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表彰大会素材全汇集感人视频金句名

扶贫,无疑是这几年最重要的时政热词之一。而所谓“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为确保贫困人口到年如期脱贫,中央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热词。素材关键词: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扶志扶智、不忘初心、民心民生、深化改革、创新思维、真抓实干、标本兼治、杜绝形式主义。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冲上热搜这里精心整理了

有关扶贫脱贫的优质素材

01

3个感人视频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现场,这一幕感人!张桂梅在轮椅上接受表彰听到女儿名字,黄文秀父亲的反应让人泪目以上视频来源:人民日报

02

1篇重要讲话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讲话全文   读了现代阅读(三)《远山上的崖柏》(点击标题可进入阅读)后,你一定有很多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下面的材料,以“程永林一家怎样才能走出贫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主张或看法。   ①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习近平)   ②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人民日报》年1月23日)   ③扶贫济困靠大家,温暖人心你我他。(扶贫志愿者宣传口号)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标题精选

先扶志,再扶智

扶志扶智,拔去穷根

扶贫更需扶志

扶贫,我们一定先扶志

扶智又扶志,“输血”亦“造血”

扶志扶智,激发脱贫“心”动力

上下齐心,致富脱贫

智慧铺就扶贫路

脱贫路上,智慧是源动力

扶志扶智,一起行动

扶贫路上,温暖同行

精准扶贫“拔穷根”

把好扶贫的“精准”脉象

用智慧,按下扶贫“快速键”

里应外合,战胜贫穷

咬定目标加把劲

借助精准扶贫的东风

扶贫这事,人人有责

汇聚各方扶贫力量

凝聚人心,助力扶贫(湘语文整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摆脱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大事。“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在党的领导下,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硕果累累。联合国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政府在减贫方法上的不断创新,使大约8亿人成功脱离贫困,勤劳的中国人民用“中国式减贫”给许多国家做出了榜样。当然,也有个别地区的扶贫工作有“撒胡椒面式”的泛泛之嫌,科学合理的扶贫管理体系需要继续完整。

非洲某国的中学生来贵校游学,他们很好奇我国是怎样做到如此“大体量”脱贫的,希望借鉴到自己的国家,你作为接待的负责人之一,需要写一个发言稿,与他们交流自己的见闻、感受和认识。

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立意

摆脱贫困,精准扶贫是关键。共同努力助扶贫。脱贫攻坚,每一份力量都重要。8亿人成功脱贫,政府创新是关键。勤劳是“中国式减贫”的法宝。用中国智慧摆脱贫困。家国情怀,铸就脱贫力量。贫困须得“连根拔”。……

09

7篇精彩时评

莫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

文:钟超来源:光明日报 

  

  一段时间以来,扶贫领域检查评比多、填表报数多、压力大任务重的现象广泛存在,特别是精准扶贫陷入精准填表的怪圈,成为广大贫困农民和农村的负担。

据媒体此前报道,一个贫困户光身份证号就填了两百多次,一个村打印资料就花费两万多元,一个乡为迎接一次检查,光打印费就花了10多万元。这种费时费事费纸费钱的工作方式,实在是把好经给念歪了。

  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表面上看是工作方式不对,将机关和企业的工作方法简单套用到农村扶贫工作中,并美其名曰痕迹管理,实质上是一种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时也是一种不负责任、不作为的表现。当然,扶贫干部对此也无奈,填表、考核、评估的成绩是上级评价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基层扶贫干部只能想方设法把表格填完、填好,表格成为一种应付上级考核的“盆景”,“栽盆景”的技术就比真正的精准帮扶更加重要。

  脱贫攻坚不可本末倒置,这就要求我们秉承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改革规范考核管理制度,激励一线扶贫干部把心思用在田间地头,用在与贫困户交心交流上,用在“扶贫”“扶智”“扶志”的实践中。驻村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帮村里找资金、跑项目、促合作,管理和考核方式也应该考虑工作任务、干部专长和地方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激发广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脱贫成效检验并不断调整工作方法。

  扶贫无案牍劳形,脱贫方成事可冀。扶贫工作有自身的特殊性,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肯定行不通。各级扶贫相关部门应潜心多总结经验和不足,扬长避短。驻村干部只有多些真抓实干,少点花拳绣腿,才能真正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删减)

莫让扶贫变成滋生懒汉的温床

文:王武来源:共产党员网

  贫困,除了自然的、历史的、客观的因素外,最主要是人的问题,是人的观念、信心、能力的问题。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扶贫工作亮点频现、成效明显,但是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脱贫后再次返贫的现象。

