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的保健防变方法
Methodsofhealthcareandpreventionofhypertension高血压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更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常引起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还呈现出发病年龄提前的趋势,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我国将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大量研究数据表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等严重疾病的发生率,这不仅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一致,更为中医长期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和方法的应用提供了依据。一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高血压常见的症状为头痛、眩晕、失眠、心悸、耳鸣、急躁易怒等,其以头痛、眩晕最为常见,因此临床中,多将其归为“眩晕”“头痛”等范畴,《内科学》将该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四型。现今,对高血压的认识不断深化,但究其根本在于阴阳失调,与风、火、痰、瘀有关。中医学的论述与当今对高血压的认识不谋而合。现代人多生活压力大,情志不畅,精神紧张,使肝气不舒,肝阳上亢而发病;劳欲过度或年老肾亏,阴精不足,清窍失养,则头眩、头痛,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而血压升高。此外,饮食因素也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原因。现代人恣食肥甘厚味或过量嗜酒,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痰湿上扰而发病。高血压的危害性主要在于对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损害以及随之产生的如中风、冠心病、肾衰等严重并发症。如何预防并发症是高血压临床治疗的重中之重。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疾病的传变,《黄帝内经》即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高血压日久发生变证,在中医学理论中也不乏相关记载。如元代朱丹溪云:“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元代罗天益云:“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云:“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肌肉微掣,三年内有中风之疾,宜先服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此治未病之先也。愈风汤……此乃治未病之圣药也。”不但总结了本病的发病规律、还提出了明确的预防方案。
二
辨证施治,名方防变
发现高血压后,应尽早确诊,选择适合的治疗手段积极治疗,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中医辨证论治在高血压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方面也颇具特色和优势:能显著缓解高血压,并且鲜有药物毒副反应发生。
肝火亢盛型:此类患者常多为阳热体质,临床可见头胀痛、眩晕、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苦、小便易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多弦滑数。
治疗多用平肝泻火之品,如龙胆草、栀子、车前子、泽泻、夏枯草、菊花等中草药,代表名方为龙胆泻肝汤。
阴虚阳亢型:此类患者多属阴虚体质,临床可见头痛、眩晕、双目干涩、两额潮红、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口干,舌质嫩红,苔少,脉多弦细。
治疗多用滋阴潜阳之品,如怀牛膝、龙骨、牡蛎、生龟板、玄参、川楝子、旱莲草、石斛等,代表名方为镇肝熄风汤。
气滞血瘀型:此类患者多属血瘀体质,临床可见头刺痛或窜通,可伴有胸闷胸痛、面色晦暗无华、肢体麻木或刺痛,舌质紫暗,舌下络脉暗紫曲张、脉象多弦细涩。
治疗多用活血行气之品,如柴胡、桔梗、桃仁、红花、川芎、枳壳、丹参、山楂、益母草等,严重者还可用虫类药破血通络,如水蛭、土鳖虫、地龙等,代表名方为血府逐瘀汤。
痰浊阻滞型:此类患者多属痰湿体质,临床多见眩晕、头重痛、胸闷、心悸、易咯黏痰、肢体麻木、易水肿、形体偏胖、口黏,苔白而厚腻,脉多滑。
治疗多用健脾祛痰化浊之品,如半夏、茯苓、白术、石菖蒲、天南星、僵蚕等,代表名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
三
针灸推拿,稳压防变
针灸推拿是中医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宝,其降压防变的功效已经得到国内外多项研究的证实。针刺或按摩某些特定的穴位能有效缓解病情、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1
耳穴疗法
一般采用王不留行籽耳压法。选取高血压点、耳尖、降压沟、神门、脑、肝等六位。可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灵活选穴,如伴心悸、胸闷等症状,要注意预防冠心病等变证的发生,因此可配伍心、皮质下等;如易水肿、小便不利、大便秘结的患者,要主要预防肾脏疾病的发生,可配伍肾、三焦、大肠等穴位;如痰湿较重,体型肥胖的患者,可配伍脾、肺、肾、饥点等穴位。
具体操作方法是将王不留行籽贴于相应的穴位,每穴1粒,每次按揉10分钟,每日按压3次。左右耳交替贴敷,两周为1疗程。
2
艾灸疗法
高血压自我防治一般采用艾条温和灸即可。选穴包括百会、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等。肝火亢盛者,可加太冲、行间等穴;痰浊阻络者则加丰隆;血瘀甚者可加血海、三阴交等穴。
具体操作手法是将艾条点燃后,对准施灸的穴位,距离1~1.5cm左右进行治疗,使局部皮肤温热而不灼痛,至皮肤稍显红晕为度。
3
按摩疗法
一散采用按法和揉法进行施治。常选穴包括百会、太阳、风池、曲池、涌泉、足三里、三阴交、降压沟等。
具体操作手法是用拇指面、掌面、掌跟等部位,着力于穴位上,逐渐用力持续按下,以患者局部出现酸胀为度,可反复3-5次。按摩时要注意手法宜轻柔,防止对关节、皮肤的损伤,同时保持患者安定平稳的情绪状态。
四
调摄起居,不安劳作
大量研究表明,合理作息,规律生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高血压的康复,能有效防止高血压的发展和传变。古人提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其实蕴含着深刻的理论内涵。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己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阳气盛衰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要顺应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根据阳气初生、隆盛、潜藏的不同时间,调节起居,安排作息。现代研究也证明,人体生命体征如呼吸、脉搏、体温等也存在着一定的节律变化,血压则普遍呈现出白天略高于夜间的波动趋势。
