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邓老逝世谈中医

国医大师邓铁涛逝世

年1月10日早晨6:06,

国医大师邓铁涛逝世,

享年岁。

邓铁涛,年农历10月11日生于广东太平,中国共产党党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届国医大师。

近80年来,精心研究中医理论,极力主张“伤寒”“温病”统一辨证。

年“脾虚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和试验研究”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

年或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

年2月,SARS在广州进入发病高峰期,西医界对SARS的致病原仍未明了,当时87岁的邓老提出SARS是温病的一种,而中医治疗温病历史悠久,当时邓老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共收治58例SARS患者,取的了“三个零”的成绩:零死亡、零转院、零感染。后被国家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

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成就奖”;

同时“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与应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

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中国中医药年检”工作特别贡献奖;

年获首届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奖;

。。。。。。

邓老取的成就及贡献还有很多,无法一一列举;

另外邓老也非常注重养生,强调人要运动,邓老每天都要打两次八段锦;强调健康饮食秘诀在于“杂食不偏”;强调“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的观点。

邓老的逝世对中医界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对国家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在邓老生前的遗嘱中,再次叮嘱后辈要学仁心仁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现在的中医存在哪些问题

1.中医教育模式对经典的重视率越来越低:我们现在的中医类大学,教材完全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等经后人编的教材为主,而中医的经典如《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却沦为选修课。

经典重不重要?我们可以从历史发展来看,从张仲景开始到清代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凡是在中医领域有所成就的医家,我们研究一下他的经历,大多数医家都是从经典走出来,并且依靠经典得到人们的认可,近现代医家亦是如此,例如我们熟悉的蒲辅周老中医在初出茅庐时,求诊病人颇多,然有效者,也有无效者,为此,蒲老毅然听诊,闭门读书三年,将中医经典熟读并反复揣摩,三年后复出,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医家。再看如今国医大师,哪一位不强调经典的重要性。

教材能否代替经典?不能!就拿《中医基础理论》来说,小编去年有幸给学生上这门课,虽然说这本教材取自《黄帝内经》,再次来看,虽然这本教材能将很多中医基础知识简单明了的罗列出来,但是仍然有很多错误,这里就举一个例子:

在《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这一节讲到“肺”的生理功能时,第一个生理功能是—“肺主气”,而教材说这个“气”是指“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真的是这样吗?

从《黄帝内经》得知,“肺主气”实际说的是“肺者,气之本”,何谓“气”?

我们看《素问·六节藏象论》中黄帝和岐伯的对话:

黄帝问曰:“愿闻何谓气?”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黄帝曰:“请遂闻之。”

岐伯曰:“五日谓之侯,三侯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什么是气呢?五日为一侯,三侯为一气,也就是15天,这个15天的周期叫做气,1年年,那一年就有24个“气”,不正好就是二十四节气嘛!

2.盲目的中医现代化:《黄帝内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耳后经过魏晋隋唐的成长、宋金元时的百家争鸣及明清时期的成熟,尤其在清朝时期,鸦片战争失败,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对中医的影响就是出现两种学派:中医科学化派(用西医说明中医)和中西医汇通派(中医各有所长,主张汲取西医之长发展中医),自此以后,中医理论未再发展。

在小编看来,拿肺结核来说,西医来说,能找出他的病因是结核杆菌,治疗全部使用抗结核治疗,但是中医不一样,肺结核不同的证型,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因为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两大基本特点,但是现在中医界有很多很搞笑的事情就是:①某某方治疗某某病(西医病名)临床观察,一个方子就可以治一个病,完全没有辨证论治;②用现代医学方法分析中药成分,这些有意义吗?项羽的剑当年被考古发现,放在张白纸上,不使用力气,白纸一分为二,可是使用现代方法,虽然能分析其中的成分,但是再也做不出第二把项羽剑,中药亦是如此;③搞标准化,因为西医有指南,然后中医也跟着后面搞指南,中医有不同的辨证方法,各有优点,为何要统一?