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帮扶对象本质比较懒惰,思想固化难以改变,帮扶干部推一把他就走一步,“临时”努力脱贫后又再次回到堕落的深渊。另一个原因是扶贫思想工作不到位,致使部分群众滋生“等、靠、要”依赖心理,由勤劳变堕落,失去自我奋斗的动力。

笔者有幸参与了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其中就有一个帮扶对象是没房没车没存款的未婚青年,未面对面接触之前,笔者一直在幻想结对帮扶对象的各种贫困原因,立志一定要帮他走出贫困,实现同步小康。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帮扶对象不止和一般贫困户一样在物质上贫乏,更严重的是其在精神上的自甘堕落。一个年轻的农村小伙,没房没车没存款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不努力去改变现状的堕落心里就不能原谅了。文化程度不高,没有专业技能,可以不出门打工,但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四肢健全,身体健康的轻年人,荒弃自己的两亩良田,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东混西借过日子,这是何等“志穷”!

同时,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笔者也惊奇地发现,有些不是贫困户的群众看到结对干部给贫困对象送钱、送物,送点子、送项目的时候,不知不觉的产生一种错觉:穷也是有好处的!然后在迷迷糊糊中失去了自我奋斗的意志,抱着“反正政府会帮扶”的依赖心理过日子,慢慢地走向了“贫穷”的队伍,严重影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局。

  可见“志短”已经变成了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先解决“志短”的问题,才能在扶贫工作上取得稳定成效,才能避免“因扶贫而导致贫困”的现象。

群众的思想和力量是无穷的,精准扶贫工作要着力于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树立他们的志气,更新他们的观念,激活他们自力更生、奋力致富的潜力,让贫困户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让扶贫变成共同致富的摇篮,而不是滋生懒汉的温床。

精准扶贫要扶到根子上

文:杨亚林来源:人民日报

在精准扶贫实践中,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切实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就要立足实际,把精准扶贫扶到点子上、根子上,以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更有效的行动,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提高扶贫精准度,先要把贫困群众从“穷窝”里挪出来。一些贫困群众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里,既有迫于偏远、贫瘠、封闭自然环境的无奈,也存在“住惯的山坡不嫌陡”的惯性。为把这些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山区的群众搬出来,我们坚持把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贯穿于搬迁全过程,数万名干部深入千家万户开展工作。易地扶贫搬迁,不是简单“挪个窝”,而是要围绕搬哪里、怎么搬等问题通盘考虑。昭通坚持全市“一盘棋”,打破原有的县、乡、村的界限,探索“进城、入镇、进厂、上楼”安置模式,让36.24万贫困群众实现了由落后山区到现代城镇、由传统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提高扶贫精准度,要想办法切断“穷根”。易地搬迁只是手段,发展致富才是目的。我们追求的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改善人居条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昭通有苹果、马铃薯、竹子等高原特色产业,以此为抓手,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引导专业大户,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产业支撑。以彝良为例,该县有丰富的天麻、竹笋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以前大多停留在传统生产模式上,难以带动贫困户增收。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农户”的机制,推动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发展好产业、统筹好经营,既能解决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又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提高扶贫精准度,更要改变人的思想,扶智与扶志缺一不可。一方面,对干部来说,脱贫攻坚的过程虽然艰辛,但需要大胆解放思想、敢于求变求新、勇于顶住压力、善于抓住机遇,带着真心、真情投入到脱贫工作中。用好理念、好方法、好作风为群众服务,旧貌终会变新颜。另一方面,对群众来说,暂时的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通过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接纳新观念,坚定脱贫的决心、树立致富的信心,个人才能用自己的力量搬走贫穷的大山。如今,我们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脱贫攻坚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当此之时,务实为先、精准为要,让脱贫过程更扎实,保障脱贫结果更真实,才能真正使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有删减)

扶贫干部与贫困户结缘,

不必过度解读

文:高路来源:钱江晚报湖北恩施州鹤峰县公路局的派驻走马镇红土村的驻村帮扶干部韩庆玉与贫困户于冬之走到了一起。这原本是一段非常普通的感情,是两个人的私事,但因为有一些场外因素的加入,变得复杂起来。当地的宣传干事在采写报道的时候,虽然竭力地淡化宣传的色彩,但下意识中是把它作为一个典型推出的,比如,报道最初的标题是《湖北鹤峰:“精准扶贫”牵姻缘?扶贫干部与贫困户喜结连理》,扶贫是关键词,本身就有很强的指向性。而文中,扶贫这一字眼也多次出现,用“扶贫,扶的是感情”这样的话有意无意地将扶贫与两人结婚的事实联系在一起,用“精准扶贫”这个词其实就给人以一种先入为主的误导。而当这样的报道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大家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mae.com/tmjz/76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