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商》杂志第06期总第期
乌当区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区
贵州作为中国四大药材产地之一,自古就有“夜郎无闲草,苗地多灵药”的美誉,中药资源品种余种,其中47个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独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转化优势。
为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贵州利用中医中药基础,建设中医药谷,打通全产业链,引进各类中医中药龙头加工企业,推动研究型中医、中药研究院、研究所落地落户贵州,形成中医中药产业聚集地。
“十三五”以来,贵州以做大资源总量、提升服务质量、强化基层能力、拓展服务领域为重点,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人民群众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贵州中医药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截止目前,医院家,床位万张。成立了23个中医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有国家级重点专科20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个。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医院6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单位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和村卫生室开展中医健康服务的比重分别为84.41%、99.77%和65.1%。医院服务量大幅提升,医院门诊人次数和出院人次数分别达到万人次和.49万人次。少数民族医药进一步发展,开展苗医药标准研究和制定,已完成苗医慢性疼痛诊疗技术标准55项,苗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及临床诊疗术语制定项。
为推进医药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共打造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培育了49家省级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定制药园”建设工作,全省共评选出37家“定制药园”建设示范单位,建设面积23.3万余亩,其中“9+3”贫困地区共有9家,面积约为3.6万余亩。打造了2个生态农业中医药融合项目,完成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亩,白芨种植亩,种植天冬、黄精、重楼等亩左右。年全省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家,工业总产值.13亿元。中药饮片企业43家,主营收入约18亿元。中成药生产企业家,产值.02亿元。
做好“药”文章打造大健康产业发展新高地
近年来,贵阳市乌当区围绕“打造大健康产业发展新高地”这一主线,充分利用地道药材产地优势,积极培育发展中医药产业,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医药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从中药材种植,到中医药制造,再到医药流通、药食同源、康体养生……当下,乌当区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品牌影响逐渐提升、产业带动日益凸显,中医药焕发着强劲的生机与活力。
截至目前,全区已探明野生中药材资源种,目前种植开发47种、规模化种植开发18种,包括天麻、头花蓼、红土茯苓、杠板归、苦参、丹参、三颗针等名贵稀有中药材,占贵阳市中草药品种的53.4%,占贵州省中草药品种的22%。
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乌当区围绕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把中医药产业发展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将中医药产业作为促进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特色产业全力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年,全区太子参、头花蓼、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面积约5.47万亩,累计完成产量1.78万吨,累计完成产值1.53亿元。
在位于乌当区东风医药食品工业园的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一箱箱肺力咳合剂从生产车间走出,走向全国各地。年,该公司肺力咳合剂实现销售收入16.2亿元,印证着乌当区医药制造的实力。
目前,区内拥有景峰制药、健兴药业、新天药业等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10家,其中3家为全省领军型龙头企业、5家为全省医药骨干企业;年全区完成健康医药产业产值63.63亿元。
年建成的贵州苗医药博物馆,自开馆以来累计接待参观、考察人员近3万人次;普济生物生产的药用化妆品和美容产品是全省唯一获得药妆字号的中药材美容产品;以威门药业的铁皮石斛和天麻冻干粉为代表的中药滋补保健品牌不断形成,年实现销售额万元。
此外,全区培育扶持了6家企业上市、市级以上研发平台53个;持有批准文号的药品个,实际投入生产药品58个,单品销售上亿元的有12个;拥有GMP生产线49条、专利个;79种药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80种药品进入省级医保目录;16个品种被贵州省认定为医药名牌产品。
中药材亮相农交会因地制宜强产业
1月27日至11月30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重庆举办。贵州中药材作为全省12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亮相此次大会,德江天麻、赤水金钗石斛、剑河金钩藤三种道地中药材集中展出。参展现场,采购商纷纷点赞我省中药材产品,我省中药材品质备受肯定。
铁皮石斛
“我们钩藤要等到白露节气过后,才进行收割,这样它的药用价值才是最好的。生产出的钩藤70%是销往韩国和日本,30%销往国内。”剑河县金钩藤产业供销合作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三辉说。
“为了保证天麻品质的纯良,我们公司的天麻采用的是原生态的野外种植,纯天然生长繁殖,在加工环节严格把控质量,保证产品无任何添加剂。”德江县康奇药植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经理吕进军介绍。
“目前,我们采用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冷冻干燥和低温粉碎技术,具备年加工处理金钗石斛鲜品吨的生产能力。如今,以“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约户农户种植石斛。”赤水市信天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中华说。
据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介绍,截至10月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72万亩、产量.89万吨、产值.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1%、20.97%、30.68%。目前,全省中药材产业通过务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带动24.7万人增收,人均增收元;全年总用工.54万人(次),可提供天以上稳定就业岗位35.12万个;“9+3”县(区)中药材累计累计已带动贫困户户、贫困人口人增收。
下一步,贵州中药材产业将继续保持发展良好态势,聚焦“产销对接”和“利益联结”两个关键,发挥“消费促扶贫窗口”“黔药展示窗口”带动作用,助推黔药出山;同时进一步聚焦3-5个道地大品种,地方兼顾发展1-2个特色品种,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全省打造3-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黔药”拳头品种。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过程中抓住发展机遇,推动全省中药材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跨越。
强强联手助力“黔货出山”
9月28日,广东省与贵州省东西部协作系列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广州市举行。在此次签约的47个项目中,包括了广东省广州国际医药港有限公司与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签署的《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此次签约是广东省与贵州省在东西部协作中全面深入合作的体现,也是两省合作最新成果的体现,标志着贵州与广东的合作进入了全新阶段。
此次战略合作的达成,是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中医药大会会议精神,发挥广州国际医药港线上线下新展贸大平台作用,助力“黔药入湾,黔货出山”,推动贵州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贵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
据悉,医药港将在首期项目广州国际医药展贸中心助力贵州打造特色贵州馆,双方合作共建“互联网+中药材+药品流通”平台,共推科技协作,共促贵州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推进贵州省内大健康企业进驻医药港,助推贵州中药材产品走出去。
此外,在9月27日举行的“贵州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对接会上,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级干部、省农村产业革命中药材产业专班班长向青云向上海医药集团介绍了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向青云表示,希望按照“上海所需、贵州所能,贵州所需、上海所能”原则,在生产基地建设、产品销售、精深加工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将上海医药集团集团的平台、渠道等优势与贵州中药材资源优势相结合,书写新时代沪黔合作新篇章。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裁赵勇介绍了上海医药集团的有关情况。他表示,中药是上海医药的重要板块。此次来到贵州寻找发展机会和合作契机,希望发挥各自资源、渠道、品牌等优势,推动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通过双方深入交流,上海医药集团确定在遵义市湄潭县建设通草种植基地,在黔东南州的剑河、施秉建设钩藤、百步种植基地,在铜仁市思南县建设佛手种植基地;并达成了太子参、虎仗、薏苡、牛胰脏等多个中药材品种的采购协议。
此外,会议还提出,双方的未来合作范围将不局限于植物类中药材,还可根据上海医药集团的采购需求,结合贵州省优越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考虑加强对市场需求量大、价格持续走高的动物类中药材,如麝、乌蛇、五步蛇等养殖的动物类药材合作。
本文首刊于《贵商》杂志
贵商杂志全媒体记者:罗丹
主编:胡燕妮编辑:罗丹
订阅《贵商》杂志,与贵州商界零距离
《贵商》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CN52-/F,邮发代号66-。是贵州省唯一重点面向省内外商(协)会、企业商圈的全媒体杂志平台。由《贵商》杂志、贵州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