中医如何现代化?小编觉得中医理论体系历经来了几千年的实践,很完整,甚至超前,例如:①西医发展到现代,开始向个性化治疗方向发展,这个中医一直是这么干的,辨证论治不就是个性化治疗嘛,除了辨证论治,还要根据病人的体质用药,这叫因人制宜,拿板蓝根来说,医院就很搞笑,什么流感、非典来了,吃板蓝根预防,板蓝根是凉性的,阳虚的病人不是越吃越差吗?②另外现在“大数据”这个词很流行,其实中医的发展,当时没有现代的高科技技术,靠的就是不断实践、总结和内证实验等方法形成的“大数据”总结起来的。中医还强

所以我们完全不用自卑,不要一味去附和西医,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三焦,三焦本是无形的东西,可是现在中医界为了附和西医,说三焦相当于西医的肠系膜和大网膜,肠系膜和大网膜主要作用是固定腹腔脏器的,而三焦的是通行诸气,怎么对的上,人家西医一看就不对,怎么能不鄙视你?中医现代化,不是拿西医去解释中医,不是拿中医往西医身上靠,而是要重视我们的经典,因为经典全是文言文,而我们的从小受的教育就以数学、物理及化学等自然科学为主,以至于我们对传统文化认识越来越少,文言文看懂的越来越少,所以小编认为,中医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应该将经典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大家更容易去接受,然后再去谈经典的东西如何应用于现代医学。

3.师承没有起到真正的传承:医院或者中医药大学都有师承,师承为学习中医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但是现在的师承都是怎么干的呢?跟着后面抄方,然后写经验总结,而老师很少有传授,跟在老师后面抄方,如果没有老师指点,这个过程全靠悟性,我曾经和抄方的同仁讨论这个问题,他们很多抄方的感受就是:就是抄到最后,大概知道老师经常用什么方子,哪个重要用的多,甚至有的人用统计学方法统计老师的用药,而精髓永远学不到,结果也就得到一个“某某大师的学生”称号,到自己开方依旧不行,所以小编觉的,跟师之前,我们要把自己的中医功底打牢,这样抄方才能有所体会;另外作为老师,应该将自己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向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授,而不是全程只有学生抄方,跟学生无交流,将中医更好的传承下去,最后,中医讲课应该增多,医院,查房也好,讲座也好,几乎全是西医,这样下去,中医的未来可想而知。

4.中医功底深厚的老师越来越少:老师对一个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医课程的老师更是如此,就拿我大学的有些老师来说,照本宣科者很多,完全提不起我的兴趣,因为这点涉及学校教育及老师要求,小编在这里就不详细论述了。

5.我们西化很严重:在这一点上,小编也很惭愧,我们现在遇到病,首先就是西医治疗,根本不考虑中医治疗,顶多用点天麻素、川芎嗪、痰热清这些中成药,中医好像在我们身上渐行渐远,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6.打着中医幌子的生意人:这个之前有篇文章谈过这个问题,你现在到大街上看看,到处都是养生所、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的场所,没有执业医师证,甚至有些小学都没毕业,打着中医幌子在那招摇撞骗,损坏中医名声,希望国家要严厉打击这些机构,没有执业医师证,怎能非法行医?

小编带你领略中医

1.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我们现在都知道一个问题就是水土流失,20世纪50年代,中央实施以粮为纲的政策,把粮食放在第一位,大片森林、草地和荒山被砍伐作为粮田,其结果呢?植被减少了,也就是木少了,根据中医五行理论,木是克土的,木少了,那就不能克土了,土当然要流失了,当然要荒漠化了,怎么解决呢?当然就是增加“木”,你看我们经常在支付宝上收能量种树,不就是干这件事情吗?!那水怎么流失了呢?土是克水的,那就是土出了问题,土出了什么问题呢?我们来看一下土的卦象:坤卦

我们看一下这个坤卦,里面都有空隙,农村出来的都知道,每次种植物或者庄稼,都要把土翻松,这样才能长的好,“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前土比较好,下雨了,土都能消化掉,现在呢,用化肥农药,土变结了,房子做的越来越多,水泥也用的越来越多,土的“坤”性慢慢没了,坤卦之间的“间隙”也没有了,水怎能不流失;这就是“上医治国”;

讲完了坤卦,坤卦对地,那天的卦?是乾卦,下面图片中就是乾卦,左边的“初九”、“九二”、“上九”等叫做爻题,每一个爻题都有爻辞,我们来看一下乾卦的爻辞:

(1)“初九,乾隆勿用”:此时阳气尚微,宜潜藏而勿过用,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们求职之前就是这个情况,现在我们水平还不高,不宜过早出来,应该先充实自己;

(2)“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此阶段阳已渐增,龙可以出潜活动于田地上,有所作为;

