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倒计时
孩子眼中的生物多样性之美
“COP15春城之邀”
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
云南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专题
9月16日上午在海埂会堂举行
赵嘉摄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生态
自年云南建立第一处自然保护地—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以来,全省先后划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11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处。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卫斌:“全省自然保护地面积达.58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32%。初步形成了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了全省90%的重要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遗迹。”
据介绍,云南省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到年,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初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年,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建成云南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18%以上”的目标任务和11项重点工作。?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有效保护了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存了云南最精华的自然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重要、作用巨大,为云南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物遗传资源。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副院长华朝朗:“自然保护地是最为重要的物种遗传资源的原生境保护地,保护地丰富多样的生物遗传资源是基因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为云茶、云药、云花、云菌、云果等生物资源优势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极为重要的基因资源基础,并已发挥重要作用,潜在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
地位重要、作用巨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4方面
??
自然保护地有效保护了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存了云南最精华的自然遗产
云南地处全球3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
自然保护地保护了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和草甸、高山流石滩、高原湖泊、沼泽等重要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的滇金丝猴、怒江金丝猴、黑长臂猿、亚洲象、绿孔雀、黑颈鹤、华盖木、巧家五针松等物种,生态系统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同时云南大部分雪山、冰川、峡谷、湖泊、喀斯特地质地貌等壮美的自然景观都分布于自然保护地范围内,涵盖了“三江并流”、丹霞地貌、怒江大峡谷、石林、罗平峰林、澄江动物化石群、第四纪冰川等重要自然遗迹。
怒江第一湾怒江州委宣传部供图
自然保护地有效维护了云南国土生态安全,提供了高质量的生态服务和生态产品
在国家“两屏三带”十大生态安全屏障中,云南肩负着“西部高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三大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任务,地处众多国际、国内河流的上游或源头,生态区位极其重要。
在这些区域建立的保护地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和保持水土功能,为中下游提供水资源,减轻洪涝灾害,减少河道泥沙的淤积,保障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构成长江、珠江中下游我国黄金经济带的重要生态屏障,同时对多条国际河流下游国家的生态安全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此同时,自然保护地属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域,提供了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舒适的环境等优良生态产品。
根据年完成的云南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报告,云南省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每年.35亿元,其中,涵养水源.45亿元、保育土壤.99亿元、固碳释氧.28亿元、积累营养物质14.66亿元、净化大气环境81.15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82亿元。每公顷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平均为13.02万元,约相当于保护区外森林价值的两倍。
高黎贡山艾怀森摄
自然保护地为云南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物遗传资源
自然保护地是最为重要的物种遗传资源的原生境保护地,保存了野生天麻、三七、石斛、龙血树、红豆杉、大叶茶、野生菌、野生稻,以及山茶、玉兰、百合、杜鹃花、报春、兰花、绿绒蒿、龙胆云南八大名花等大量的生物遗传资源。
保护地内丰富多样的生物遗传资源是基因研究和应用的基础,是云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为云茶、云药、云花、云菌、云果等生物资源优势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极为重要的基因资源基础,并已经发挥重要作用,潜在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龙胆图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自然保护地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自然教育基地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自然保护地是重要的自然教育场所。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自然保护地挂牌的科研教育基地有69个,已建宣教场馆93处,面积12.4万平方米,“十三五”期间累计来访万人次。
“十三五”期间,自然保护地开展大型宣教活动以及夏令营、冬令营次,参加人数万人次;在中央和省级媒体播放宣教视频部,时长近分钟;在中央和省级媒体发表宣传报道篇。
同时,自然保护地还是云南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在我省持续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创建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中作用独特,全省个5A和4A景区,接近有80%在自然保护地内,包括大家特别熟悉的玉龙雪山、石林、普达措、腾冲火山热海、九乡、野象谷、泸沽湖等。
全省有98处保护地开展了旅游活动,约占27%,年,全省依托各类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园区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亿元,直接带动其他产业产值.3亿元。因此,可以说保护地除了生态效益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极为显著。
泸沽湖王正宁摄
下一步
全省林草系统将持续加强
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
重点围绕以下4方面
着力构建分类科学、布局合理
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科学创建国家公园
根据全国国家公园规划布局,结合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验收情况,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优化空间范围。
扎实开展拟建高黎贡山国家公园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社会影响评估,科学编制设立方案,力争“十四五”期间国家批准设立香格里拉普达措和高黎贡山2处国家公园。
同时,稳步推进西双版纳雨林(亚洲象)国家公园、无量山—哀牢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准备工作。
加快推进整合优化
按照国家确定的工作步骤和规则,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修改、正式方案制定与报批等工作,对全省自然保护地进行科学整合、归并、优化。
及时启动各个自然保护地的总体规划编制(修编),加强各项保护管理和建设工作。
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和“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一块牌子”的总体要求,调整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设置,努力构建统一合理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
及时修订法律法规
在《国家公园法》《自然保护地法》以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出台后,按程序启动云南省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法律法规,以及自然公园相关管理规定的制订(修订)工作,研究制定自然保护地特许经营、生态补偿等管理办法,不断完善云南省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体系。
不断完善监测网络以现有保护站点、监测站点为基础,以卫星遥感、红外技术设备为补充,构建统一规范的“天空地一体化”自然保护地自然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对自然保护地各类资源及保护地内人类活动进行全面监测,及时评估和预警生态风险,为自然保护地科学规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记者报道
编辑:Q
热门内容0元买盒知名品牌月饼送人
打开月饼却发“黑”?
商家的解释是这样的
官渡古镇“捡到”2岁小孩
孩子母亲突然出现,路人们反而报警了
中秋月亮最圆时刻公布
在昆明赏月你得挑准时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