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震颤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为手、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姿位性和运动性震颤。特发性震颤具有相互矛盾的临床本质,一方面这是一种轻微的单症状疾病,另一方面,又是常见的进展性疾病,有显著的临床变异。本病的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加重,这也是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特发性震颤病因并不清楚,易与其他疾病产生的震颤混淆。?又称为家族性震颤,约60%病人有家族史。在多个特发性震颤家族未发现跨代现象,性别分布平衡,一般认为这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65~70岁前完全外显,也有报道不完全外显和散发病例,散发者和有遗传者临床特征完全一致,通常认为是同一疾病,但目前尚未确定相关基因异常。特发性震颤发病年龄的双峰特征提示可能存在两个不同的异常基因。家族性震颤发病年龄比散发病例早,提示早发的特发性震颤更强烈地受遗传易感性的影响,遗传易感性能明显影响临床亚型特征。
1、病因病机
特发性震颤属于中医“颤证”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动静平衡失调,导致不能维系动与静的互相协调、互相约束的平衡关系,故发为肢体震摇不止;其疾病的发生及演变过程主要累及肝、肾、脑及筋脉。其病因病机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风气内动是本病之标:《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病以肢体摇动为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病因是内风,病位在肝肾。成为后世“肝风致颤”立论的理论渊源,为后世对颤证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1.2特发性震颤本质为虚:明代孙一奎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肝风致颤理论,其《赤水玄珠》云“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虚”,明确指出肝肾亏虚是本病的病机,属本虚标实,虚实央杂之证。本病病程较长,多见于中老年人,呈进行性加重,以肢体震颤为主要表现。《内经》有云:“年四十,阴气白半”无不与老年人精血衰竭,肝肾不足,阴阳失衡有关。中年以后,肾精渐亏,若素体先天票赋不足,或劳欲伤及肾,肝与肾关系尤为密切,肾精亏耗更甚,不能滋养肝木,筋脉失濡,木燥生风,故见四肢震颤。肝肾乙葵同源,肾虚水不涵木,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震颤乃成,若水不涵木,肝肾交亏,肾虚髓减,脑髓不充,下虚则高摇。若中焦脾胃受损、痰湿内生,土不载木,亦致风木内动。
1.3虚实夹杂为本病主要病理状态:本病主要是脏气虚衰,肝肾阴虚为本。肝肾亏虚则虚风内动。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而致肝火亢盛,肝火盛则克脾,使脾虚不能主四肢,布津液。津液不布,则聚津成痰。因此,多夹杂有风、火、痰、瘀为患。诸邪也相互联系,甚至也可以互相转化,如阴虚、气虚可转为阳虚,气滞、痰湿也可化热等。
2、辨证论治
目前临床上本病尚未统一分型方法,对特发性震颤的认识基础上,结合其他学者的分型方法,认为本病主要有以下3种常见证:阴虚风动证、气血亏虚证、风痰阻络证。故在治疗上以熄风止颤为基础,分别佐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化痰活血通络。近以磁补肝肯、益气乔血、化痰活血通络。
2.1疏风平颤汤方案取:滋补肝肾育阴熄风法:阴虚风动证在临床上最常见,且多为其他各证型的发病基础,因此此治法应月甚为广泛。此法适用于素体阴虚,年龄偏大,肝肾不足者,除见肢体震额不止之外,还可见头晕眼花,腰酸耳鸣,心悸多梦,失眠健忘等肝肾亏虚的表现。治疗以滋补肝肾,育阴熄风,取大定风珠加减。朱享熠在西医基础上采用大定风珠加减治疗此型颤证。
2.2疏风平颤汤方案取:益气养血熄风通络法:气血亏虚证多发于体质较虚弱的患者或在阴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气血不足,血不养经脉,血虚风动,除肢体震颤不止为主要表现外,还可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动则气促,心悸健忘,眩晕等气血亏虚表现。《医宗金鉴》云:“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不能主持也。”“须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或加味人参养荣汤”。故治疗宜益气养血,熄风通络,取人参养荣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或八珍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味。
2.3疏风平颤汤方案取:镇肝熄风化痰通络法:风痰阻络证临床上亦不少见,痰浊瘀血内停,虚风内动,风与痰相搏,闭阻脉络故发为震颤。除震颤的表现外还有头晕、视物模糊、耳鸣等风痰内阻之证。故治疗宜镇肝熄风,化痰通络,取二陈汤合天麻钩藤汤加减。赵少“等运用这-理论用镇肝熄风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临床可推广应用。
体会:
特发性震颤是非器质性病变疾病,西医治疗本病疗效有限,中医药治疗疗效显著且毒副作用小,它可因人制宜,从局部到整体对特发性震颤患者进行多系统、多方位、多脏腑、多层次、多功能积极治疗,特发性震颤的中医治疗进行多系统、多方位、多脏腑、多层次、多功能积极治疗,从而达到整体、全身的调和作用,可以从根本上治疗本病。虽然中医药起效缓慢,但长期坚持服用效果较好。
治疗手抖特发性震颤疏风平颤汤方案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