因此,高血压患者日常应做到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包括定时起床、按时休息、定时锻炼,定时临测血压,根据自身血压情况,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并贯彻执行。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可适当午睡。睡眠欠佳者,应注重睡前准备,不饱食、不饮茶及咖啡、不剧烈运动,同时调整适合的睡眠环境,选择适合的寝具,采取合理的睡姿。有条件者,还可使用安眠降压药枕,以达到更好的安神降压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药枕的选择也同样因人而异。如肝火亢盛心烦失眠的患者,可用野菊花、夏枯草、石菖蒲、罗布麻各等份,研末放入枕芯,制成药枕。
五
合理饮食,巧用药膳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先贤均认为饮食对于健康具有深远的意义。《黄帝内经》开篇即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饮食是健康长寿的关键原因之一。又有“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等论述,说明了饮食偏颇对健康造成损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则提出了正确的饮食观,这些观点与现代营养不谋而合。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饮食有着密切关系,高脂肪、高盐、高热量饮食易引发高血压均已得到证实。
(一)规律饮食,勿饥饱失常高血压患者应做到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形成良好的饮食节律。避免饥饱失常造成不必要的血压波动。中医学理论中尤其重视过饱伤人。《素问·五常政大论》云:“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清代医家傅山的养生观也有“饥不可忍,饱亦有悔”,强调“得少为足”。同时现代医学也证明,饮食过饱,暴饮暴食,容易造成血液在消化系统的聚集,造成心、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饮食失节,还容易造成肥胖,不利于高血压的康复,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二)合理搭配,饮茶禁酒“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将食物按不同的五行属性进行分类,给古人养生提供了很好的搭配模式。高血压患者在饮食方面更应该注重饮食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做到主食多粗少精,烹任低盐少油,膳食多素少荤,多水果少零食,多茶少酒。《本草纲目》记载:“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之根,火降则上清矣。”高血压患者多阳热体质,饮茶最为适宜。现代研究也证明,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成分,有直接或间接防治血管硬化、降低血压的功效。此外,酒精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素问.风论》云:“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可见,节制饮酒对于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饮食原则中,“多”和“少”均为相对概念,不可过于绝对。
(三)药膳降压,预防变证肝火亢盛型:此类患者可食用一些具有清肝降火功效的食物,如荠菜、菠菜、菊花、绿豆等。药膳:车前玉米粥。取15g车前子,用纱布袋包好。加入mL水中,煮沸10分钟后,取出药包,加入玉米糁30g,粳米50g,熬粥即可。
阴虚阳亢型:此类患者可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潜阳功效的食物,如牡蛎、海参、木耳、枸杞、香蕉等。药膳:木耳海参粥。海参15g、木耳15g,梗米50g,食盐1g,葱姜适量。海参泡发洗净后切成细丁,木耳切成碎末状,与粳米同煮成粥,加入食盐、葱、姜调味即可。
气滞血瘀型:此类患者可食用一些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食物、如山楂玫瑰花、茄子、红豆、银耳等。药膳:山楂银耳羹。山楂30g,银耳30g,冰糖10g。三者一同下锅,加水适量,小火熬煮1小时左右,即可食用。可有效预防高血压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痰浊阻滞型:此类患者可食用具有健脾化痰功效的食物,如山药、海带,萝卜、荞麦等。药膳:山药海带粥。山药30g,海带20g,梗米50g,加水适量,煮熟,即可食用。
六
适当运动,移情易性
《格致余论》云:“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由此生亦恒于动。”“动而不衰”是中华文明一直传承的健康观之一。传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及气动等,不但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还可以通过调息方法,养气、补气,提高呼吸功能、做到“形劳而不倦”,从而取得强身健体、安神宁心、舒筋活络、稳定血压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传统功法通过运动形体,改善人体的消化呼吸、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同时还通过气机的引导,以调气解郁,愉悦情志,对于平稳血压、改善心肌供血能力、防止血栓形成具有显著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练习传统功法时,应以传统医学理论为指导,遵循精神内守、形神合一的原则,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切不可过度练习。正如《千金要方》所言:“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
七
移情怡性,精神内守
中医学重视情志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素问·上古天真论》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是说“神”对健康的重要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明确指出了不同情绪对于疾病的影响,认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高血压与肝关系密切,肝主疏泄,性喜调达,情绪变化,尤其是怒气,引起气机升降失调,最易影响肝脏。《老老恒言·戒怒》中云:“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
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足以可见,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预后等都与情绪变化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高血压的治疗防变过程中应注重精神情志的因素,遇事忌惊,处世忌怒,保证乐观、轻松、平稳的心理状态。同时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关心和温暖,是患者重拾生活热情的主要动力。高血压患者,在生活中应多与家人朋友交谈,遇事三思而后行,避免暴怒和压抑自己的情感,将情绪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高血压
可预防
饮食锻炼保安康
感谢您
请转发
让更多的人受益、身体壮!
祝大家新春快乐,幸福安康,请点个“在看”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