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敬请关注今天的贵州民族报原生态黔

富美雷山活力绽放

特约记者李雪本报记者杨光明

鸟瞰雷山县城吴健民/摄

梦幻西江苗寨李雪/摄

苗家采茶女孩子李雪/摄

十月的雷山,清风送爽。雷公山下,丹江河畔,山山岭岭回荡着丰收的赞歌,星罗棋布的苗寨升腾着无尽的喜悦。党的十八大以来,雷山县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充分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走出了一条“一主导、四围绕”特色发展路,以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围绕文化旅游业抓特色山地农业,抓特色生态工业,抓特色服务业,抓特色城镇化,抓脱贫攻坚,让雷山各族人民端稳了生态“绿饭碗”,吃上了香喷喷的文化“旅游饭”。

开启全域旅游新篇

五年来,雷山依托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龙头,带动了全县各乡镇各村寨的旅游发展,特别是郎德景区的第二次开发和西江营上服务区的开发。总投资2.2亿元改造升级的郎德苗寨景区,新增了郎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街区、郎德非遗博物馆、开心农场、迷你花海、停车场、奥运圣火步道等。郎德还就文化展示部分进行了提升和包装,在原有的12道拦路酒的基础上,对盛装迎宾人员、芦笙吹奏人员队伍进行了充实。同时,将“招龙节”作为歌舞展示的核心编排成充满神秘色彩的场地剧目,将失传多年的苗家成人礼重新挖掘出来,向外界展现苗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除了郎德景区大变样外,西江营上服务区,更是锦上添花。繁华的西街与仰欧桑剧场——苗界相辉映,构成了西江新景区。今年6月8日,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入口的西街举行通街揭牌仪式。作为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主要入口,西街这条约米长的民族风情步行街,建筑面积达五万余平方米,是苗族文化体验、居、旅互动的旅游栖息地。街区还包含有文化创意平台街区、生态停车场以及建设中的七星级悦榕庄等顶级品牌酒店及观光车、缆车接运点等。苗界,是大型苗族歌舞剧《仰欧桑》的剧场,也是集吃、喝、玩、乐、游、购、娱等业态的综合体,是苗族文化体验、居、旅互动的高端旅游目的地。除了打造精品景点景区,雷山县还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让更多的人都能吃香喷喷的“旅游饭”。麻料村是雷山有名的“银匠村”,在旅游红火的大背景下,靠银饰锻造技艺闯出了“一片天”,多数银匠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目前,雷山县的农家乐接待户已发展到余户。全县从事银饰品、苗族服饰品、刺绣、芦笙、竹木根雕等加工制作的民族民间艺人和妇女有2万多人。今年1至9月,全县共接待游客.64万人次,同比增长41.73%,旅游综合收入69.24亿元,同比增长45.67%。乡村旅游呈“井喷式”增长态势,西江千户苗寨被国家旅游总局列入国家“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名单。

扬起绿色经济风帆

好山好水孕好茶。五年来,雷山县结合山区县情实际,依托山区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环境立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全国旅游名县”和“贵州茶叶大县”两张名片,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目前,雷山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6.15万亩,实现人均1亩茶,农民人均1.5亩茶。截至年8月31日,茶青产量吨,产品产值.56万元,实现综合产值万元。在雷山的乌开工业园区,就入驻了十多家茶企业。五年来,雷山编制完成了《雷山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启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试点改革。累计投入7万元实施林业生态工程3.3万亩,完成封山育林、退耕还林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35%。落实生态补偿制度,累计兑现生态补偿资金万元。大幅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主动淘汰2家高能耗企业。建成西江、永乐污水处理厂和县城垃圾填埋场,完成污水收集管网建设80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堤防建设5.93公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不仅让雷山入选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和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也孕育了雷山茶、雷山天麻、白芨、青钱柳等绿色产业。截至今年6月,雷山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4.4万亩,总产量为吨,总产值为万元。雷山银球茶、乌杆天麻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雷山黑毛猪获得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雷山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被列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绿色经济正成为雷山经济发展的一抹亮色。

