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郭诚杰用药遣方经验之黄芪(二)
-读经典︱勤临证︱重传承︱常思悟-
在遣方用药中,上期我们学习了郭老临床中黄芪用量小于15g时,其补益效应偏小,主要作用在于协助补气、助气行血、托里排毒和强身保健四个方面。
今天我们学习郭老对于中等剂量黄芪的临床见解。
中等剂量,补气效著
郭老认为黄芪临床用量在18-30g时,补气效应才能显见,此剂量主要治疗因气虚显著而致的头晕、水肿等病症。
郭老认为,气虚较甚者,用药当首选炙黄芪,因为炙黄芪为补气要药,以补脾肺之气见长,今气虚明显,必速补峻补,方能速捷力显,若用量偏小,则药力不足,杯水车薪,延误病情。
同时强调黄芪应单独水煎,这样独具其身,补气力强,再与其他药汤兑服,其效优于合煎。
一、治疗低血压性头晕
常在补血补气药中加入炙黄芪20-30g,其补力大为增强。
年9月6日一头晕5年女性患者,每逢月经期、劳累、熬夜后加重,视物昏花,头脑昏蒙不清,时伴恶心,失眠多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多次测定血压70-80,50-60mmHg。处方如下:
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0g,黄精12g,阿胶6g,天麻10g,当归12g,川芎10g,熟地10g,白芍10g,麦冬10g,五味子10g,大枣6枚。
9月13日复诊,诉其服6剂后诸症变化不明显。依前方仅加一味炙黄芪30g,并嘱单煎兑服。3剂后复诊,前诉症状明显好转,再服20余剂诸症。
二、治疗气虚水肿
黄芪补气而利水消肿,适用于气虚水肿之小便不利,其典型代表则是《金匮要略》中的防己黄芪汤。
郭老临床常喜生品,剂量一般为20-30g。如一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五六年,午后加重,夜尿多,少汗,乏力纳差,食后脘腹胀满时轻时重的患者,多方求医效果不佳,郭老给予防己黄芪汤加味治疗。
其中生芪用量30g,连服6剂,浮肿明显消退,后以此方稍做化裁治疗月余。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