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收获天麻的季节,在大关县吉利镇鱼田村茶园村民小组,看着大个大个的天麻从土层里挖出来,大关金彭合作社理事长彭大华掩饰不住丰收的喜悦,笑得合不拢嘴,他说:“你看,我们这个一天扣上大背小背的,一天当背钱一样。”
在彭大华身后,村民们正拿着锄头不停地挖着天麻。“这一窝多得很”“这一个才大,怕有6两”他们一边挖着,一边说着。这样的场景,不禁让人跃跃欲试,也去挖一挖、过过瘾。
一窝天麻产量2~5斤,市价每窝至少50元,老彭的合作社种了余窝,总价值将超过万,难怪村民感叹说:一窝天麻一窝金。
天麻的丰收来之不易,是老彭带领合作社成员、村民一起努力的结果。之前,老彭就经常琢磨并努力寻找着在当地发展的门路。他所在的村民小组有米左右的海拔,气候湿润、植被丰富,山上历来出产野生天麻,品质很好,但量越来越少,这让老彭有了主意,决定种植天麻。找到几个志趣相投的合伙人投资入股后,金彭合作社正式成立了,取意金满盆。
万事开头难。有了启动资金,技术却不成熟。为此,老彭专门跑到四川天麻基地去打工学习。学成归来的他立即着手菌棒和天麻种子的事情,砍来山上的山核桃等杂木作为菌棒,以每斤-元的高价回收本地野生天麻自己育种。
天麻是个极其考验耐心,需要等待多时才能见效的产业,每年4~8月打塘、放菌棒,9~10月菌棒产丝了再放入天麻种,直到第二年的10月才能收获,平时还要顾及到野生动物的破坏。为此,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很多村民纷纷到老彭的合作社务工,除了务工,他们还以资金、林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到合作社或自己种植天麻。
彭大华介绍道:“我们这个合作社带动了28家贫困户,连非卡户一起带动了60多家,保证出效益,已经出效益了。今年人们的积极性很高。现在大面积都在种,到处都在种。”
吉利镇鱼田村村委会主任徐大鸿告诉记者,村委会很支持产业致富,劳动致富。有部分群众看到了他们的收入,也贷了小额贴息贷款,加入了他们的产业。
众多参与天麻种植的村民中,苗族同胞就占一半以上,张关军就是其中一个,合作社成立之初,他就积极加入其中,因为自己在外地的天麻基地做过工,学到了技术,成为了合作社的骨干力量。
“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我们给他们讲,你们尽管放心地种,我们帮你们找好销路。”金彭合作社成员张关军说,“现在实行了三通,电水路,特别是公路,通到各家各户的门口,我们的产业,笋子、天麻,车子可以开到我们的大门口运出去。”
张关军的信心来自越来越好的政策扶持,以前,像茶园这样的高寒山区,贫穷闭塞,即使有好的山货,道路崎岖、人背马驮,费了很多力也变不了几个钱,如今就大不一样了。
山上,一起挖天麻的还有张关军的媳妇,她头上挽着苗族同胞独有的发型。
到了午饭饭点的时候,张关军和媳妇背着大袋天麻,回到家做起了饭。他们把刚刚挖回的天麻洗净、切片煮,再倒入腊肉,加入调料,一锅别致的菜就做好了。
吃过饭的张关军,到房前屋后转了转。屋后放着他养的几箱蜂桶,山上是大片野生筇竹,不远处的菜园里种着方竹。拿着剪刀修枝的张关军口中念念有词:“砍小留大,砍老留嫩……”
产业兴,收入增,脱贫稳,产业发展是带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最长远、最根本的举措。吉利镇鱼田村茶园村民小组的村民们正在金彭合作社的带领下,通过大量种植天麻和发展竹产业,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编审|徐靖编辑|朱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