攻克脱贫攻坚堡垒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五年来,雷山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完成遍访、建档立卡贫困户户。投入8.59亿元建设县、乡易地搬迁扶贫生态移民房套,完成户0人移民搬迁。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85亿元实施乡村旅游、特色种养等扶贫项目,贫困群众收入大幅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年,全县减少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人,贫困发生率从年的20.8%下降到19.33%。目前,全县还有贫困村90个,贫困人口户人,年拟确保11个以上贫困村出列、脱贫0.47万人以上。为攻克脱贫攻坚堡垒,雷山县打出四套“组合拳”。打好“组组通”公路硬仗。今年完成极贫乡镇和深度贫困村的“组组通”,明年全面完成全县8个乡镇77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自然寨).05公里的“组组通”公路,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打好产业扶贫硬仗。千方百计做好“旅游+”文章,大力发展茶产业、中药材产业、蔬菜产业、生态畜禽产业、食用菌产业。大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做强做大西江苗寨、雷公山等旅游品牌,用好“银球茶”“乌杆天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努力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采取“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把贫困户组织起来,加快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两年任务一年落实,确保完成年、年户余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年6月底前“一步搬到位、六个全覆盖”,让群众一步搬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落实好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免费教育政策,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失学;落实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医疗政策,不让一个贫困户因病致贫、返贫;落实好住房保障政策,让贫困农户有房住、住得好。

打造城乡新面貌

五年来,雷山城乡发展实现了统筹推进的重大转变,进入共同繁荣的新时期。凯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启动雷山至榕江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入4.5亿元,完成大塘至永乐公路改造30公里,完成通村油路建设.8公里、新建通村公路84.6公里、建设产业路98公里、防护工程余公里,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目标,通村以上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全覆盖。投入3.06亿元建成蚩尤大道。启动实施丹江、西江示范小城镇、苗疆盛世综合体、红屯堡安置小区、城乡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工程等一批配套设施建设。累计投入5.3亿元推进“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实施“一事一议”和农村环境整治项目个,85%的行政村完成村组入户步道硬化和路灯安装,有58个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完成个村级农家书屋、5个乡镇体育场、8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开通个行政村宽带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实现村村通,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年,雷山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5亿元,是年的2.4倍,年均增长14.9%。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元和元,是年的1.8倍和2倍,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4.8%。今天的雷山,百姓乐业,人民安康。15万雷山各族同胞守望相助,同心同力,携手奔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一场气氛热烈的讨论会

特约记者彭圆兰

近日,岑巩县思旸镇岑峰村的村委会便民服务厅里气氛热烈。红彤彤的长桌边,围坐着七八位党员群众,正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探讨着村里接下来的发展思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了,根据十九大报告精神,大家觉得接下来我们村要如何发展?”该村“第一书记”万胜林摊开纸笔,向大家发问。“习总书记说,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绿色发展。那我们要紧跟步伐,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美丽乡村,因地制宜,开发乡村山地旅游。”今年69岁的退休老支书吴昌益精神矍铄,率先发言。万胜林任村支书的20年间,带领着村民种植水蜜桃、脆红李、葡萄等精品水果0余亩,让山头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把一个穷山恶水的“三多村”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老支书说的对,我们岑峰村目前发展的产业要继续巩固,但也要思考下如何进行产业转轨,方方面面都发展起来,让产业更多、村子更美、村民更富。”该村现任村支书杨洪尤接过话头。“发展旅游要能吸引游客,我们这有好茶、好山、好水,可以从讲好岑峰故事这方面着手。”村长龙家松想到村里的茶园、果园,拍拍脑袋大声建议。话未毕,一直没出声的村妇女主任王建秀眼前一亮,站起来说:“对对对,我们妇女们正在编排一个快板和舞蹈,想把我们岑峰村这些年的变化唱进去,大家觉得怎么样?”在王建秀心中,围绕乡村旅游,其实早有了一些规划。她说:“要带领村里妇女进行厨师、家政等培训,开办农家乐,搞好旅游服务,吃上旅游‘饭’。”“村里的发展,我们也要参与,妇女能顶半边天呢。”王建秀的话语刚落,大厅里响起了欢乐的掌声和笑声。“那我就专注发展稻田养鱼,到时让游客来这有美味的岑峰鱼可以吃。”刚从自家稻田里抓了几尾稻田鱼回来的村民何锡平来到村委会,还顾不上洗掉脚上的泥,加入了讨论。何锡平是贫困户,今年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养了两亩稻田鱼,估计能有2元左右的收入。除养稻田鱼外,何锡平两口子还到村里合作社上班,5个月挣了2万元,并于去年在合作社入了股,预计今年年底可以拿到一定分红。“大家的想法都特别好,就是要这样,不能被动地等待,多给村里找找发展路子,新时代已经来临了,我们一起出发,齐心把岑峰村建设得更美更好更幸福。”万胜林说。近年来,在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岑峰村依靠党和国家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修通了通组路,冲破了大山的阻隔,建立了村党支部领导的合作社,多种特色产业欣欣向荣,已建成葡萄园亩、脆红李基地亩、核桃亩、水蜜桃亩、茶叶亩,预计产值可达万元。如今,该村50%的农户建起了新楼房,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村级实体经济积累3余万元,年人均收入预期能达到8元。

