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考研准备要上岸了,我们来谈下"划水技巧"......
中内的学习,若是掌握要领,其实比其他科目更容易上手。比如病和证型的关系,你要是处理好,也是信手拈来。此外,病与病之间也存在相互学习的可能。鉴别思维,是贯彻中医考研必备思维之一。
改革后,专硕中内重在在辨证论治,中内单选题基本都是在考辨证论治这一块内容了,其中以病案题为主。可见,这部分内容,掌握了就是胜券在握,没掌握很吃亏,所以还是要重视中内辨证论治(病证方),有时间再延申其余板块,不要搞错了方向。
改革之后,病案题目难度明显上升了,而且更加灵活了,它不需要你背的很多,但是需要你学会分析,从看似纷繁芜杂实质症状典型从找到解题切入点,即:抓主症,辅以舌脉。
药真题纸质版中内的一些使用经验
方剂是中内的基石
一
抓主症,辅以舌脉
“抓主症,辅以舌脉”在药真题纸质版中内的使用方法那里已有详细介绍,希望反复仔细阅读。
基于大数据样本(历年真题)分析,笔者挖掘出一种简单、快捷、高效、实用的复习与解题策略:抓主症,辅以舌脉!
何为抓主症?举个简单例子,有一个班毕业20周年同学聚会,有人在看谁还没来。小明没来,可是大家都想不起小明是谁,有人说了一句: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表扬且课堂上分享朗读的小明啊!大家一听,马上记起了小明是谁;小红也没来,大家一时也记不起小红是谁了。有人说:数学总是接近满分的小红啊!瞬间,大家也记起了小红是谁。到这里,童鞋们明白了吧,主症就是这个疾病或这个疾病某个证型最鲜明的标签!就是你一看就能知道这是什么病、什么证型的症状!
仲景大大早在年前就有明训:“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主症不是笔者凭空捏造出来的,是基于30年的真题的大数据样本,采取以下4个原则:
1.经典条文、经典方剂。如见到必选甘麦大枣汤,就如见到必选射干麻黄汤!
2.业界公认的经验、共识。如见到必选玉屏风散!
3.真题反复出现的症状。如鼓胀水湿困脾。
4.由中基、中诊演变、推导而来的。如是肾不纳气,是阳虚,是阴虚。
以上只是提示途径,旧题还得从证型本身及真题出发,融会贯通,熟能生巧!下面结合真题进一步体会。
二
病案题单选题
1.(A70)患者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稍舒,怯寒神倦,溲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浮。治疗宜用何方:
A.实脾饮
B.温脾汤
C.胃苓汤
D.真武汤
E.附子理中丸
2.(A63)患者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闷,得热稍舒,精神困倦,祛寒乏力,大便稀溏,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缓。治宜选用的方剂是:
A.胃苓汤
B.实脾饮
C.金匮肾气丸
D.附子理中丸
3.(A64)患者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精神困倦,祛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苔白腻,脉缓。其辨证是:
A.寒湿困脾证
B.气滞湿阻证
C.脾肾阳虚证
D.湿热蕴结证
第1~3题:题干中“按之如囊裹水,得热稍舒,怯寒神倦”的症状是水(寒)湿困脾证的特征。治疗上以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方选实脾饮。
答案:1.A;2.B;3.A。
4.(A45)患者男性,28岁。半年前发阳黄,经住院治疗好转,黄疸逐渐减退,现脘痞食少,胁肋隐痛,口苦尿黄,舌苔腻,脉弦。其辨证是:
A.肝脾不调
B.湿热留恋
C.气滞血瘀
D.脾虚湿滞
5.(A38)患者女性,43岁。胁肋胀痛反复发作3年,进食油腻食物则加重,半年前出现黄疸,经手术治疗后黄疸消退。现胁肋隐痛,脘痞胀闷,食少便溏,舌苔薄白,脉弦细。其辨证是:
A.肝气郁滞
B.湿热阻滞
C.气滞血瘀
D.肝脾不调
第4、5题:黄疸后期湿热留恋证和肝脾不调证这2个证型的症状很像,但是湿热留恋证热象明显,肝脾不调证无热象。可以从2个地方鉴别:①大小便:一般来说,湿热留恋影响小便,肝脾不调影响大便(肝脾不调中医诊断学有考过)。②强调“抓主症,辅以舌脉”就是这个道理。脉弦,说明病变在肝胆(黄疸本就是肝胆病,因此这里脉象没有特异性,所以考虑舌象)。湿热留恋的舌象是腻苔;肝脾不调的舌苔一般正常,薄白苔。
答案:4.B;5.D。
三
病案题三共题
虽然年也有三共题,但是小范围一过性,真正三共题闪亮登场,是年改革后。三共题,虽然也是单选题,但是相对于一般的单选题,陷阱更多,需要理清楚每道题目与主题干的关系,既不过分纠缠,又不疏远,恰到好处。
