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点击蓝字   )

A、经过不懈努力,我终于把这篇文章背得滚瓜烂熟了。B、这两本成语词典各得其所,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都很鲜明。C、今天星期天,妈妈难得抽出空带我去模型展览馆,令我喜出望外。D、听到这个消息,他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正确答案

B

解析

A.滚瓜烂熟:像从瓜蔓上掉下来的瓜那样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符合语境;

B.各得其所: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不合句意。

C.喜出望外: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符合语境。

D.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符合语境。

故选:B。

2、(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B、“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C、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D、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正确答案

D

解析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大路平顺”后面的句号改为分号;

故选:D。

3、(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B、济南交警董相勇捐肝救妻,谱写了夫妻二人在困境中相濡以沫。C、考场上沉着,镇静,是能否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D、一本好书可以给你带来许多教益,甚至可以影响你的一生。正确答案

D

解析

A、关联词运用不当,可改为“只有才”;

B、成分残缺,在相濡以沫后加上成分,如:动人乐曲;

C、两面对一面,不合逻辑。

D、没有语病。

故选:D。

4、(2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年少时候,母亲就是我们的守护神,每一次从梦中醒来,都会看到母亲温柔的目光;每一次跌倒,都会得到母亲的搀扶。冬天里,;夏天里,;秋天里,;春天里,。

①母亲便是月亮,映着我们床前的明月光

②母亲就是小火炉,摸起来,暖暖的

③母亲就是一片绿荫,为我们遮挡太阳

④母亲就是暖阳,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坚强。

A、②①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正确答案

B

解析

题目中的句子是关于母爱的,母亲每时每刻都在关爱着我们,冬季里需要温暖,母亲是小火炉,夏季里需要阴凉,母亲是绿荫,秋天里母亲是月亮,春天里母亲是暖阳。

故选:B。

5、(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色花》与《荷叶?母亲》都借一个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B、《秋天的怀念》写作者在母亲去世后,不忘母亲的交代去北海看菊花。菊花是秋天盛开的,所以以“秋天的怀念”为题。C、《咏雪》勾画了一幅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D、《散步》于细微中见真情,浓浓亲情在一家人走向春的原野中无限延伸。正确答案

B

解析

A.正确。

B.有误,以“秋天的怀念”为题不仅仅是因为菊花是秋天盛开的,还因为爱自己的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6、(5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A.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B.小松树!/容我伴你去/山上的白云深了!

上面两首诗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  。她最有名的两部诗集是《  》和《  》.  、童真和  是这些诗集的主题歌。

正确答案

冰心(或谢婉莹);繁星;春水;母爱;对自然的赞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注意要结合诗句内容,判断出自的作品,然后明确作者的作品及主要内容以及艺术特色。

7、(9分)综合性学习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然而,大千世界,鱼龙混杂,友分益损。古人这样告诫我们:“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可见,如何认识和选择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为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请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活动一:  ;

活动二: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①15岁的小明在同学的生日宴会上认识了出手大方的王大哥,王大哥经常请他去餐馆吃喝,带他去网吧玩游戏。工作繁忙的父母没时间陪他,王大哥则成了好朋友和崇拜的偶像。一天,王大哥突然对他说:“有一个小子总跟我过不去,我不便出面,你替我教训教训他,反正他也不认识你。”被王大哥这么一蛊惑,原本老实听话的小明手拿木棍,朝那个人的头上猛击一棒,致其重伤。

②小刘、小彭、小陈都是某校初三学生,也曾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父母眼里的好孩子。一次外出游玩时,三人结识了社会青年郑某。郑某通过钱和烟的诱惑,逐渐将他们拉拢成自己的小弟,三人跟随郑某四处游荡,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探究结果:  。

正确答案

交友之道,贵在真诚。

活动一:办一期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黑板报;

活动二:举行“网络交友利弊谈”的辩论赛。

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时期一定要慎择友,择良友。)②面对朋友的要求,不可随意迁就,否则会铸成大错。(大意相同即可得分)

解析

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拟写标语要注意抓住活动的主题,点明活动的意义。如拟写为:交友之道,贵在真诚等。

