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王霞

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

石牛村:秋天的和谐乐曲

秋天,收获的季节,桐梓县大河镇石牛村生机盎然。蔚蓝的天空下,红红绿绿的辣椒挂满枝叶,黄绿相间的西瓜休闲的躺在地里,毛茸茸的猕猴桃在藤蔓间跳动着音符,弹奏出动人的乐曲,一首石牛村秋天的和谐乐曲。这首乐曲,也是石牛村“引凤归巢,乡贤创业”合奏的丰收之乐。

石牛村位于县城中部,距离县城仅32公里,从凉风垭侧面转两个弯便能到达,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90%。全村辖5个村民组户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人。

这里,曾经以烤烟、畜牧养殖为主导产业,属于省级三类贫困村。在脱贫攻坚战中,大河镇实施“归雁行动”,引进致力于石牛发展的大户入驻石牛,让在外创业的乡贤回乡创业,成为产业发展带头人,引领老百姓脱贫致富。

通过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强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形成了以辣椒、花椒、天麻、猕猴桃等多样化的种植模式。

目前,大河镇全镇的产业重心大多在石牛村,全镇亩辣椒,石牛村就占了亩,已经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亩花椒正在茁壮成长;亩原生态高山猕猴桃开始挂果;2万平方天麻成为了地下黄金;而以天麻为引领的中药材正蓬勃壮大;以短养长的西瓜种植更是为群众增收和产业发展补充了养分。

在产业发展中,合作社负责核心区域的示范种植带动,负责前期种子、育苗、栽植等技术指导,以及回收、销售等环节。每一个环节合作社都竭尽全力做好了协调和服务,老百姓根本不用操心,他们只需要管理好自己种植的农作物,通过自己种植和在合作社务工,都有固定的收入,钱袋子真正的鼓了起来。

弹奏石牛村这一秋天和谐乐曲的,是一群心系家乡发展,以及把石牛村当家的致富带头人。

椒农采摘辣椒

余元勇:唯愿乡亲日子好

辣椒采收时期,在石牛村的辣椒地里,随时随处都能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每天,奔走在合作社和村民们的辣椒地里,检查辣椒的生长状况,指导怎样防治虫害,为椒农收购、运输新采摘的辣椒,并送往加工厂烘干。

他就是大河镇石牛村村委主任余元勇。

当我们深入辣椒地,看到余元勇对辣椒生长的那份关爱时,开玩笑的说:“余主任,你是把这一坡辣椒都当宝贝疙瘩了哈。”

“没办法啊,既然决定了要干,就必须好好的干,也不能辜负了大家对我的信任。况且我又是村干部,还是入党积极分子,更应该做好表率,带领大家加油干。”说这话的时候,余元勇语气非常肯定,同时也有几分羞涩。

余元勇是土生土长的石牛人,敢拼敢闯。16岁独闯重庆打工,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成立了“贵州荣获劳务派遣有限公司”和“元田建筑设计租赁有限公司”,生意红红火火,事业风生水起。

年年底,大河镇组织召开的那次乡贤会,让余元勇的事业发生了一个大的转折,把他与家乡的发展绑在了一起,与家乡父老乡亲的脱贫致富绑在了一起。

“我真的没有想到几十年后又回到这个地方,从土地里刨钱。一想到梁书记他们都一心为这个地方的发展着想,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石牛人,我还能说什么呢。”对于返乡创业,余元勇也没想到过,但镇领导对于他们这些在外创业的乡贤们寄予的厚望,和乡亲们脱贫路上的艰辛,让余元勇毫不犹豫的留了下来。

年3月,余元勇开始了从土地里谋发展的艰辛之旅。通过流转土地,尝试种植辣椒多亩,又种植了多亩花菜,由于没有经验,当年就损失了7万多元。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勇往直前,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了实现“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誓言,他毫不犹豫的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种植技术,从翻土、育苗、施肥等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和平组村民王宗碧家门前那片辣椒地就是余元勇流转的土地种植的,看到余元勇天天在地里辛苦的劳作,王宗碧十分感动,“他吃得苦,什么事都自己带头干,完全不像那些老板楞个抖架子。”

