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远志
盛夏过后,时令向着秋天走,秋燥为患,是到该写写滋阴佳品玉竹的时节了。说到秋燥滋阴之品,石斛是比较知名的。不过石斛名贵,相比之下,玉竹价廉物美,也不失为秋日滋阴润燥、美肤养颜的理想药食兼用资源。
玉竹这个风雅的名字,来源于它的植物形态,因其茎梗如玉般温润碧绿、叶则形似竹叶,故而冠名玉竹。但在古代,“葳蕤”这个名要比“玉竹”应用得更普遍。葳蕤一词本是用来形容草木茂盛枝叶下垂之貌,玉竹植株,因其“根长多须,如冠缨下垂之緌而有威仪”,正是葳蕤描述的样貌,所以得名。
不过,在我国有名的“玉竹之乡”——湖南邵东,这“色淡黄而有节,扁圆弯曲蠕虫样”的玉竹,还有个十分粗俗的名字,叫“猪屎尾参”。这貌似粗鄙的命名,最后一个“参”字却是关键。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中,能叫做“参”的,向来都是滋补养身佳品,“猪屎尾参”一名,不仅颇能展现玉竹根茎壮硕的外观形态,也内有乾坤,令人印象深刻。
玉竹之乡邵东在地理定义上属“衡邵干旱走廊”。有别于湖南大部分地区湿润的气候环境,这里干热少雨,土壤疏松肥沃,是玉竹生长的乐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湘玉竹在品质和产量上都比较出挑,源于此,湘玉竹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同时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玉竹是历史悠久的药食同源中药材。作为药用,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曰:“味甘平。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皯,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在《神农本草经》中,玉竹的正名为“女萎”,又有若干别名:葳蕤、地节、玉竹……等。
我国药典载,玉竹来源于百合科植物玉竹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晒至柔软后,反复揉搓、晾晒至无硬心,晒干而得;或蒸透后,揉至半透明,晒干得到。玉竹味甘性微寒,具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之功,常用于治疗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现代植物化学和药理研究表明,玉竹的化学成分包括玉竹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氨基酸、黏液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等;玉竹提取物能提高免疫力、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抗氧化、美肤养颜,对皮肤有显著的老化抑制作用等。
我国古代医书对玉竹多有记载,如清代张秉成在所撰《本草便读》中写道:“风温风热之证,最易伤阴,而养阴之药,又易碍邪,唯玉竹甘平滋润,虽补而不碍邪,故古人立方有取乎此也。”这一席话,描述了玉竹最突出的特点:善治阴虚外感,养阴而不恋邪。
在中医药理论中,阴虚外感属于阴液亏损,又感外邪(如感冒),常以发热、微恶寒、头身疼痛、五心烦热(两手两足心发热,心胸烦热)、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脉浮细数等为常见症状。一般来说,有外感病邪时,中医不主张滋补,以防养邪为患,但玉竹是个例外,它能滋阴平补而不碍邪,是非常理想的养阴滋补之品。
生活中,汗出过多而损耗津液、过食辛辣和烟酒而伤阴,或秋冬干燥而致阴亏时,都可以通过食补玉竹,来滋养润泽、养阴生津。
玉竹也是很好的驻颜润肤之品。《神农本草经》中曾写道:“久服,去面黑皯,好颜色,润泽……”,可见玉竹的美容养颜功效,古人早已发现和应用。玉竹滋阴润燥,能令体内津液充沛、气血丰盈,使肌肤红润光泽而水灵。玉竹的这一功效和作用,也使得它成为中药圈里的美白常用药材。
坊间流传着很多以玉竹为主打的小偏方,比如:玉竹、麦冬、沙参同煮,可以治疗秋燥伤胃阴;玉竹单味煮汁饮用,可以治疗发热口干,小便涩;玉竹水煎,代茶饮,有利于改善心血管疾患,尤其是冠心病。这些食疗小偏方,玉竹均需重用。我国药典上,玉竹的成人日服常用剂量为6-12克,如鲜食,剂量应适当加大。
玉竹,其实也是制作药膳的上好材料。玉竹含有丰富的多糖和黏液质,淡淡的甘甜,稍有粉性又略黏而不干涩,可谓内外兼修,既有功效又有味道。
以玉竹为主要原料制作的药膳,如:玉竹麦冬猪肉汤,可以应对秋燥肺胃阴伤,治疗久咳痰少、气虚乏力之虚咳;玉竹沙参百合莲子饮,能养阴润燥、润肺止咳、益血安神、滋补养颜,适宜于体虚久咳、肺燥干咳、口干口渴、肤干色暗等症状的人群,非常适宜于秋冬进补。但玉竹味甘性偏寒,脾虚便溏、痰湿内阻的人群应慎重食用。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猜你喜欢(按关键词索引):
石斛枸杞
艾
蒲公英
天麻
莲
黄芪
甘草
鱼腥草
姜
西洋参
人参
灵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