本题考查活动的设计。针对中学生的主题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朗读比赛、图片展、读书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主题歌咏比赛、古诗文朗诵大赛、办一期手抄报等。选择两个以“交友”为主题来拟写名称即可。

本题考查探究材料,总结结论的能力。对材料进行探究,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出关键词,从而得出探究结果。本题给出的材料分别讲述了两个事例:一是小明结交不良朋友王大哥,帮他打架受伤;二是三名初三在校的优秀学生,因结识了不良朋友而误入歧途。二者的共同点是:结交不良朋友而犯错,由此可得出结论:结交朋友要慎重;不良朋友是犯错的起源等,用流畅简洁的语句表述即可。

(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熬)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挺/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随便)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8、下列红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新绿(lù)B、铺着(pǔ)C、嫩芽(nùn)D、咕咕(gū)正确答案

D

解析

(1)A.“绿”应读“lǜ”;B.“铺”应读“pù”;C、“嫩”应读“nèn”;D.正确。故选:D。

9、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挺挺随便B、熬熬随意C、挺熬随意D、熬挺随便正确答案

C

解析

(2)挺:原意硬而直,如笔挺、挺立。伸直或凸出(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如挺胸。挺也表示勉强支撑;

熬:忍受,耐苦支持;由语境中“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可知,应填“挺”;“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可知,应填“熬”;

随便:不受拘束。没有统一、计划、方法或目的;结构混乱的;

随意:指的是一种状态,自由自在、洒脱、无拘无束的一种精神性格;根据语境应为“随意”;故选:C。

10、文中最后一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解释说明B、表转折关系C、表递进关系D、表因果关系。正确答案

A

解析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解释说明,故选:A

二、阅读理解(40分)

11、(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下列句中红字的词语。

①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称: 

②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法: 

(2)文中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4)试分析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正确答案

(1)①称赞,赞许。②效法。

(2)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3)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称:称赞,赞许。

②句意为: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法:效法。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为: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根据句意,句子划为: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理解分析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态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

(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意思是“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这里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12、(1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黑发底下

①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从头到脚,我们神奇地保持一致。像是隔着上下三十年的同一个人。

②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潜藏在大地深处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③小时候,我们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五,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趟着露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母亲给他准备一只杏儿大小的杯子,盛满酒,父亲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惫就被这杯酒解除了。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哎呀,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④那白发寥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⑤南方的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地守望黎明。天难得地飘起了雪,越飘越大,压在银杏枝头,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的断裂声。狭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散发淡淡的热量。我们一家围炉取暖。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可爱的羊羔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⑥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容易寻找到。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⑦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给父亲拔白头发,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且自鸣得意的秘密。

⑧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白头发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据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⑨后来,父亲被病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就是不停地吃药、打针,各种治疗。有时候父亲斜靠在病床上,双眼微闭,我觉得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坐在那里,用手轻轻地拍拍头发,发出“嘭嘭”的声音,这声音把一切嘈杂和烦恼都给隔离了开来。但是,事与愿违,他的头发很快就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他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帽子。不知道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

⑩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夫靠铲掉杂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速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但岁月如流水,匆匆逝去,不舍昼夜,无法回头。

(文/简默,有删改)

(1)说说文章标题“黑发底下”的含义。

(2)第③段中“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3)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4)请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5)与第⑦段“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且自鸣得意的秘密”中“秘密”相照应的句子是

(6)第⑨段“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中“丢”字用得很传神,请简要品析。

(7)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正确答案

(1)(2分)(从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①黑发底下是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②黑发底下是白发,是脱落;

③黑发底下是父亲对孩子的呵护和家庭的责任;

④黑发底下是父亲生命的流逝和孩子的成长。

(2)(2分)写出母亲的辛劳和对父亲的爱,衬托父亲的形象;间接写出了家庭的温馨。

(3)(2分)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运用了反衬(衬托,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家庭的温馨。(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4)(2分)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拟人、夸张、对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在不知不觉中衰老,暗示父亲生命的流逝(逐渐衰老,不再年轻)。(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5)(2分)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6)(2分)“丢”原指遗失、失去,在这里指父亲被病魔折磨,失去了头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生命流逝,无奈不舍(无法控制、无法把握)的感情;同时也表明了在作者的眼中,父亲即使掉光了头发,也是坚强的,伟大的。(意思接近即可)