台江县排羊乡发展优势产业助脱贫攻坚

本报讯近年来,台江县排羊乡坚持“农文旅”一体化思路,把茶叶种植、食用菌发展、红米加工、稻田综合种养和乡村旅游发展等作为“牛鼻子”来抓,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基础。该乡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乡长为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服务群众全覆盖工作制度,把重点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宣传和解决资金、技术、销路、信息等难题细化到每个领导班子成员、各股站室、包村干部、驻村工作组和村干部,做到政策至少一月一宣传,存在难题也及时解决;借助“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学促做,以做促改,创建了“四学模式”和“四亮四比”党建载体,完善了干部职工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加强村干部管理实施意见,有效激发基层发展内生动力,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动员全乡干部职工捋起袖子实干,全力以赴落实;利用返乡创业人员、三级组织部门帮扶等资源和优势,先后引进贵茶集团分公司——台江县高原生态茶叶有限公司、贵州万隆农业有限公司、贵州鑫建龙凤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十户一体+农户”等模式运营,解决农户发展产业存在的资金、技术等短板,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解决农户家门口就业,实现农户户户能增收,贫困户户户能摘掉贫困帽子。“亩茶叶基地年纯收益可达万元,覆盖村里户贫困户,每户除劳务外年可增收2.63万元。”高原生态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昌奎介绍说。该乡食用菌基地建设也顺利推进,第一期已建成大棚74个,覆盖户贫困户人,大棚租金每年74万元,80%用于贫困户,户均收入元,人均增收.12元。红米加工厂生产线已正式投产,预计年纯收入达万元,直接带动当地老百姓就业30人,人均增收元。排扎农业园区建成了“稻+鱼+鳖”综合种养模式,与农户签订了按股分红的合作协议。排扎“孙君院子”民宿接待今年8月开始启动运营,接待游客0多人次,目前收入2.3万元。该乡排扎境内的白水洞景区涧深谷陡,山高水急,森林密布,有大小瀑布多个,有如世外桃源和人间仙境,属环雷公山休闲度假旅游带核心区域。目前,该乡已启动开发建设,完成了项目规划设计,届时将和排扎民宿、排扎农业园区和红米加工厂形成“吃——住——游”配套产业一条线。“今年排羊乡是摘帽乡镇,目标是户贫困户人脱贫,我们只有重抓优势产业发展,同时覆盖到每户贫困户,让他们都能就业、都有收入,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实现。”乡党委书记许荣俊信心满满地说。(特约记者周敏)

一个山庄带火一方产业——天柱县侗族青年伍宏章助民脱贫纪略

特约记者陈光昌

天柱县邦洞街道西安村侗族青年农民伍宏章,在邦洞赖洞建立赖洞山庄,用旅游+扶贫模式,解决就业,拉动产业,成为天柱县颇有名气的青年致富带头人。    记者在伍宏章山庄看到,占地30亩的山庄里,米紫薇拱门“隧道”引人注目,一栋青瓦翘檐的木楼前客人进进出出,20个烧烤大棚里客满为患,清澈的鉴江里几十个游客在戏水,户外秋千上孩童轻荡,树荫吊床里游客闲摇,宁静的山庄充满生机。

