬天拍种子,一年四季腿脚不能闲。很多植物都很矮小,趴在地上拍花是常有的事。比如柴胡的花只有黄米粒大小,用肉眼几乎看不出来花的结构,为了拍好它的一张微距照片,只能屏住呼吸等待聚焦,一动不动,大气都不敢喘一下,好半天才能拍出一张好照片来。闾山夏天温度高、湿度大,花儿尤其喜欢在夏季开放。拍微距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拍出的植物照片才更鲜活生动。因此,张凤秋夏季拍摄时专挑阳光好的午后,顶着三十多摄氏度的高温,阳光照在没遮没挡的身上火辣辣的疼。 每次爬山都是要背上重10余公斤的背包,这样常年爬山下来,张凤秋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驴友”。在山里,她以苦为乐,过着用鸡蛋壳喝酒的畅快日子。对此,张凤秋从不抱怨:“我就是它们当中的一员,所有的动物、植物都是我的朋友,它们似乎也都愿意听从我的召唤,仿佛我所见到的每一朵花都是为我而开。来到它们中间,我心情特别舒畅,能够记录它们最美的时刻,感觉自己就像‘女王’一样骄傲!” 每时每刻,植物总能给她惊喜
提起寻找、拍摄过程中的惊喜,张凤秋更是如数家珍。 顶冰花是闾山上开花最早的百合科植物,其在专业书籍《闾山植物名录》中并没有记载,它的发现、绝迹、再次发现的过程让张凤秋记忆深刻。年时,张凤秋曾在玉泉寺发现过它的踪迹。在长期的观察中,张凤秋发现,每年4月末5月初冰雪尚未消融之时,顶冰花就会破土而出,娇嫩的叶子、金黄的花朵在山林中静静开放,这是它生命中最精彩的时刻。它在与五福花和齿瓣延胡索共生的生长环境中艰难生存,数量越来越少,濒临绝迹。 难道在闾山就不能有另一个地方适合它生长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年5月的一天,张凤秋和同事向闾山深处进发,专门找一些与顶冰花生存环境相似的地带,一条沟接一条沟地毯式搜索。中午时分,筋疲力尽的他们突然眼前一亮:在平缓向阳的山谷中,有几簇顶冰花正昂首怒放,那鲜亮的颜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发。张凤秋兴奋极了,一阵狂拍之后,又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考察——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没有五福花那样的植物与它争夺阳光和养料。美丽的顶冰花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张凤秋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又比如鸢尾花,这种花也非常难找。第一次她上午去的,没开;第二次早晨再去,也没开;第三次中午去,还没开。前前后后跑了无数趟,终于在一个傍晚,鸢尾花开花了。“那种激动心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说到这儿,张凤秋脸上仍飞扬起兴奋的神采。 还有天麻。众所周知,它是一种药材,闾山人说青岩寺附近有。为了拍摄它的镜头,张凤秋前后寻找了四五趟。有的时候是找不到,有的时候是没开花,有的时候是被人采了,整个植株被放倒,失去了拍摄的最佳时机…… 5年心血终成集,专家评价:“填补辽西空白”
拍植物不易,认植物更难。把鉴定好的植物照片归类,然后再写出说明,可谓难于上青天。刚开始,每拍摄到一种植物,张凤秋就做成博客发到网上。在国内,没有任何一所学校会长期开设植物分类课程,因为大自然浩如烟海的植物实在是难以在短期内分辨得清。因此,在原有专业知识基础上,她又开始学习国内最先进的植物分类学知识。没有现成的资料,她就在网上下载电子版图书,她查阅过的电子书打印出来能摆满一个房间:《中国植物志》册、《东北草本植物志》13册、《辽宁植物志》2册、《大连植物志》3册、《东北植物检索表》、《中国长白山资源植物志》、《中国长白山食用植物图志》、《辽宁树木志》以及其他零散图书…… 光看书还不行,还需要与专家们的一对一交流。身边没有合适的人选,她就在网上寻找专家虚心请教。她先后加了十几个植物专家组建的专业QQ群,花了大量时间在网上听课、记笔记,帮助群主做管理,联系专家讲课,还把自己整理的学习资料、听课笔记无私地发到群里与大家共享。她的真诚也赢得了各地专家和同行的尊敬和好感,她也因此得到了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一些老师还主动把自己出的书和研究资料赠送给她作参考。 经过几年的积累,到了年时,张凤秋拍出的植物照片已达8万余张,余科、植物种类超过种。张凤秋将它们分门别类建立独立的文件夹,在其中又精选了余种植物,每种至少3—5张照片展示,一张张地去编写说明。最终成书时,张凤秋自言“扒了几层皮”。 年12月,重5斤有余的《医巫闾山地区野生植物原色图鉴》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其中收录了本地区新记录植物76种,也就是说有76种植物是以前没有被记载过的。看到成书的那一刻她百感交集:美梦终于成真!
东北地区著名的植物学家、通化师范学院周繇教授审稿并作序。周繇教授在序言中写道:“闾山保护区的科研工作者们勇于承担重任,敢于接受挑战,用20万字、张彩色图片,收录种植物,并对每一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境、经济用途、药用价值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本书照片质量高、数量多,并且每一种植物都选用照片3张以上,除了展现植物的整体形态外,还有植物的叶片、孢子囊、花的构造、果实、种子、根或鳞茎等的特写照片,这些照片对识别鉴定植物极有帮助,非常专业地展现了丰富全面的分类信息。它不仅能够作为科研人员识别植物的工具书,也为广大植物爱好者提供了一部高质量的科普读物,更可以为广大生态摄影爱好者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并评价这本书的问世“填补了辽西地区无此类资料的空白,也为全国其他地区创作本地自然科普类图书提供了高质量的参考样本,为人们对闾山地区植物资源的研究、利用、开发、育种、驯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它对保护野生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年过去,多个日夜让她养成了随时观察的习惯。就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她会留意周围的植物:这是小叶朴,那个是红皮云杉,旁边的是忍冬,里面的是活槐,临街的那棵是臭椿,还有小檗、山桃、油松……张凤秋热爱生活,喜欢大自然,她说她走进森林就如化身小鸟一般自由。多年的心愿了了,她也并未打算停下脚步。她说,如果可能,还想出一本辽西地区的植物图鉴。目前,她已经走过朝阳、凌源、建昌、葫芦岛等地,已经取得部分一手资料。
本文供稿:蔡宝鑫
安春英、林娜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