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一零三
本周与您分享的医案是:甘姜苓术汤合天麻钩藤饮治愈腰沉而冷痛1年,头晕3个月伴随双足凉1个月案
关键词:甘姜苓术汤方证;“腰沉而冷痛”;天麻钩藤饮方证;“头晕,双足凉”;1剂而愈
付某,女,52岁。初诊日期:年10月26日。
主诉:腰沉而冷痛1年,头晕3个月,加重2天伴随双足凉1个月。
现病史:患者1年前出现腰冷、腰沉、腰痛,常于平卧、走路或坐直10分钟后发作。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近2天加重。1个月前出现双足凉。患者颇为苦恼,遂就诊于我处。
刻下症:腰沉而冷痛,后背怕冷,头晕而胀痛,头顶发胀,头无怕冷,无视物旋转,咽干,噫气,纳少,喜温饮,口中味重,睡少,汗少,双足凉,大便1日1-2次,不成形,夜尿2-3次,尿不尽。
查体:舌边有齿痕,中间黄厚腻,脉弦细滑。
方证辨证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说:“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甘姜苓术汤的方证是:腰重而冷痛,尿频,尿失禁。本案患者腰沉而冷痛,后背怕冷,夜尿2-3次,尿不尽。符合肾着汤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甘姜苓术汤(肾着汤)证。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说:“天麻钩藤饮治头痛、眩晕、失眠。”笔者临床体会到天麻钩藤饮的方证是:头晕,头重(胀痛)脚轻(下肢无力或腰膝酸软)或头热足凉,失眠。本案患者头晕而胀痛,头顶发胀,双足凉,睡少。符合天麻钩藤饮的方证,故辨为天麻钩藤饮证。
诊断与治疗
诊断:腰痛甘姜苓术汤证头晕天麻钩藤饮证。
治疗:方用甘姜苓术汤合天麻钩藤饮。
炙甘草18g,干姜36g,茯苓36g,苍术18g,
天麻60g,钩藤20g,石决明12g,栀子12g,
黄芩12g,牛膝18g,桑寄生12g,夜交藤12g
益母草12g。
5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
二诊:患者诉原来平卧、走路或坐直约10分钟时,腰必痛,须弯腰以缓解,服1剂后腰沉而冷痛即愈,双足已温,头晕好转90%,服2剂后头胀痛即愈。现行走从家至单位25分钟路程未觉腰部不适。
按语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说:“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明·喻嘉言《医门法律》言:“此证乃湿阴中肾之外廓,与肾之中脏无预者也。地湿之邪,着寒藏外廓,则阴气凝聚,故腰中冷,如坐水中,实非肾脏之精气冷也。若精气冷,则膀胱引之,从夹脊逆于中上二焦,荣卫上下之病,不可胜言。今邪止着下焦,饮食如故,不渴,小便自利,且于肠胃之腑无预,况肾脏乎?此不过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但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甘温从阳,淡渗行湿足矣,又何取暖胃壮阳为哉!甘姜苓术汤。”喻氏已言肾着汤证(甘姜苓术汤证)不在肾脏而在肾之外廓,中焦无事当责之下焦,医圣亦明言病属下焦,然其药反出中焦者,个中之义当细推详。战国·秦越人《难经》言:“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与肾着汤证何其相似,带脉与肾之经脉当有紧密联系。《灵枢经》说:“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又诸多医家以为肾着汤证不在肾之中脏而当在肾之外廓,窃以为肾着汤证在经脉即带脉。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说:“带脉之病,太阴主之……”可见带脉之病,可从中焦太阴论治,医圣亦投甘姜苓术诸中焦之药以疗带脉之病。故结合经典原文、医家论述、个人体会,笔者认为甘姜苓术汤的方证是:腰重而冷痛,尿频,尿失禁。本案患者腰沉而冷痛,后背怕冷,夜尿2-3次,尿不尽。符合甘姜苓术汤的方证,故用之温阳祛湿。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原文说:“天麻钩藤饮治头痛、眩晕、失眠。为平肝祛风降逆之剂。以天麻、钩藤、生决明之平肝祛风降逆为主,辅以清降之山栀、黄芩,活血之牛膝,滋肝肾之桑寄生、杜仲等,滋肾以平肝之逆,并辅夜交藤、茯神,以安神安眠,缓解其失眠,故为肝厥头痛、眩晕、失眠之良剂。”《印会河抓主症经验方解读》说:“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为治疗高血压头晕伴有头热脚凉、头重脚轻者而设……平肝潜阳。主治头胀眩晕,面色红润,便干口渴,口苦心烦,性情急躁,睡少尿频,两腿无力,足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可用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证……肝阳上亢,气血皆逆于上,造成上实下虚之象。在上部则显现实热在头现象,可见头胀眩晕,面红耳赤;在下部可见尿频、足凉、两腿无力之下虚证……”可知天麻钩藤饮适合肝阳上亢,气血上逆而见上实下虚诸症者。刘保和《西溪书屋夜话录讲用和发挥》说:“临床只要见到头晕而胀喜凉爽、失眠或睡眠不实、腰膝酸软三大主症,不论任何疾病,用之均有肯定疗效……有很多病人,常以失眠为主诉就诊,即使并非高血压病,只要具备此三大主症,失眠病亦可迅速治愈……就此类失眠的治疗而言,本方可谓‘存在而且唯一’。”刘氏之言亦即上实下虚,其三大主症便是对应天麻钩藤饮之三组药物。笔者临床体会到天麻钩藤饮的方证可以总结为:头晕,头重(胀痛)脚轻(下肢无力或腰膝酸软)或头热足凉,失眠。本案患者头晕而胀痛,头顶发胀,双足凉,睡少。符合天麻钩藤饮的方证,故投之平肝潜阳。