(3)“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要效法乾元本身阳刚至健,如日中天的精神,昼夜警惕自省,只要有这种惕厉的精神,为学之道的君子,才不会有祸患;

(4)“九四,或跃在渊,无咎”:阳已旺盛而升,原来潜渊中的龙可以或跃或潜,或进或退而灵活变化施其用了;

(5)“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此时阳已大盛,一飞冲天,有了无限的空间,可以充分发挥它的功能而尽施阳刚之德了;

(6)“上九,亢龙有悔”:该卦阳已盛极,象征处在高亢极点的龙,知进而忘退,进退失据,必有悔恨的结果。

这些对我们难道对我们的人生没有很大启迪吗?

当然以上理论都可以应用于中医治病过程中,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

从中医方剂体会中医治病之道

这个例子我在给学生上课时讲过,也跟同事分享过:我们知道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当以滋阴潜阳,方用镇肝熄风汤,方中重用牛膝,牛膝根直而长,下行入土甚深,能引上逆之血、上逆之火下行,并能益肝肾以补下虚,代赭石色红入血,质重能降,平肝潜阳,降其上行之血,与牛膝并为君药;龙骨、牡蛎、龟板降逆潜阳,柔肝息风;玄参、天冬、白芍滋养肝肾,共助君药以柔克刚,制约阳亢。

可是这一堆益肝肾,滋阴潜阳之中药,为何要加茵陈和麦芽呢?

《方剂学》书上是怎么解释的呢?茵陈清泄肝热,疏理肝气,利于肝阳的平降镇潜,麦芽和胃安中,以防代赭石等质重药物滋腻碍胃。

这个解释优点太浅显!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茵陈和麦芽这两味药,《本草崇原》:“春三月,此为发陈,茵陈因旧苗而春生,盖印冬令之寒气,而具阳春生发之机。”而《医学衷中参西录》:“麦芽实善舒肝气,盖肝于时为春,于五行为木,原为人身气化之萌芽,麦芽与肝为同气相求,故善舒之。”可以看出,茵陈和麦芽都是春天芽之类的重要,芽具有生发之性,蕴生、升之机。

而肝为将军之官,本来就容易亢,脾气也容易暴躁,你现在用一大堆潜阳的药物去压他怎么行呢?物极必反,搞不好会造反的?那怎么办?我在压你的同时,我用麦芽、茵陈这些升发之物,不致让你这个将军被压的太过,要让你像看到春天的芽一样看到希望,以遂“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这就是中医,看病不止看病,把肝当成一个人去对待,而不只是个器官去对待,其中也隐藏了为君之道。

排版的秘密?

中药也如此有趣

西医将很多疾病的外界病因一般多归纳成细菌、病毒、支原体及衣原体等,而中医则认为外感病因分为风寒署湿燥火,例如风邪,因为风时快时慢,风向还不定,所以风邪致病的一个特点就是:善行而数变,“善行”就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善动不居,游移不定的特点,转向人体,凡是出现游走症状,大部分都跟风有关,例如游走性关节痛,我们称为“风痹”或者“行痹”;还有皮肤瘙痒,一会这里痒,挠完另一个地方又痒,我们称为“风疹”

这些都跟风有关,那么治疗这些病用什么药呢?中医很简单,风不是善动不居吗,治他的中药也要善动不居,有一句话叫“治善行之风,用善行之蛇”,所以这些病都可以用蛇去治疗,当然类似的还有蜈蚣、地龙、蝎子和僵蚕等;

另外一方面,风邪致病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风性主动”,就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引申到人体,人体凡是出现不自主动作,都跟风有关,例如抽搐、角弓反张、震颤、面瘫、眩晕等。

现在眩晕病人很多,我们很多时候用天麻往往收到很好疗效,为什么呢?

天麻有点怪,古人发现它“风吹不动,无风自摇”就是说风吹它,它不动,没有风吹它则乱动,那么他不就能祛风了嘛!所以它还有个名字叫“定风草”。

但是现在临床上只要头晕就用天麻,这就不对了,天麻对于头晕伴有视物旋转效果较好,因为出现不自主动作了,就跟风有关!

