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演义》,也为我们带来了诸多美食,如张飞牛肉、曹操鸡等。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便是这曹操鸡。看过《三国演义》都知道,曹操患有头风病,曾延请名医华佗为之诊治。但若华佗不在身边,曹操头风病发作,又该如何控制呢?史料记载,曹操常年患头风病,每因疲劳、紧张、愤怒而头痛。相传建安十三年,曹操在统一北方后,率大军兴师南下伐吴,行至庐州(今安徽合肥一带),因舟车劳顿,过度疲乏,头风病又犯。随军医官开出一张药方交与膳房煎煮。膳房的厨师素知曹操爱吃鸡,便选用了当地的仔鸡作为主料,将药方中的药配以一些香料卤煮入味,共同烹制成一道药膳鸡。曹操品尝后觉得味道鲜美,非常喜爱,待半只鸡下肚后,头痛居然有所减轻。连着吃了几顿后,头风病得到控制不犯了。自此,曹操每次出征,只要有条件都会命膳房烹制这道鸡,这道药膳鸡也因此而得名“曹操鸡”,又称“曹操贡鸡”、“逍遥鸡”。大家也许会问,鸡肉虽然有一定的营养,美味可口,但本身并不能治疗头痛、头昏,为什么曹操鸡就能够治疗曹操的头风病呢?这当中的关键就在于那位军医处方中的两味中药——天麻与杜仲。首先,解释一下何为头风病?头风病是中医的一个病名,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头痛,由疲劳、生气、紧张、发怒等诱发。头风病的主要原因在于“风”对头部的侵袭。在中医中,“风”为重要的致病因素,且有内、外之分:外风来源于外界自然气候的异常变化,能导致伤风、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湿痛等;内风则是因为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所致,尤其与肝的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中医理论认为,肝的特性是向上,肝经经过顛顶,所以如果肝的功能失调,就会导致肝风的产生及上行,使脑络不畅通,“不通则痛”,从而引起头痛发作。这种头痛又往往因为有外风侵袭而被诱发或加重。因此,头风病的治疗必须针对三个环节:针对病因以祛风,针对发病环节以通络,针对症状以止痛。天麻入药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就将其列为上品。该药物的特点在于:性质平和,没有明显的寒热偏性,无论是寒性病证还是热性病证都可以使用;味甘而具一定的补养之性,无论虚证还是实证都可用之;作用部位明确,只归肝经,是肝经病证的专药。天麻功善祛风,无论对外风还是内风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尤其善于治疗肝风病证,古人将其誉为“定风草”、“定风神草”。同时,天麻还善于通行经络而止痛。天麻可以说是治风专药,尤其是治疗头风病的要药。由此,我们就明白为什么曹操在吃了有天麻的曹操鸡后,头风病得到了有效缓解。目前认为,天麻具有平肝息风、通络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头痛、眩晕、肢体疼痛、关节痛等病证的治疗。说了天麻,再谈谈曹操鸡中的另一味药物——杜仲。杜仲是味名贵中药材,其名相传原是人名。一位名叫杜仲的人为了采集能够治疗村里腰痛患者的药,不惜舍身而取药。那些患有腰痛的人们在服用了杜仲至死不舍采到的药之后,果然都腰痛消除、病情好转。为了纪念杜仲,人们就将他采的那味治疗腰痛的神奇草药命名为“杜仲”。现在认为,杜仲为温性平和之品,具有补益肝肾的作用,主要应用于肝肾不足的病证,尤其长于治疗各种腰痛,故有“腰痛不离杜仲”之说。杜仲善于补肝肾,而在中医当中肝肾关系十分密切。肝属木而肾属水,肾水能够滋润、涵养肝木,从而使肝木舒展调达,发挥正常的功能。若肾水不足则肝木得不到良好的滋养,从而引动肝风令其上犯头顶,发为头风病。因此,治疗头风病,除了用天麻治肝定风以外,还当配合使用杜仲以补肾养肝。如此则肝风得以平息,头风病得以治疗。天麻与杜仲合用是非常好的配伍,尤其适用于中老年人的养生保健和一些常见病的防治,如头痛身疼、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肌肉劳损、关节疼痛等。曹操是个美食家,对吃鸡尤有心得,“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这样用来描述鸡肋的经典名句便与他有关,甚至无意之中,成了“曹操鸡”这道药膳的开山鼻祖。天麻、杜仲与鸡肉共同煲汤煎煮,既隐去药味又口感鲜美,可谓是药食同用、寓药于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