一门心思建山庄

赖洞村位于天柱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2公里,是一个侗族聚居之地。赖洞三面临水,山环水绕。村中古井、隔岸莲台、长桥锁钥、野鹿衔花等赖洞八景四方闻名。年以前,尽管赖洞交通便利,风景优美,也是发展产业致富的好地方,但村民种出来的东西无处销售,养出来的东西没人收购。尤其是空巢的赖洞,佝偻的老人咳嗽着还要下地干活,小孩两三岁了过年看见父母如同陌生人,有的夫妻一人守家一人外出打工多年导致夫妻关系破裂……这一幕幕景象深深刺疼着伍宏章的心。于是,返乡创业成了伍宏章最大的心愿。年,高中毕业后的伍宏章经过5年的打拼,在东莞最大的水果批发市场开水果批发店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为他实现愿望奠定了经济基,并先后到湖南、凯里、浙江等地考察。他发现赖洞一个叫“磨屋”的地方鉴江环绕,特别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年5月,他投资万元成立了天柱县利农种养殖有限公司,栽种红提15亩。随后,他先后投资万元建美食楼1栋,修停车场0平方米,搭烧烤棚20个,设冲浪游泳池0平方米,栽植紫薇、三角梅、香草等花木10余种。秋千、吊床等休闲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伍宏章把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在旅游山庄,开始我和婆婆都担心他做不好,一直反对他搞山庄。看到他一门心思要发展旅游,一心想带动在外的青年回乡创业,而且做得有模有样,我们也不再反对,反而支持他啦!”伍宏章的妻子说。

一颗红心助脱贫伍宏章经营赖洞山庄已有6年的历史。他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用工先用本地的人,食材要先购买本地的食材。山庄旺季每天游客达余人,淡季每天游客也有人左右。旅游的红火为伍宏章助民脱贫奠定了基础。赖洞村的贫困户张美锡从天柱职中电工专业毕业后,为了照顾爷爷、爸爸、和叔父,不能外出打工。伍宏章知道后,觉得张美锡虽然家庭困难,但很有孝心,恰好庄里缺一名电工,专门聘请张美锡负责山庄的水电等管理工作,每月发给1元的薪金,还包吃,解决了张美锡在家就业照顾老人的心愿。伍梅枝是西安村人,因为家庭突遭变故,要照料自己年迈的父亲不能外出务工。伍宏章知道后,发动她养鸭,还负责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一些。“有了专门的收购点,我的鸭子不愁卖。现在每年要卖多只,一年也有四五万元的收入。”伍梅枝说。据山庄厨师介绍,山庄解决附近村民就业10人,其中贫困户4人。伍宏章的山庄每天要采购鸡、鸭等10余只,采购田鱼10多斤,采购白菜、萝卜、大青椒、窝笋等青菜30多斤,村民加工的土特产苕粑、蕨粑、水豆腐等也每天采购,每天要给附近的村民带来多元的收入。村里的年青人看见伍宏章成功了,也纷纷返乡创业。目前,赖洞村发展杨梅、辣椒、大棚蔬菜、大棚西瓜、晚秋黄梨等多亩。全村有上规模养鸭基地3个,养鸡基地4个,山羊养殖15户,黄牛养殖30户……

   

黔东新城乘势飞扬——三穗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特约记者衮政豪吴遵智本报记者杨光明

金秋十月,一个收获硕果与孕育希望的季节。伴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地处黔东大地的三穗县各族人民欢欣鼓舞,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扬帆再起航。党的十八大以来,三穗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坚持主基调、主战略不动摇,围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打造“黔东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战略定位,凝聚共识,精准发力,真抓实干,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穗夜色宣传部提供

