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headache,TTH)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头痛类型,其迁延难愈的特点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慢性紧张型头痛(CTTH)患者常伴有轻度焦虑抑郁情绪。天麻素具有抗焦虑、抗抑郁的双重作用。笔者以多虑平及维生素B6作为对照,观察天麻素胶囊对CTTH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入选标准 均符合国际头痛协会()对慢性紧张型头痛的诊断标准:①头痛时间≥6个月(≥15次/月或≥次/年)。头痛特点(至少有下列两点):压迫感、紧缩感、钝痛、胀痛等,而非搏动性头痛;②头痛位于双颞或后枕部或颈项部或全头部;③一般日常体力活动不加重头痛,但精神紧张或情绪不佳等可加重头痛;④疼痛程度不重,不妨碍或轻度影响日常生活;头痛时无恶心或呕吐,无畏光和畏声。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2
排除标准 对天麻素胶囊、多虑平、维生素B6及同类药物有过敏史或过敏性疾病及过敏体质者;颅内压升高、高血压、外伤或偏头痛所致的非紧张型头痛;1周内正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有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疾病,有血液、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认知障碍者及妊娠哺乳期妇女。
3
一般资料 选择年1月-年9月我院门诊CTTH患者例,其中男58例,女74例,年龄21岁~60岁,平均36.5岁,病程3年54例,1年~3年51例,6个月至1年27例。随机分成3组:天麻素组48例,男20例,女28例,病程3年19例,1年~3年18例,6个月至1年11例;多虑平组42例,男18例,女24例,病程3年17例,1年~3年16例,6个月至1年9例;维生素B6组42例,男20例,女22例,病程3年17例,1年~3年15例,6个月至1年10例。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均具有可比性(P0.05)。
4
治疗方法 天麻素组服用天麻素胶囊1次2片,每日3次;多虑平组服用多虑平(逐渐加量法),目标剂量为每日mg(早、晚各服50mg),起始剂量为每日25mg,每3d加量25mg;维生素B6组服用维生素B61次10mg,每日3次。3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期间3组禁服非甾体止痛药及镇静肌松药,避免接受物理及心理治疗。
5
观测指标 3组治疗前后进行NRS评定、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治疗第2周、第8周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治疗后进行副反应症状量表(TESS)测定。
6
头痛程度判断 采用四度十级数字定级法(NRS)进行评定。使用顺序阿拉伯数字0~10,0表示无痛,1~10表示由轻到重的程度,由受试者根据自己疼痛情况,选定某一数字,代表其疼痛程度,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评定。
7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控制:头痛症状消失,头痛未再发作;显效:头痛次数减少70%以上,发作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有效:头痛次数减少35%~70%,发作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无效:头痛次数减少35%或无变化。
8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0.0专用统计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各组临床资料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及X2检验;组内NRS比较及组间NRS、TESS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组治疗前后SDS、SAS评分以及NRS、TESS测定值比较(见表1)。
3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不良反应 天麻素组出现口干4例,不安、轻微震颤2例,恶心5例,均发生在用药2周内,继续服药患者可以适应。多虑平组排尿障碍1例用药10d后停药,2例因严重嗜睡分别在用药7d、12d后停药,出现口干11例,便秘10例,恶心5例,视物模糊10例,心动过速3例。
●讨论
CTTH是慢性头痛中一种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目前较一致的看法认为与社会心理因素、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情绪等密切相关。本组在患者筛查中也发现近半数的CTTH患者SDS、SAS评分达到或接近轻度焦虑或(和)抑郁状态,表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长期的不良心境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产生大量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神经激肽等缩血管物质,使血管持续性收缩,血流速度减慢,黏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减低,组织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细胞内外钾离子转运障碍,致钾离子、酸性代谢产物等致痛物质在血液中大量聚集,产生头痛。另外,长期的不良心态使大脑皮层高级整合功能紊乱,痛阈减低,加重患者的头痛感受。已有研究资料显示抗焦虑抗抑郁药治疗CTTH有效,尤其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的CTTH疗效更佳。本研究采用NRS作为头痛程度评定工具,结果显示治疗后天麻素组NRS明显下降,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缓解。天麻素胶囊较好缓解CTTH患者头痛症状的原因主要与其具有抗焦虑、抗抑郁的双重作用有关。因CTTH的发病机制与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异常变化有关。天麻素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同时调整神经系统的神经功能障碍来控制血管活性物质和致痛的产生,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达到止痛效果。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第6卷第10期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