“他不光投入资金带着大家干,就连拉窝距、丢肥料这种事都自己亲自干,还开着自己的私家车给大家伙拉这拉那的,真的让我们佩服。”老支书杨至洪无比感慨。

石牛村村委主任余元勇管护辣椒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心为民就能得民心。年6月,余元勇被村民们选举为石牛村村主任。年9月,他带领村民们成立了“桐梓县聚众农牧产业专业合作社”,80多户村民加入到合作社。

合作社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种植和养殖,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目前,主要以辣椒和花椒种植为主,接下来还将发展刺梨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今年,石牛村种植的亩辣椒,老百姓自己种植了近亩,合作社种植了余亩。合作社与贵州友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由公司负责育苗、销售,每斤鲜椒保底收购价1.5元,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在加工厂里集中烘干后再售卖,主要销往上海、福建等地。同时,引导群众到合作社务工,拓宽农户增收渠道。

石牛村夜郎组的贫困户邓元兰,就是在合作社务工的人员之一,他们一家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务工,而石牛村种植的亩辣椒地,成了她增收的主阵地,她每天能够采摘斤左右,一天收入多元不成问题,离家近也方便照顾家里。

就连和平组77岁的魏家琼老人,也趁辣椒采摘的旺季,到辣椒地里找零花钱来了。“我一早上摘了90多斤海椒,他们按4角钱一斤称,一天下来也有好几十块零花钱。还要得,就当在这点走了耍。”

的确,辣椒种植起来了,群众的土地里也长出了真金白银,贫困户们也就跟着增加了收入。

50多岁的贫困户赵生显,一家6口人,往年都是外出务工,今年,在余元勇的带领下,回家发展,种植了47亩辣椒,目前也正在采收中,净利润也得有好几万元了,远比外出务工强。

其实,无论是种植辣椒的椒农还是在辣椒地里务工的农民朋友,他们只需要自己的收入保证就谢天谢地了,而余元勇却要考虑椒农们的收入和整个合作社的运作,以及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他心中一直有一个声音,那就是,作为一名村干部,工作必须走在前面,面对群众的信任,决不让老百姓吃亏,即使损失,也只能自己一个人扛了。

石牛村的辣椒种植,今年虽然受气候影响,但鲜椒卖得起价钱,保底价1.5元/斤,实际收购价2元/斤。干椒保底价12元/斤,预计1亩地可产-斤鲜辣椒,可收入0-元。

风吹得辣椒地的叶子沙沙作响,仿佛遍地辣椒的欢笑声,他们见证了余元勇和他的伙伴们的艰辛付出,看见了这一方土地的变化,也看到了党的好政策给这一方老百姓带来的实惠。相信老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刘丹和她的西瓜