经济社会发展迅猛

三穗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坚持主基调、主战略不动摇,围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打造“黔东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战略定位,凝聚共识,精准发力,真抓实干,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年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65亿元,同比增长14.9%,增速居黔东南州第2位;完成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3.08亿元,同比增长2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12亿元,同比增长1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6亿元,增长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实现79.29亿元,增长20.9%。增比进位综合测评排全省县域第二方阵第8位、黔东南州县域第二方阵第1位。年上半年,增比进位综合测评排全省23个县域第二方阵第12位、黔东南州7个县域第二方阵第2位,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产业发展呈现新格局。该县致力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3.6:21.3:65.1。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3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从18家增加到家。经济开发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落户企业64户,建成投产53户,针织服装、轻工制造、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聚集加快形成。第三产业快速崛起,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0.5%。旅游产业迅猛发展,成功打造了台烈颇洞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八弓界牌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今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76.8万人次,同比增长50.6%,旅游综合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72%。基础设施实现新跨越。该县新增公路公里,通车总里程达1公里,行政村通畅率达95%,村村通水泥硬化路进程处于全州领先水平。沪昆客运专线三穗站、三黎高速建成通车,三施高速、三穗至镇远快速通道的开工建设和公交车的投入使用,以及三穗通用机场的规划建设,三穗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塘冲水库大坝工程竣工,启动实施白剑坡、金昌沟水库建设,有效解决工程性缺水和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人民福祉实现新提升。该县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累计达31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2.2%。年上半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元和3元,同比增长9.4%和11%,增速分别居全州第3位和全州第1位。累计投入资金共4.07亿元,新(续)建和改扩建农村幼儿园、中小学、第四中学、第三小学等教育建设项目余个,义务教育通过省级基本均衡评估验收。城镇、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元/月/人、元/年/人。年群众安全感测评达97.22%。

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三穗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和“双组长”负责制,将“精准”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扎实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贫困人口由年的5.99减少到3.31万人,减少贫困人口2.68万人。贫困村由年的85个减少到76个,共出列贫困村9个。贫困乡镇由年5个减少到1个,共摘帽4个乡镇。贫困发生率从29.78降至16.43%,减少13.35个百分点。突出“顶层设计”这个前提。在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州脱贫攻坚政策基础上,该县配套出台了“党社联建”“惠民1+1”等6个专项扶贫行动计划,构建了“1+10+9+6”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以开展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和“大比武”行动为抓手,将全县划分为9个战区,并成立三穗鸭产业、农业产业、易地扶贫搬迁、易地产业扶贫、乡村旅游扶贫、文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产品销售8个工作专班。同时,为攻克深度贫困,该县出台了《三穗县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及“实施脱贫攻坚农村公路‘组组通’三年大决战”“实施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等14个子方案,打出了一套脱贫攻坚“组合拳”。紧盯“责任落实”这个关键。该县制定出台《“县委常委包乡镇、县级领导包村、乡科级干部包户、干部包人”四包责任制》和《脱贫攻坚“包保”责任管理办法》,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所有县委常委包乡镇,35名县级领导包村,个部门单位包贫困户,0余名干部包贫困人口,实行一包到底,直至脱贫,进一步巩固了“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头上有任务”的责任体系。同时,出台《村级干部管理考核办法》和《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管理考核办法》等文件,采取“电话查、驻点查、跟踪查、考试查、组织部长约谈”的“四查一约谈”方式,加强干部管理,形成上下联动帮扶合力。今年以来,该县县、乡(镇)累计开展集中督查30余次,召开调度培训会余次,有力地推动了干部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在今年6月5日首次省政府脱贫督导中,该县没有错评、错报、漏评、错退的情况,群众对帮扶满意度达%。强化“党建扶贫”这个统领。该县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党社联建”模式,已作为全州唯一县列入贵州农村“三变”改革典型案例。以“党社联建”“党建”三带抱团发展脱贫为载体,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目前,三穗县打造了58个“党社联建”示范村,辐射带动贫困群众1.9万人,累计注册资金4.6亿元,年产值近3.1亿元。同时,组建了跨3个乡镇10个中心村覆盖2.4万人的村级联合党委,选优配强11名党委班子成员和1名第一书记,成立了1家区域集团公司,带动新增专业合作社20家、企业8家。该县探索创新的颇洞联合党委工作得到了省委深改办的高度







































西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哪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mae.com/tmfl/14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