(7)(2分)含义:对生命流逝的惋惜;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却又无法将其留住的遗憾;对父亲生命终将逝去的悲痛。(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作用: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题目的含义,理解题目的含义,要结合内容、结合人物、结合情感、结合主题谈,要从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去考虑,理解标题的含义就是要挖掘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意。根据文章内容,解析题目的表面含义,去文章中找出“黑发”相关的语句,即可明确表面含义是黑发底下是父亲,是父亲的白发;结合主旨,黑发底下的还有父亲对儿女浓浓的爱和付出,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如果在主人公之外,刻画了其他人物形象,都是对主人公的形象起烘托作用;而根据语句中对母亲的描写,侧重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爱父亲的人;通过母亲和父亲的互动可以营造温馨的氛围。

(3)本题考查的是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文章中出现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考虑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空间,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情,突出深化主题等;本题划线句子描绘的是沉静、幽深、冷清的环境,而下文描写的是一家人在狭窄的厨房里取暖的情形,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赏析,赏析语句需要从三个角度进行考虑,一是修辞角度,二是描写角度,三是用词角度;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可以看作拟人、夸张、对比),把父亲的白发比作撒入广袤的黑土地的微薄的雪花,所以可以从修辞角度进行分析,比喻的表达效果答题方式是: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写出了、抒发了、表达了)…

(5)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指代内容,根据第?段“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我有些无地自容”,所以我们可以去上文寻找答案:父亲…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据此即可提取原句解答。

(6)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我们要透过词语的表面哈衣,结合作者的感情脉络,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会作者遣词的用意,解答模式:“××”一词原意是…,这里的意思是…,表现了…,表达了…

(7)本题考查的是结尾语段的含义和作用的分析,根据句子“但岁月如流水,匆匆逝去,不舍昼夜,无法回头”可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对生命流逝的悲痛。而语段结构上的作用可以根据位置进行分析,语段位于文章结尾作用往往是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等作用。据此解答即可。

13、(12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被放逐的皇后

金建云

①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

②她用iPad打发孙子,烧饭忽咸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我教她玩   我们都要学会自立,学会自立对自己的将来都会有帮助。有些人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愿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向自立,这种依赖思想对于自己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不仅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学会自立对我们来说非常的重要。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学校是我们成长的温室,但是,我们不可能永远生活早摇篮和温室中,终究要走进社会,经风雨,见世面。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学会自尊,增强自信,提高法律意识;逐步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和谐融入社会,关爱社会,奉献社会,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能够自立自强的人。

  我们永远都不能依赖父母,总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开父母的,如果我们不能从现在起,在父母的帮助下,自觉地储备自立的知识,锻炼自立的能力,培养自立的精神,就难以在未来的社会中自立,所以说,人生需要自立。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相互帮助,相互依靠,自立不是拒绝帮助,依靠不是依赖,要独立生活,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只有明确自己的责任,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成为真正自立的人。我们也要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最基本的就是要立足自己当前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要培养自立能力,也要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反复锻炼,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自己能力,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我们要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解析

这是一道作文试题材料,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段,语段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孩子的内心独白,我们写作的思路应在材料中寻找,只要能确定关键词语或者能分析出材料中的含义,本作文写作难度不大。

材料里描述的现象,可能是目前很多家庭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学生一看到这样的材料,很熟悉,不会束手无策。大部分考生可能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也会有一些考生从家长的角度写这篇文章。每个人都能写,但要写得好,写得有深度,因人而异。

这则材料看似平常,细读却内涵丰富,是能考查学生思维层级的好题目。大多数考生会从自理自立的角度入手,结合实际,也很有话说。思考切入的角度可以更多。比如从父母的角度,可以写:什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包办代替是爱吗?对孩子的教育应重视什么?从孩子的角度,可以从自理能力、思想独立入手,还可以写关于成长的需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

这是一篇写人类或者反思人类行为的作文,我们可以转化一下思路,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小动物的故事,写一个小动物想干家务却被父母拒绝的苦恼,可能更有新意,也容易获得高分。

在体裁上,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

本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mae.com/tmfl/62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