刘丹:不是家乡胜家乡

刘丹说,她不是石牛村的匆匆过客,她早已把自己当成了石牛村人。石牛村虽不是她的家乡,但胜似家乡。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室内设计专业的刘丹,是90后湖南女孩,她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会与贵州一个山旮旯里的那片土地关联在一起。年年初,带着稚气的刘丹走进了石牛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开启了追逐“田园梦”的旅程。村里来了一个说普通话的外地小女孩,还说要在这里搞农业产业发展,石牛村的老百姓按捺不住了——又一个来玩的,弄两年一拍屁股走人,又来骗国家的补助款了。刘丹不知道,她已经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家都不待见她,不相信她是来干实事的。就连石牛的蚊虫也都认生,专门叮咬这个O型血的外地小姑娘。要搞产业,首先得流转土地,那段时间,刘丹天天抱着钱一家一户的走,谈妥一户就支付一户的钱,一付就是三年的租金。因为她听说这里的老百姓不相信这些流转土地搞产业的外地人,之前有些种植蔬菜的大户到现在都还没给大家兑现土地流转款。所以,她要让大家看到她的诚心。从未接触过土地的刘丹,居然拿着GPS和大家一起丈量土地,丈量一户就兑现一户的租金,虽然有时一些农户不在家,得一家一家的等,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期丈量签了58户土地流转协议,流转土地亩。有了地,就有了底气。但刘丹知道,农业种植可不是儿戏,俗话说得好“人哄地皮,地皮就要哄肚皮。”所以,项目选择才是关键,毕竟,能赚钞票才是硬道理。对种植一窍不通的刘丹,通过走访群众,了解这个地方的种植习惯,作出了发展猕猴桃、西瓜和蔬菜的决定。为更好的统筹发展,年6月,刘丹成立了贵州大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规划建设亩原生态高山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基地。“这里的土壤和日照都非常适合猕猴桃的生长,但是猕猴桃要3年才挂果,我们就考虑以短养长的方式,夏天种西瓜,冬天种蔬菜。”在发展规划上,刘丹可是认真思考的。西瓜的生长周期短,只要两三个月就能成熟,于是,他们抢抓时节,一开始种植了多亩西瓜。收获季节,西瓜倒是成熟了,可是等把民工工资发完之后,才发觉自己还要倒贴钱。想到自己晒得乌漆墨黑的,不但没赚钱,还亏本,刘丹心里很不是滋味,可不服输的她还得硬着头皮继续干。通过认真分析,她发现品种是一个最大的制约,于是,她开始到处寻找西瓜种植的老师。深入考察后,他们对品种进行了改变,精选了5个品种的西瓜。以前种植的本地西瓜才卖几毛到1.5元不等的价钱,而像冰淇淋、黄皮等品种的西瓜可以卖到3元多到5元多,价钱翻了好几倍,而且口感好。现在的大河西瓜,除了开车运到城里去卖,还有一些人慕名而来,到瓜地里买,都说“大河西瓜甜到边”,讲的就是西瓜的品质问题,切开西瓜,吃起来甜得连那个皮都要想把它吃掉的那种感觉。刘丹和村民采收天麻对于猕猴桃的种植,因为有了种西瓜的经验,刘丹首先想到的就是品种问题。她不断的通过熟人、网络、电话联系,寻找最适合石牛种植的品种。通过比对,最终将目标锁定为四川苍溪红心猕猴桃的早熟和晚熟品种。车子跑得快不快,全靠车头带。10月份是种植猕猴桃的最佳时期,刘丹提前就开始做准备,石牛村土地坡地多,土里石头多,打桩、放线都不容易,但每一个环节,刘丹都亲自参与。栽种时节,第一批拉进来10万余株猕猴桃苗,为了确保早、晚季都有猕猴桃卖,亩基地里,进行了早熟和晚熟混种。猕猴桃基地的成功建设,带动了当地58户群众,每年户均增收都在元以上。按理说,刘丹可以松一口气了,但她偏偏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除了管理好已经建成的基地,她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突破点,于是,她把眼光盯准了贵州三宝的天麻上,把天麻作为发展产业另辟蹊径的首选。种植天麻,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石牛村植被苍翠,而且山上野生天麻多,发展林下天麻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感兴趣的东西一旦在心里萌芽就想去干,刘丹毫不犹豫地下了决心,并开始忙活起来。年底,大河镇政府组织召开的乡贤会,让刘丹实施天麻种植项目的想法得以实现。这次乡贤会上,刘丹是唯一一个非本地人的“乡贤”。她觉得,镇党委政府这么看重自己,既然选择了在这里发展,就得为老百姓好好做点事,也不愧对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会后,刘丹主动与在外创业的几位乡贤联系,说出自己种植天麻的想法和发展思路,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参与,抱团发展,共同带领乡亲们致富。看到一个外地人都在为石牛的发展和老百姓的致富努力,作为石牛人的乡贤们还能说什么呢!几位乡贤被刘丹的真诚感动,对她提出的天麻种植项目也十分感兴趣,于是,大家一拍即合,达成共识,为石牛的产业发展携手同行。