而假设头晕伴有眼花,那可能跟血虚有关;

头晕伴有头胀,可能和肝火上炎及肝阳上亢有关;

头晕伴有头部昏重感,可能和痰湿有关;

所以中医问诊及辨证非常重要,西医也是一样,问诊问伴随症状也是鉴别诊断很重要的一方面。

除了上面的天麻,我们还有很多中药都可以通过观察来知道它的疗效,而不是死记硬背!例如:

1.麻黄和麻黄根:我们都知道麻黄是发汗的,而麻黄根是止汗的,为什么呢?我们观察一下他们的样子,麻黄很细,像吸管一样,中间是空的,这跟汗孔不是一个道理嘛,所以它具有发汗的作用;但是麻黄根有很多节,节有“节制”的意思,所以麻黄根止汗!

2.蝉蜕:蝉蜕是蝉脱下的那层皮,书上说它性味甘寒,疏散风热,退翳膜,利咽开音、透疹。

为什么寒呢?因为长在土里,“四年地下的苦工,换来四个月枝头上的歌唱。”蝉的幼虫至少需要在土里生存四年,土里,冬天不会太冷,夏天不会太热,因为土是平性的,能容纳万物,火性再大的东西,到了土里,火性就去掉了,例如我们炒白术、炒苍术,炒完以后,都要放地上摊一晚上,因为你炒过了,有火性了,如果不处理,直接使用,火热之性能伤人,摊在地上,就可以收掉火性,蝉生存在土里时间长,也被收掉了火性,所以它是偏凉的;

为什么会甘呢?因为它在土里,土味是甘的,同气相求,也就跟着味甘了;

为什么疏散风热、透疹呢?因为它是动物的皮,皮在表,比较轻,在表,又偏凉,就能散风热啊,疹子在体表,当然可以治啊;

为什么能退翳膜呢?蝉是蜕皮的,蜕下来的蝉蜕治疗眼睛上的翳膜,就可以像蝉蜕皮一样把翳膜给蜕掉;

为什么能利咽开音呢?因为蝉在夏天叫的很欢,声音很大,所以嗓子哑了可以用蝉蜕;

3.蚕砂:蚕砂是什么东西呢?蚕砂是蚕的粪便,虽然是粪便,但是它不臭,反而有一股清香,因为蚕只吃桑叶。

祛风:蚕砂只不过是把桑叶经过经过加工,被蚕吃了,再排出来,本质上还是桑叶,桑叶能祛风,所以蚕砂也能祛风;

升清降浊:刚才讲了蚕砂不臭,反而有清香清气,所以能升清,但是它毕竟是粪便,所以走浊道,也就是大便和小便的通道,所以它能降浊;

治霍乱转筋:霍乱是夏秋季的一个常见病,就是脾胃霍然一乱了,脾不升清气,反而升浊气,浊气上升则会呕吐,清气下降则会腹泻,所以霍乱的症状就是上吐下泻,吐泻久了,伤了正气,腿就会抽筋,而脾主四肢,霍乱时,用蚕砂,生清降浊,把乱调整过来。

4.麦冬:《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入心经和胃经:麦冬的第一个字是“麦”,麦为谷物,所以入胃经,麦子在五谷里对应夏季,而且麦子是夏初成熟的,而夏季在五行中对应心,所以入心经;

通经络:麦冬其实是一种草,它的根很长,在土里面会结很多一粒一粒的麦冬,所以它叫一本横生,一本横生就是说它有一根大的根横在土里,边上结着很多麦冬,一般一个根上会结十二枚或者十四枚或者十五枚,这意味着什么?

我们来看看我们人体的经络,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加起来一共十二正经,如果加上任脉和督脉,则是十四条经脉,如果再加上脾之大络,则是十五条经脉,“十二、十四、十五”正好和一条根上结的麦冬数目一致,所以麦冬有通经络的作用。

所以,中国人看数和西方不一样的,西方人看数只是一个数字,而在中国,背后有很多隐藏的东西,像这样的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可以研究一下,小编现在有时间就在研究这个,里面的东西只能用“博大精深”来形容。

看看,中药也如此有趣,中药原来可以这样学,古人有些东西很简单,就是从生活中观察得来的,很多中药,看它的样子和生长环境,就能知道一些作用,而我们现在中药的教学,只停留在课本,大学五年结束,中药我们还是不认识,作用也只是凭记忆死记硬背了一些。

最后说两句

不知不觉写了很多,中医是不是既有趣又有内涵,这篇文章花了我周末两天时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mae.com/tmjz/60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