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来源:中医杂志

制定者: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回顾性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便秘患病率为18.1%,儿童的患病率为18.8%,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的8.2%;农村人口患病率为7.2%,显著高于城市人口的6.7%。中医药治疗便秘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伤寒论》创立了蜜煎导法,所记载的麻子仁丸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了《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公布了《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促进了便秘中医药诊治规范的完善。近年来便秘的临床研究不断进展,有必要对既往的共识意见进行更新。

1概述

1.1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3次),粪便干硬难下,或粪质不干但排便困难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指出便秘为每周排便<3次,无稀便,大便硬结或呈团块,或排便费力,或有排便不尽感,或排便时需用手法协助。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武汉)》指出便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

罗马IV诊断标准“对便秘的描述为:排便为硬粪或干球粪,排便费力,排便有不尽感,排便时有肛门直肠梗阻/堵塞感,以及排便需要手法辅助。

1.2中医病名除“便秘”外,尚有“后不利”“大便难”“脾约”“秘结”等病名,其治疗经验可供临床参考

便秘之症首见于《黄帝内经》,其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称便秘为“脾约”。《景岳全书?秘结篇》将便秘分为阳结、阴结。而“便秘”一名首见于清代沈金鏊所著《杂病源流犀烛》,并沿用至今。

1.3便秘既可作为功能性疾病独立存在,也可作为症状见于多种器质性疾病,临床应注意鉴别诊断

常见引起便秘的器质性疾病有:结直肠肿瘤、肠腔梗阻或狭窄、肛裂、内痔、直肠脱垂、肛周脓肿等消化系统疾病;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脑卒中、脑肿瘤、自主神经病变、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淀粉样变性等神经系统及肌肉疾病;糖尿病、高钙血症、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

常见表现为便秘的功能性疾病主要包括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阿片剂诱导型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排便推进力不足、不协调性排便)等。

1.4临证应综合病史、症状、体征,对高危人群应重视影像学和结肠镜检查

临证应注意分析便秘的原因,判断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体育运动,精神心理因素,纤维素摄入,是否服用导致便秘的药物(阿片类药物、精神类药物、抗痉挛剂、抗胆碱能药物、多巴胺能药物、钙通道拮抗剂、胆汁酸结合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钙剂和铁剂等),是否存在器质性疾病等。

大便隐血应作为便秘患者的常规检查和定期随诊项目。对年龄>40岁,有便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贫血、消瘦等症状的便秘患者,应行必要的实验室、影像学及肠镜检查,及时发现肠道器质性疾病。

2病因病机

2.1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坐少动、劳倦过度、年老体虚、病后产后、药物所致等,部分患者与先天稟赋不足有关

过食肥甘厚腻,可致胃肠积热,大便干结;恣食生冷,可致阴寒凝滞,腑气不通。思虑过度,或久坐少动,致使气机郁滞,腑失通降。劳倦过度、年老体虚或病后产后,气血亏虚,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则肠道失于濡润,大肠传导失司。屡用苦寒泻下药物,则耗伤阳气,肠道失于温煦。部分患者与先天稟赋不足有关。

2.2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诸脏腑的功能失调相关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故本病病位主要在大肠。导致大肠传导失司的原因很多,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降,则大肠传导无力;脾虚运化失常,则糟粕内停;胃热炽盛,耗伤津液,则肠失濡润;肝气郁结,气机壅滞,或气郁日久化火伤津,则腑失通利;肾主水而司二便,肾阴不足,肠道失濡;肾阳不足,失于温通,皆可发为本病。

2.3基本病机为大肠通降不利,传导失司

阳明燥热伤津、气滞腑失通降、寒邪凝滞肠腑、气虚推动无力、血虚肠道失荣、阴虚肠失濡润、阳虚肠失温煦。除上述病理因素、基本病机外,亦有湿、瘀所致的湿秘和瘀血秘。瘀血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湿秘则如张景岳所云:“再若湿秘之说,湿则岂能秘,但湿之不化,由气之不行耳,气之不行,即虚秘也,亦阴结也”。