说干就干!七个人,七双手,七颗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筹集资金,选择场地,联系品种。快速的,七个人的“桐梓县石牛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年1月正式成立。一干人齐心协力把精力都投入到天麻种植的各个环节,按下了石牛村产业发展的快进键。有着前面几次种植的经验,刘丹更加谨慎,她和合作社的几位伙伴一同前往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大方,遵义仁怀、汇川等地考察,学习天麻种植技术。他们深知一个道理,所有的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筐里,所以他们得掌握不同的种植技术。通过考察学习,他们选择了5种种植方式,在石牛村建起了20亩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基地和亩乌天麻种植示范点。年10月,刘丹他们种植的天麻第一次采收,1平方挖了18斤左右天麻,长势好的可以挖20多斤,每斤鲜天麻以市场价50元算,1平方天麻可卖元左右。1亩地是40平方,亩产天麻可收入0元以上。而天麻的成本价1平方也就来块钱,所以天麻被称为“地下黄金”,确实是增收致富的一个好产业。随着天麻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种植天麻的行列中来,半年的时间,合作社由最初的7人增加到了人,其中贫困户就有人。他们或以资金入股,或以土地入股,对于既没资金也没土地的村民,他们还可采取务工入股。已挂果的猕猴桃石牛村夜郎组村民邓远维深有感触地说:“合作社带领我们周围的农户,包括贫困户种植天麻,入股几万、几千的有,几百的也有,有些贫困户直接由政府帮他们入了元的股,年底还有分红,在这里干起心里踏实。”为扩大销售市场,刘丹先后到全国各大药材市场跑业务,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的方式,把天麻远销上海、广东、湖南、江浙等地。年底,合作社按照每户贫困户元入股资金的33.3%比例,为60户入股贫困户集中分红,每户分红资金元。当时有个老大娘,我印象很深刻,她拿到钱很激动,就在那里一个劲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她真不是演的,是发自内心的那种感谢。刘丹说到当时的情景,眼里还闪动着晶莹的泪花。一个人值不值得信任,不能光看外表,要看他的内心。正是刘丹那颗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给了石牛村民信心。“为了发展好产业,她把家都搬到村里来了,带着小孩,吃住都在这里,一个城里姑娘,现在完全成了我们村里人,她为石牛的发展真的做了很多好事。”78岁的退休老师周庭寿说起刘丹,心怀感激。随着天麻产业的向好发展,合作社从外地购进天麻种子,又在林下备足适应天麻生长的木材、蜜环菌等材料,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同时,还建设种植大棚29个,正在建设中药材冷储、初加工厂房、烘干线等。通过电商平台、超市专卖、店铺零售等方式,实现了天麻的多元销售。最纯真的,就是最简单的。刘丹一直信奉“把事情做好,就是对信任自己的人的一个交待。”她同时也坚持“不做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出品牌”的初心。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在脱贫攻坚战中,刘丹被评为遵义市女企业家协会优秀党员,她所在的企业被评为县级龙头企业、助力脱贫攻坚示范企业、捐资助学先进单位,桐梓县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企业。年1月28日,大河天麻成功注册“梓麻”商标。其义取于“桐梓”“桑梓”的梓,代表这群热爱家乡之人的桑梓情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大河镇乡贤们不仅在外创业成功,而且情系桑梓、心系家乡,在家乡的广阔天地积极作为,发挥共产党员、领军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父老乡亲、困难群众提供帮助,汇聚成为一支推动家乡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带领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作者简介

王霞,桐梓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劳动时报》《杉乡文学》《遵义》等各类报刊杂志。

————————————————

《贵州纪实》是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主办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mae.com/tmfl/83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