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上热下寒体质rdquo

?“上热下寒体质”

“吃完败火药,火就消了,没过几天火又起来了,这是因为啥呢?”单纯的一派实火象,遵医嘱服用清热泻火药后,不应该短时间内出现火又起的情况,那是不是遗漏了其他症状呢?

临床中见到这样一类病患,上半身一片火热之象,下半身一片寒凉之象。中医管这种体质称为“上热下寒体质”。

上热就是常说的上火,如常起痘、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咽喉痛、心烦失眠等;下寒就是常说的下半身寒凉,如小腹冷痛、腿脚凉、腰膝酸软、易腹泻、夜尿增多等。

此类患者既不能用泻药,也不能用补药治疗。一补就更上火,一泻虚更甚、寒更甚。心位于上焦,主火,心火往下走,以温肾水;肾位于下焦,主水,肾水要往上走,以滋心火;脾胃位于中焦,脾升胃降,调畅气机,为阴阳升降之枢纽。水升火降,水火相济。若火不降,水不升,阴阳离决,阳在上则上火,阴在下则寒盛,整体表现为上阳下阴。

笔者认为有两种情况可出现“上热下寒”,一为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司,一为火盛水衰,水压不住水,脉象常表现为上粗动数热,尺涩寒。

那“上热下寒”体质的患者应如何治疗呢?

一、针对中焦气机不利者,当调畅脾胃气机。可服用张仲景之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平调,亦可揉腹使气机通畅。

二、针对水虚不能治火者,称之为“阴虚阳亢”,当以滋阴潜阳。可服用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与此同时,可针刺太溪、太冲穴。

三、临床观察,在确定以何种病机为主使用药物的同时,加用疏肝之品有较好的疗效。

四、吴茱萸与黄连等份,用醋调成面团状,敷于涌泉穴,可起到引火归元的效果。

从医学角度分析什么不良习惯可出现“上热下寒”体质呢?

一、肝主疏泄,疏通、畅达全身的气机,可促进和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使脾气升、胃气降的运动稳定有序。肝喜条达,若脾气暴躁,爱发“无名火”,爱操心,肝气郁结,脾胃气机不利,中焦不通,火就无路下引。

二、脾胃位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饮食不规律,嗜食凉食、垃圾食品等,损伤脾胃,中焦不通,虚火无路下引。

三、熬夜大军也得注意了,熬夜使得阳不入阴,阳气向上向外,头疼、咽喉肿痛、长痘不找你找谁呢。

这些坏习惯要改改喽!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制、少过度操心、少熬夜......

临床中应四诊合参,注意症状采集的完整。不可一见热象就清,一见虚证就补,应分清阴阳,施以治法。笔者认为“上热下寒”治疗大法应为清上焦热、暖下焦寒、疏肝健脾、引火下行。生活习惯也要跟着变。

一、附方:

1、半夏泻心汤(各类泻心汤)

半夏9g黄连9g黄芩9g干姜9g甘草9g党参9g大枣3枚

2、天麻钩藤饮

天麻9g钩藤(后下)12g益母草9g桑寄生20g栀子9g黄芩9g杜仲15g牛膝12g石决明18g夜交藤9g茯神9g

3、乌菟汤加减

制何首乌15g菟丝子15g桑葚子15g枸杞子15g桑叶9g菊花9g炒酸枣仁30g远志6g五味子10g

二、泡水代茶饮方

茯苓6克、生甘草2克、丹皮3克、陈皮3克、生白芍6克。煮水代茶饮。

三、中成药:乌梅丸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mae.com/tmfz/7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