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临床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88020.html
全蝎
全蝎,中药名。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martensiiKarsch的干燥体。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置通风处,阴干。主产于河南、山东、河北、辽宁等地。湖北、安徽、云南、浙江、陕西等地亦产。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之功效。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全蝎图片全蝎图片
全蝎图片
全蝎图片
全蝎简介药材名:全蝎
拼音:QuánXiē
别名:虿、奎、杜伯、主簿虫、虿尾虫、全虫、茯背虫、蝎子
来源:本品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martensiiKarsch的干燥体。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置通风处,阴干。
性状:本品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完整者体长约6cm。头胸部呈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小的螯肢及1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似蟹螯,背面枯木逢春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末端各具2爪钩;前腹部由7节组成,第7节色深,背甲上有5条隆脊线。背面绿褐色,后腹部棕黄色,6节,节上均有纵沟,末节有锐钩状毒刺,毒刺下方无距。气微腥,味咸。
化学成分:含蝎毒,系一种类似蛇毒神经毒的蛋白质。此外,并含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软脂酸、硬脂酸、胆甾醇、卵磷脂及铵盐等。
性味:辛,平。
归经:归肝经。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禁忌:血虚生风者及孕妇禁服。
全蝎的功效祛风止痉;通络止痛;玫毒散结。主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牙痛;耳聋;痈肿疮毒;瘰疬痰核;蛇咬伤;烧伤;风疹;顽癣
全蝎的作用
①抗惊厥作用小鼠口服止痉散(全蝎和蜈蚣干粉等量混合而成)每天1克,连服1、3、9天后对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宁及烟碱引起的惊厥均有对抗作用,对抗士的宁惊厥的效果最为显着,烟碱次之,五甲烯四氮唑更差,可卡因则无。全蝎与蜈蚣分别单独应用每天1克亦有效,但全蝎的效果较蜈蚣差。
②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静脉注射全蝎浸剂及煎剂均可使兔、犬血压一时性下降(少数可见暂时上升),但很快恢复,接着出现逐渐持久的血压下降,维持1~3小时以上。灌胃或肌肉注射给药仍有显着持久的降压作用,重复用药不出现快速耐受现象。降压原理为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血管、直接抑制心脏以及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对清醒动物有明显镇静作用,但并不使动物入眠,也可能与降压有关。从全蝎中分离出的蝎酸钠盐给麻醉兔静脉注射产生暂时性血压下降,但对离体蛙心呈兴奋作用,对蛙后肢及离体兔耳血管则均呈收缩作用。
全蝎的用法内服:3~6g。--《中国药典》
内服:煎汤,全蝎0.8~1.5钱,蝎尾3~5分;或入丸、散。--《中药大辞典》
外用:研末调敷。--《中药大辞典》
内服:煎汤,2-5g;研末入丸、散,每次0.5-1g;蝎尾用量为全蝎的1/3。--《中华本草》
外用:适量,研末掺、熬膏或油浸涂敷。--《中华本草》
全蝎附方注意: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①治小儿惊风蝎一个,不去头尾,薄荷四叶裹合,火上炙令薄荷焦,同研为末,作四服,汤下。大人风涎只一服。(《经验方》)②治天钓惊风,翻眼向上
干蝎一个(瓦炒好),朱砂三绿豆大。为末,饭丸,绿豆大,外以朱砂少许,同酒化下一丸。(《圣惠方》)
③治乙型脑炎抽搐
全蝎一两,蜈蚣一两,僵蚕二两,天麻一两。共研细末,每服三至五分;严重的抽搐痉厥,可先服一钱,以后每隔四至六小时,服三、五分。(湖北《中草医药经验交流》)
④治小儿风痢
蝎三十枚,取一大石榴,割头去子作盆子,纳蝎于中,以纸筋和黄泥封裹,初炙干,渐烧令通赤,良久,去皮放冷,取其中焦黑者,细研成散。每服以乳汁调下一字。儿稍大,以防风汤调下半钱。(《圣惠方》)
⑤治癫痫
全蝎,郁金、明矾各等量。研粉混匀,每服五分,日三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⑥治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引起的头痛
全虫、钩藤各二钱,丽参二钱。共研末,每口二次,每次服二钱。(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以上内容摘自网络,谨对原作者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