关于《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饮的临床运用,笔者还体会到:原文未注明量,然当重用天麻,尤其是头晕、头胀明显的患者。
方证总结
甘姜苓术汤的方证是:腰重而冷痛,尿频,尿失禁。
天麻钩藤饮的方证为:头晕,头重(胀痛)脚轻(下肢无力或腰膝酸软)或头热足凉,失眠。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喜讯:何庆勇教授新书隆重面世!
年6月24日-26日河北高级培训会(黄埔班)延期通告
何庆勇教授团队经方方证诗歌赋之——真武汤
纪实:《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高级培训班山东第三期第2次集训
《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高级培训班(山东第五期第1次集训,总第九期)
医案一零二:有汗亦可用麻黄——越婢加术汤治双腿无力半年案
医话:读《医学衷中参西录》,谈升陷汤运用的四个境界
何教授新书推介:名方·名医临证集
以上内容来源于何教授新书《白天临证,夜间读书——方证辨证解伤寒》更多精彩尽在书中。
“白夜”系列一
《方证辨证解伤寒》
“白夜”系列二
《经方治疗疑难病实录》
另有新书可以加购!
淘宝等各大平台均可购买!
何庆勇教授简介
何庆勇,字鹏伟。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仲景国医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中国荣耀医者,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科技新星,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国家卫健委)。现工作于中国医院心内科。长年致力于仲景伤寒学说,笃尊汉唐古方,矢志于方证辨证,临证恒用经方或经方叠用而治今病,临证处方药味严格遵守《内经》“多则九之,少则二之”,临床处方平均药味仅3-6味,并且疗效显著。对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等书的古方治疗临床疑难病症有较深的体会与丰富的经验,诊治患者遍及世界各地,多次获得年度患者满意奖。获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仲景国医临床精湛奖”,被北京、河南、南阳三地联合授予仲景国医十一大门人。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金匮要略》课程授课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常委。何庆勇主任医师首次较系统的针对《伤寒论》提出了“类方—方证—主证”辨证新体系,针对《金匮要略》提出了“辨病—方证—主证”辨证体系,易学易懂易用,深受广大学员欢迎。
先后主持或参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1项,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89篇,发表SCI文章20篇,独著或主编《白天临证,夜间读书——方证辨证解伤寒》《白天临证,夜间读书——经方治疗疑难病实录》《伤寒论钤法》等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白天临证,夜间读书——方证辨证解伤寒》《白天临证,夜间读书——经方治疗疑难病实录》出版1年内均已销售超册。已经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得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5名。近年来受邀在全国各地就《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讲课或直播,累计听众数万余人次,被业内誉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临床研究第一人”。
国医大师路志正评价其为“生性颖悟,少负大志,及学岐黄,精研经方,诚杏林之中流砥柱也”“天机敏妙,博学好古之士也。”国医大师薛伯寿评价其为“谙熟中医经典,尤其对《伤寒论》的研究颇有心得。”“对经方,对《伤寒论》研究很深!”国医大师刘志明评价其为“博极群籍,雅好《伤寒》《金匮》之书,每每诊病,笃尊经方,详辨方证,凡有施治,悉本仲景,多应手而愈,如有神助,实为仲圣之力也。”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