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食疗每日一药天麻

药食同源

中医学一贯重视饮食疗疾,并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说法。许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药,食物与中药并没有严格划分,但食疗与药物疗法则有所区别。药疗效果虽快,但药物性偏,苦口难吃,久服碍胃,故病人很难长期坚持服药。而食疗则配伍有方,炮制得法,使人们乐于接受,可以长期制食,而且食药同用,食借药威,药助食性,相得益彰。

天麻

降血压平肝息风祛风通络

别名:川麻、春天麻、煨天麻、定风草、离母、明天麻、赤箭根、赤箭、合离草、白龙皮;性味:味甘辛,性平;归经:肝经。

来源

本品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东北及华北各地亦产。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不同产地天麻采收时间不同,分为“冬麻”和“春麻”。采收时挖起菌棒,取岀成熟天麻,轻拿、轻放、轻装运,避免人为机楲损伤,防止采后烂麻。鲜天麻:采收当天洗净后真空密封冷藏。天麻:常温蒸25分钟,晒干或60℃烘干。需要切片的建议趁鲜切薄片,蒸至透心后低温干燥。药材水分不得超过15%。

以黄白色、半透明、外形肥大坚实、嚼之黏牙者为佳;色灰褐、外皮未去净、体轻、断面中空者为次。天麻常规贮存,易受潮霉变,易虫蛀,有效成分流失快。贮藏时间不宜超过1年,建议单包装密封,冷藏。贮藏期药材水分控制在11%-14%。此条件下贮存,药材不易变质,药效不易下降。

性状鉴别

本品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略扁,皱缩而稍弯曲,长3~15cm,宽1.5~6cm,厚0.5~2cm。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有纵皱纹及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有时可见棕褐色菌索。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或残留茎基;另端有圆脐形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气微,味甘。

饮片

呈不规则的薄片,外表皮淡黄色至淡黄棕色,有时可见点状排成的横环纹。切面黄白色或淡棕色,角质样,半透明。气微,味甘。

功效作用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用于小儿惊风,癞痫抽搐,破伤风,头痛眩晕,手足不遂,肢体麻木,风湿痹痛。

1、平肝熄风

中医认为“肝苦急,以甘缓之”,肝属木,胆属风,若肝虚不足,则导致肝急坚劲,不能养胆,则胆腑风动,肝胆之病就困扰而来。天麻味甘,可缓和肝的坚劲,补肝养胆,用于中风、惊风、头风、晕眩等症。

2、定惊安神

据清代医学典籍《本草正义》记载,天麻厚重坚实,富于脂肪,所以能平静镇定。用于小儿热痰惊风、神经衰弱、语多恍惚、小儿癫痫等症。

3、祛风渗湿,温通行痹

据明代医学典籍《本草新编》记载,天麻能止昏眩,疗风去湿,对症治疗筋骨拘挛瘫痪,可通血脉、开窍。用于关节痹痛、风湿等症。

4、通经活络

一般风湿痹痛、半身不遂等源于外邪甚盛、壅塞经络、气血不通,天麻可以引经使气血直达壅塞之处,使气畅血通。

常用选方

1、消肿利水:天麻5g,鲢鱼头半个,鲢鱼头处理干净,放入锅中,加入天麻一起熬成浓汤,加入适量调味品即可。

2、治半身不遂、头晕目眩:天麻、丹参、制半夏、茯苓、僵蚕各8g,花茶5g。水煎前5味中药,去渣取汁,用热汤汁冲泡花茶。每日代茶饮。

3、舒筋活络:天麻5g,鳝鱼g,鳝鱼处理干净,放入锅中,加入天麻和生姜一起熬成浓汤,加入适量盐即可。

4、治中风半身不遂、筋骨疼痛、腰膝沉重:天麻60g,地榆30g,没药0.9g,玄参、鸟头各30g,麝香0.3g。将前5味中药研成细末,与麝香搅拌均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晚饭前温酒送服。

5、治女性风痹、手足不遂:天麻、牛膝、附子、杜仲各60g,白酒ml。将以上4味中药放入密闭瓷器中,倒入白酒浸泡7天即可服用。每次1小杯。

资料来源于蜀中集团董事长安好义编著的《中药材质量新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ianmae.com/tmfl/51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