2.4病理性质可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且常相互兼夹或转化

随着病情变化,寒、热、虚、实之间常相互兼夹或转化,如肠道积热,久延不愈,津液渐耗,肠失濡润,病情可由实转虚;气血不足,运化失健,饮食停滞,胃肠积热,则可由虚转实。屡用苦寒泻下,耗伤阳气,阳虚不能温通,可由热转寒;寒凝曰久,郁而化热伤阴,则可由寒转热;病情曰久,又可见寒热虚头夹杂之象。

3辨证分型

3.1热积秘

主症:1)大便干结;2)腹胀或腹痛。

次症:1)口干;2)口臭;3)面赤;4)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脉滑。

3.2寒积秘

主症:1)大便艰涩;2)腹中拘急冷痛,得温痛减。

次症:1)口淡不渴;2)四肢不温。

舌脉:舌质淡暗、苔白腻,脉弦紧。

3.3气滞秘

主症:1)排便不爽;2)腹胀。

次症:1)肠鸣;2)胸胁满闷;3)呃逆或矢气频。

舌脉:舌暗红、苔薄,脉弦。

3.4气虚秘

主症:1)排便无力;2)腹中隐隐作痛,喜揉喜按。

次症:1)乏力懒言;2)食欲不振。

舌脉:舌淡红、体胖大、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3.5血虚秘

主症:1)大便干结;2)排便困难;3)面色少华。

次症:1)头晕;2)心悸;3)口唇色淡。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3.6阴虚秘

主症:1)大便干结如羊矢;2)口干欲饮。

次症:1)手足心热;2)形体消瘦;3)心烦少眠。

舌脉:舌质红、有裂纹、苔少,脉细。

3.7阳虚秘

主症:1)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2)畏寒肢冷。

次症:1)面色晄白;2)腰膝酸冷;3)小便清长。

舌脉: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

证候诊断:主症2项,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4临床治疗

4.1便秘的治疗目标为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的排便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2便秘的治疗应注意区分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

器质性便秘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饮食因素所致者,应及时调整饮食结构;药物所致者,应酌情停用或者调整相关药物。

4.3便秘的治疗应以恢复肠腑通降为要

针对病情的寒热虚实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法,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分而言之,积热者泻之使通,气滞者行之使通,寒凝者热之使通,气虚者补之使通,血虚者润之使通,阴虚者滋之使通,阳虚者温之使通。

4.4临证应区分便秘病程的长短、虚实的主次

对于病程短,证候属实者,可直接采取通下的方法;病程长,反复不愈,虚实夹杂者,应注意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多种治疗方法。如在行滞通腑的基础上,联合宣肺导下、益气运脾、养血润肠、滋阴润燥、温补肾阳等治法,旨在调节脏腑功能、气血阴阳,恢复气机的升降出入。

4.5应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适当选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

非病情急骤者,慎用峻下药;体壮证实者,可选用大黄、番泻叶、芦荟等泻下药,但应中病即止,不宜久用,以防损伤正气;慢性便秘者,应结合患者的气血阴阳不足,选用具有相应作用的润下药;因便秘多伴有肠腑气机郁滞,故理气行滞应贯彻始终。

4.6辨证施治

4.6.1热积秘

治法:清热润下。

主方:麻子仁丸(《伤寒论》)。

药物:火麻仁、芍药、杏仁、大黄、厚朴、枳实。加减:大便干结难下者,加芒硝、番泻叶;热积伤阴者,加生地黄、玄参、麦冬。

4.6.2寒积秘

治法:温通导下。

主方: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药物:大黄、人参、附子、干姜、甘草、当归、芒硝。

加减:腹痛如剌,舌质紫暗者,加桃仁、红花;腹部胀满者,加厚朴、枳实。

4.6.3气滞秘

治法:行气导滞。

主方:六磨汤(《世医得效方》)。

药物:槟榔、沉香、木香、乌药、枳壳、大黄。

加减:忧郁寡言者,加郁金、合欢皮(花);急躁易怒者,加当归、芦荟。

4.6.4气虚秘

治法:益气运脾。主方:黄芪汤(《金匮翼》)。

药物:炙黄芪、麻子仁、陈皮、白蜜。

加减:乏力汗出者,加党参、白术;气虚下陷脱肛者,加升麻、柴胡;纳呆食积者,可加莱菔子。

4.6.5血虚秘

治法:养血润肠。

主方: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药物:当归、生地黄、火麻仁、桃仁、枳壳。

加减:头晕者,加熟地黄、桑椹子、天麻;气血两虚者,加黄芪、白术。

4.6.6阴虚秘

治法:滋阴润燥。

主方:增液汤(《温病条辨》)。药物:玄参、麦冬、生地黄。

加减: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杏仁、瓜蒌仁;口干者,加玉竹、石斛;烦热少眠者,加女贞子、墨旱莲、柏子仁。