(第6~8题共用题干)
患者女性,42岁。长期工作紧张,郁郁寡欢,心烦易怒,头痛时作。近来头痛加重,昼轻夜重,经前胸闷乳胀,经血量少色暗,舌暗苔白,脉弦。
6.(A59)其诊断是:
A.痰浊头痛
B.肝阳头痛
C.血虚头痛
D.瘀血头痛
7.(A60)前日外出后,出现发热恶风,头部两侧胀痛,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选用:
A.芎芷石膏汤
B.川芎茶调散
C.天麻钩藤汤
D.丹栀逍遥散
8.(A61)根据头痛部位,宜加用的引经药是:
A.羌活、蔓荆子
B.吴茱萸、藁本
C.柴胡、黄芩
D.葛根、知母
第6~8题:对于共用题干题,大家一定要一定要谨慎选择,以防有诈。第6题(A59):问诊断,那么考生一定注意要把握准主诉。这种过去怎么样,现在怎么样的病案题,一般只看现在的症状。题干的重点在于近来头痛加重,所以病名诊断为头痛;加上昼轻夜重,舌暗,脉弦等症候,我们可以选出D是正确的。本题容易被“长期工作紧张,郁郁寡欢,心烦易怒,头痛时作”迷惑,从而误选B.肝阳头痛。瘀血头痛的特点除了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以外,还有昼轻夜重的特点。因为夜间阴气盛,气血运行不畅,所以导致头痛加重。同样的机理出现在瘀血腰痛。肝阳头痛的特点是头昏胀痛或抽掣而痛,且两侧为重伴头晕目眩口苦胁痛等。第7题(A60):根据“头部两侧胀痛”,辨为“头痛”;根据“外出后,发热恶风,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辨为“风热头痛证”。第8题(A61)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用柴胡、黄芩、川芎
答案:6.D;7.A;8.C。
(第9~11题共用题干)
患者男性,73岁。糖尿病病史17年,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2年来记忆力减退,失认失算,神情呆钝,词不达意,头晕耳鸣,倦怠喜卧,腰酸骨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9.(A62)其诊断是:
A.痴呆-脾肾两虚证
B.痴呆-髓海不足证
C.癫证-痰气郁结证
D.癫证-心脾两虚证
10.(A63)其治法是:
A.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B.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C.补肾健脾,益气生精
D.补肾益髓,填精养神
11.(A64)治宜选用:
A.还少丹加减
B.涤痰汤加减
C.养心汤加减
D.七福饮加减
12.(A51)男性,88岁。近年来记忆减退,失认失算,神情呆钝,词不达意,倦怠喜卧,头晕耳鸣,食少纳呆,口涎外溢,腰酸骨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选用:
A.还少丹
B.涤痰汤
C.养心汤
D.七福饮
第9~11题:本题较难,误选痴呆-脾肾两虚。事实上,只要运用“抓主症,辅以舌脉”的解题法门,基本不会错。做错的考生认为“倦怠喜卧”是脾虚的症状,不过从以前的真题里会发现,当涉及某个脏腑的症状时,题目给出的症状一般都比较标准的,不会模棱两可,与教材保持一致。如癫证-心脾两虚,脾虚的症状是“肢体困乏,饮食减少”,这样子定位很清晰。“倦怠喜卧,腰酸骨软”是髓海不足的表现。如果有脾虚,应该有肌肉萎缩、食少纳呆、口涎外溢等脾虚症状,但题干并没有。综合考虑,第9题选痴呆-髓海不足证。第10、11题紧跟第9题步伐,治当补肾益髓,填精养神,方用七福饮。
第12题:本题和第9~11题属于同一考点,均在考痴呆两个容易混淆的证型的鉴别:脾肾两虚证和髓海不足证。“髓海不足”是围绕髓海展开的一个证型,而“脾肾两虚”即要有脾的症状,也要有肾的症状。题目有“食少纳呆”等脾虚的症状,虽然有“骨软”,“骨软”也可以考虑为肾虚,不一定是髓海不足,但是整体考虑,选“脾肾两虚”。
鉴别点还是在痴呆的“髓海不足”和“脾肾两虚”上做文章。题目有“食少纳呆”等脾虚的症状,虽然有“骨”软,但是整体考虑,所以还是选“脾肾两虚”。可见真题只是更加灵活了,考察的重点还是不变的。基于此,药真题认为考生最后几天的日子,还是要加强审题,认真体会最近4年真题的风格,揣摩题目想表达的意思,以不变应万变!!!
答案:9.B;10.D;11.D;12.A。
祝同学们一战成硕!!!
综上所述,这一类题目应重视理念考过的,并掌握分析思路和记忆方法,不要刻意追求全面(因为教材版本问题),因为题目给的干扰项都是容易排除的。对于没有把握且不容易排除的,选的可能性比不选的可能性大。
再次检查你的“小船”有无漏水
确认过眼神,你是明年的研究生重点
22应届考研可添加小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