4.6.7阳虚秘

治法:温阳泻浊。

主方:济川煎(《景岳全书》)。

药物: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加减:腹中冷痛者,加肉桂、小茴香、木香;腰膝酸冷者,加锁阳、核桃仁。

4.7常用中成药

4.7.1麻仁丸

润肠通便。用于肠热津亏所致的便秘。

4.7.2麻仁软胶囊

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4.7.3麻仁润肠丸

润肠通便。用于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

4.7.4通便宁片

宽中理气、泻下通便。用于实热便秘。

4.7.5枳实导滞丸

消积导滞、清利湿热。用于饮食积滞、湿热内阻所致的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

4.7.6清肠通便胶囊

清热通便,行气止痛。用于热结气滞所致的大便秘结。

4.7.7四磨汤

口服液顺气降逆,消积止痛。用于中老年气滞、食积证。

4.7.8厚朴排气合剂

行气消胀,宽中除满。用于腹部非胃肠吻合术后早期肠麻痹等。

4.7.9芪蓉润肠口服液

益气养阴、健脾滋肾、润肠通便。用于气阴两虚,脾肾不足,大肠失于濡润而致的便秘。

4.7.10滋阴润肠口服液

养阴清热,润肠通便。用于阴虚内热所致的大便干结、排便不畅。

4.7.11苁蓉通便口服液

润肠通便。用于老年便秘,产后便秘。

4.7.12便通胶囊

健脾益肾、润肠通便。用于脾肾不足、肠腑气滞所致的便秘。?

4.8灌肠疗法

常用药物:实证者,可选大黄、芒硝;虚证者,可选用当归、桃仁、火麻仁等。也可在辨证基础上选用中药复方煎剂灌肠。

操作方法:将药物加沸水~ml,浸泡10min(含芒硝者搅拌至完全溶解)去渣,药液温度控制在40℃,灌肠。患者取左侧卧位,暴露臀部,将肛管插入10~15cm后徐徐注入药液,保留30min后,排出大便,如无效,间隔3~4h重复灌肠。

4.9针灸疗法

针剌主穴多选用天枢、大肠俞、支沟、上巨虚等穴。热积秘加合谷、曲池、内庭;气滞秘加中脘、太冲;寒积秘加关元;气虚秘加脾俞、胃俞、肺俞、气海;阴虚秘、血虚秘加足三里、三阴交;阳虚秘可艾灸神阙、关元。耳穴压豆常选用胃、大肠、直肠、交感、皮质下、三焦等穴位。

针剌手法的选择:实证便秘,以泻法为主,强剌激,腹部穴位如天枢等,以局部产生揪痛感为宜;虚证便秘,针剌手法以补法为主,轻剌激,以局部得气为宜,可加用温针灸或者灸盒悬灸,以热感向皮下组织渗透为佳。

4.10敷贴疗法

敷贴药物的选择:1)实证便秘:中药组方可包含:大黄、芒硝、甘遂、冰片等。2)虚证便秘:中药处方可包含肉桂、大黄、丁香、木香、黄芪、当归等。穴位的选择:虚证及实证便秘皆可选用神阙穴,此外可根据证候不同选用相应的背部俞穴。如实证便秘可选膈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等;虚证便秘可选肺俞、膈俞、脾俞、肾俞、关元俞等。

敷贴时间及疗程:每日1次,每次6~8h,3~5天为1个疗程。

4.11诊疗流程图(图1)

指南原文: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并下载共识原文)

赞赏

长按







































鏄嗘槑鐧界櫆椋?
娴庡崡娌荤櫧鐧滈鏈濂界殑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mae.com/tmfl/1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